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安石变法评价

王安石变法评价

王安石变法评价
历史152吴枚1.部分同意。

理由如下:
推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富国、强兵。

虽然变法推行的时间不长,但得到很好的效果。

在熙宁间的六、七年内,京畿及各路兴修水利共一万七百余处,溉田三十六万多顷,等于全国垦田数将近十分之一,令人民得到好处。

均输、青苗、免役、市易、方田均税等法之初步施行,有利于抑制豪强缙绅、高利贷者和富商大贾,给贫苦百姓带来一定好处。

由三司制定的国家预算,大大裁减了冗费支出,每年可节省行政费十分之四。

荒地的开垦和方田的丈量也使得政府税收有所增加。

冗员冗兵的裁减,不仅使府库比前充实,也使军队战斗力有所提高。

当时全国保甲民兵约七百余万,为仁宗朝兵额之六倍,但训练费用仅占以前募兵费的五分之一。

神宗时对辽、西夏作战虽仍不利,但熙宁六年曾收复了熙州、河州、洮州、岷州等地,使国防稍有改善,而神宗,哲宗二朝得获短期之安定局面。

但是,革新是很不容易的。

先要有人敢创新,后因人们习惯旧事物,不接受新事物,会用尽方法去阻挠新事物的产生。

变法的内容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限制了他们对农民的剥削,打击了他们的经济特权,因此他们纷纷向神宗递上奏章和文书,攻击变法。

这因此成为导火线。

在进行变法前,王安石为人刚愎自用,未能接纳保受派的意见,使司马光等「旧党」大臣群起抨击,遂使新政的推行,倍觉困难。

而王安石的变法中,朝臣认为新政违反祖制,有些富豪因新政损害他们的利益,故激烈反对。

而且,王安石急于求成,在短短数年内,次第颁布纷繁的法例,一事未已,一事又兴,很难收到实际的成效。

另用人但求拥护新法,而不问其品格,故幸进小人如曾布、魏继宗等均为所用,日后在变法派中起了分裂、破坏的作用。

自宋初以来,各级官员冗滥无能,基层吏胥贪墨枉法,故欲富国强兵非先澄清吏治不可。

而王安石变法注重于理财,忽略了行政之改革。

以百孔千苍之各级行政而欲其负责推行重大之变法,自不可能。

在内政亟待改革的形势下,王安石又屡启边衅,对西夏等用兵,结果作战失利,使辽乘机略地,既损国威,又耗国力。

加以久旱成灾,饥民流离失所,守旧派遂以天怒人怨为藉口,大肆攻击新政,使支持变法的宋神宗亦大为动摇。

新法本身也有缺点,例如贷款给农民,取息二分,仍嫌过高;农民借款容易,往往超借而难以清还。

以上种种因素令都是导致黄安石变法失败的,其中变法主要在与保字势力的激烈争斗中败下阵来。

通过上述观点,我同意部分观点。

2.进一步探究:
王安石变法对于当时社会的发展是有积极与消极性的:
积极性:
①王安石变法是为了富国、强兵,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调
整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发展生产,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和整顿加强军队,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③王安石能够对北宋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④变法中实行的青苗法、募役法、均输法等的措施,不仅增加了政府的收入,而且对后世也有很大的影响。

消极性:
①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③变法过程上,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