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校勘学研究古籍的校勘第一节校勘学研究古籍的校勘校勘:比较审定,专指古籍的校勘。
即把一种古籍的不同版本搜集起来,比较它们的文字语句的异同,审定其中的正误,这就是古籍的校勘。
第二节校勘不是校对校对:书刊出版中的一项专门工作,如专家们对《二十四史》进行校勘、分段、标点,属于古籍的整理工作,书局把经过整理的《二十四史》排版印刷成书,要根据整理的底稿本,一再核对排好的版样,达到一致无误,这就是出版工作中的校对。
校对是指有明确可靠的底稿本作为断定刊印本正误的依据,原则上不涉及书籍内容。
校勘:需要搜集各种版本,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考证原稿文字语句,判断正误。
甚至需要在没有直接材料作为依据的情况下,力求对错误、疑难作出符合原意的判断,同时又不可替古人修改文章。
第三节校勘与校雠的区别“校雠”:形式:校对刘向《别录》:“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
”内容①发展之一:校勘搜集不同版本,比较文字异同,订正错误,清除重复,审定篇章次序,完成一部可供缮写的稿本,相当于今天所说的供刊印出版的整理好的稿本。
前人使用校雠一词,更多指校勘。
刘向《列子叙录》:“所校中书《列子》五篇。
臣向谨与长社尉臣参校雠太常书三篇,太史书四篇,臣向书六篇,臣参书二篇。
内外书凡二十篇,以校除重复十二篇,定著八篇。
中书多,外书少,章乱布诸篇。
中或字误,以‘尽’为‘进’,以‘贤’为‘形’,如此者众。
及在新书有栈。
校雠从中书,已定,皆以杀青。
书可缮写。
”②发展之二:校雠:指整个古籍整理工作,包括古籍分类、文字校勘、版本考证、内容提要和编撰目录。
《汉书·艺文志》:‚(汉武帝时)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
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
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
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录而奏之。
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
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
‛③发展之三:校雠:图书收藏整理,经营管理书籍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分类编目,亦是从整个古籍整理而言。
郑樵《通志·总序·校雠略》:‚册府之藏,不患无书。
校雠之司,未闻其法。
欲三馆无素餐之人,四库无蠹鱼之简,千章万卷,日见流通,故作《校雠略》。
‛④发展之四:校雠:为一种根据学术源流派别,并用以区分学术流派的古籍分类著录的整理工作。
章学诚《校雠通义》:‚校雠之义,盖子刘向父子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非深明于道术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不足以此。
……郑樵生千载而后,慨然有会于向、歆讨论之旨。
因取历朝著录,略其鱼鲁豕亥之细,而特以部次条别,疏通伦类,考其得失之故,而为之校雠。
盖自石渠、天禄以还,学者所未尝窥见者也。
‛⑤发展之五:校雠:作为专门学术科目产生,包括校勘、目录、版本在内的广校雠学。
范希曾《校雠杂述》:‚细辨乎一字之徵,广极夫古今内外载籍浩瀚。
其事以校勘始,以分类终,明其体用,得其鳃理,斯称校雠学。
