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及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专业2015级《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课
程期末考试卷(A卷)
是,观察真菌采取的制片方法是。
4.微生物生长需要的营养要素有、、、、生长因子和能源。
5.根据细菌的生长曲线,可将细菌的生长分为、、、四个时期,作为研究材料应取的细菌最合适。
6.一般培养基的制备主要程序可分为:称量、、调节pH、过滤、、加塞包扎、和无菌检查等步骤。
7.无菌室的熏蒸消毒,主要采用熏蒸消毒法,测定无菌室无菌程度一般采用法。
三、单项选择题(总分20分,每题1分,将答案写在下面)
1——5 : 6——10:
11——15: 16——20:
1.紫外线的杀菌机理可能是()
A.紫外线的高热作用
B.紫外线的辐射作用
C.紫外线凝固细菌蛋白质
D.紫外线干扰细菌DNA复制与转录
2.革兰氏染色的关键操作步骤是()
A.结晶紫染色
B.碘液固定
C.酒精脱色
D.复染
)
C.用65%的酒精棉球擦容器口周围
D.用酒精灯烤容器口周围
9.某微生物在有氧和无氧时均可以生长并可以利用氧,它属于()。
A.微好氧菌
B. 好氧菌
C. 厌氧菌
D. 兼性厌氧菌
10.一般培养基高压蒸汽灭菌的条件是:()
A.121℃/15-30min
B.115℃/15-30min
C.130℃/15-30min
D.65℃/15-30min
11.采用湿热高压蒸汽灭菌,()是影响灭菌质量的关键。
A.灭菌时间
B. 压力表的指针
C.视锅内装量
D. 排除冷空气
12.根据食品卫生要求,或对样品污染程度的估计,一般选择2—3个适宜稀释度做10倍递增稀释液,每个稀释度作( )平皿,
A.4个
B.3个
C.2个
D.1个
13.依据GB/T 4789.2-2010,菌落数测定结果1:100(第一稀释度)菌落数分别为204,213; 1:1000(第二稀释度)菌落数分别为19,18。
结果菌落总数报告为()。
A.2.0×104
B.2.1×104
C.1.9×104
D.4.0×104
14.霉菌及酵母菌的培养温度是( )。
直径
20.在微生物检测中最常见的是细胞生物,其中最多的是()。
A.病毒
B.真菌
C.霉菌
D.细菌
四、判断题(下列叙述中,对于正确的在括号里标“√”,错误的标“×”每小题1分,总分10分,共10题。
将答案写在下面:)
1——5: 6——10:
1.进行微生物检验采集的食品样品,在送检过程中应越快越好,一般不应超过24h。
()
2.病原微生物分离鉴定工作可以在普通微生物检测实验室中进行。
()
3.大肠菌群经LST肉汤初发酵试验后,等培养基变蓝,且小导管中有气泡则需进行确证实验。
()
4.对酱类进行微生物检验时,所用稀释液是灭菌蒸馏水。
()
5.分装试管时,用于制作斜面的固体培养基分装量为管高的1/3,用于制作平板的培养基需分装于三角瓶中,一般分装量以三角瓶容积的1/2-1/3为宜。
()
6. MPN是指可能产气的数量。
()
7.菌落计数以菌落形成单位(CFU )表示。
()
8.紫外线具有很强的杀菌能力,因此可以透过玻璃进行杀菌。
()
9.大肠菌群在结晶紫中性红胆盐琼脂(VRBA )上的典型菌落形态是紫红色,有胆盐沉淀环。
()
7.简述菌种保藏的方法。
8.简述食品中大肠菌群MPN计数法的操作步骤。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菌落:由单个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细胞或一堆同种细胞在适宜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落。
2.菌落总数:是指食品检样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后,所得1g(或1ml或1cm2)检样中所含的菌落总数。
1.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定性检验步骤:(1)增菌;(2)平板分离;(3)生理生化
2.革兰氏染色法染色过程(1)初染:草酸铵结晶紫染1分钟,自来水冲洗。
(2)媒染:碘液覆盖涂面染1分钟,水洗。
(3)脱色:加95%酒精数滴,并轻轻摇动进行脱色,20秒后水洗,吸去水分。
(4)蕃红梁色液(稀)染2-3min后,自来水冲洗。
干燥,镜检红色为阴性,紫色为阳性。
3. 高压蒸汽灭菌锅的操作方法:(1)加水;(2)装料;(3)加盖;(4)排气;(5)升
压、保压;(6)降压、出锅。
4.菌落总数并不表示样品中实际存在的所有细菌总数,菌落总数并不能区分其中细菌的种类,所以有时被称为杂菌数,需氧菌数等。
因为很多细菌是不可培养的。
检测出的菌落数只代表可培养的细菌数。
5. 常用的分离、纯化方法:①单细胞挑取法;②稀释涂布平板法;③稀释混合平板法;④平板划线法。
6.①25g(mL) +225mL稀释液,均质;②10倍系列稀释;③选择2—3个适宜稀释度的样品匀液,各取1mL分别加入无菌培养皿中;④每皿加入15mL-20 mL平板计数琼脂培养基,混匀;⑤培养;⑥计数各平板菌落数;⑦计算菌落总数;⑧报告。
h±
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