‛第四节:校勘与校雠学的关系校勘目的:对古籍进行校勘,要求存真复原,尽力恢复它的原来面貌,为阅读或研究提供接近原稿的善本。
校勘学:以对古籍的校勘作为研究对象,其目的和任务是总结历代学者校勘古籍的经验,研究古籍校勘的法则和规律,为具体进行古籍校勘提供理论指导。
第二章校勘成果大规模的书籍校勘,始于刘向、歆父子校勘官书,以后历朝对官书多重视校勘。
如东汉灵帝时刊刻《熹平石经》,唐文宗时刊刻的《开成石经》,五代、北宋以来的官刻本经史之类。
私人校勘尤以宋、清两代为盛。
近代研究古代史、古人思想、古典文学仍需要进行校勘工作。
一、清以前的校勘名著《汉书·艺文志》保留了刘向、歆父子整理典籍进行校勘的事例。
如刘向对《管子》、《晏子春秋》、《邓析子》、《荀子》、《韩非子》、《战国策》等都进行了校勘工作。
隋唐间陆德明《经典释文》,凡三十卷,对《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老子》、《庄子》、《尔雅》十四种经典作释文。
释文内容三部分,一是列举汉魏六朝各家对经典中某些单字的读音,列举各家对某些词语的训诂,并列举各家传本在文字上的异同以事校勘。
宋代学者编著了纯粹讲校勘的专著,尤以南宋学者居多。
如张淳撰《仪礼识误》三卷。
《四库提要》:“是书乃乾道八年两浙转运判官直秘阁曾逮刊《仪礼》郑注十七卷,陆氏释文一卷,淳为之校定,因举所改字句,汇为一编。
其所引据,有周广顺三年及显德六年刊行之监本,有汴京之巾箱本,有杭之细字本,严之重刊巾箱本,参以陆氏释文、贾氏疏,覈he订异同,最为详审。
”嘉泰时,彭叔夏撰《文苑英华辨证》十卷,《文苑英华》是北宋前期所修四大类书之一,南宋初期周必大校勘刊刻时,彭叔夏参与其事,刊成后他考虑到周必大所加校语“散在本文,览者难遍,因荟萃其说,以类而分,各举数端,不复具载”。
所分类为用字、用韵、事证、事误、事疑、人名、官爵、郡县、年月、名氏、题目、门类、脱文、同异、离合、避讳、异域、鸟兽、草木、杂录共二十一类,有些类还分子目,所列校语较周必大更为详细。
《四库提要》:“此书考核精密,大抵分承讹当改、别有依据不可妄改、义可两存不必遽改三例……用意谨严,不清点窜古书。
”岳飞后裔元初义兴岳氏据南宋末廖莹中世彩堂本所重刻《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中所刻《九经三传》以“家塾所藏唐石刻本、晋天福铜版本、京师大字旧本、绍兴初监本、监中见行本、蜀大字旧本、蜀学重刻大字本、中字本、又中字有句读附音本、潭州旧本、抚州旧本、建大字本……凡二十二种,又以越中旧本注疏、建本有音释注疏、蜀注疏合二十三本,专属本经名士,反覆参订”。
《刊正沿革例》本身则分书本、字画、注文、音释、句读、脱简、考异七个题目,分别讲述其校勘去取的原则,其价值不亚于彭叔夏的《辨证》。
二、清代学者的校勘成果:清代学者的校勘成果存在三种方式:1.承宋人传统,和刻书结合起来撰写校记,也称校勘记、考异或考证。
真正能代表清代学术水平,写出高质量校记的,还是不在朝的学者们。
乾嘉时,私家刻书极为认真讲究,如卢文弨的《抱经堂丛书》、孙星衍的《平津馆丛书》、鲍廷博的《知不足斋丛书》、阮元的《十三经注疏》、黄丕烈的《士礼居丛书》,无不依据善本进行校勘,这些人本身有学问,其中很多书的校刻,还得到著名校勘专家顾广圻的帮助或由顾代劳包办。
李兆洛撰《顾君墓志铭》:“是时孙渊如观察(星衍)、张古愚太守(敦仁)、黄荛圃孝廉(丕烈)、胡国泉中丞(克家)、秦敦夫太史(恩复)、吴山尊学士(鼒)、皆深于校雠之学,无不推重先生,延之刻书。
为孙刻宋本《说文》、《古文苑》、《唐律疏议》,……每一书刻竟,综其所正定者,为考异、为校勘记于后,学者读之益钦嚮。
”2.清人校勘专著:阮元的《十三经注疏》和卢文弨的《群书拾补》。
《十三经注疏》是阮元以卢文弨的校本为蓝本,罗致了顾广圻、李锐、臧庸、严杰等学者分工撰写的,原本二百四十五卷,以后加以删节附入所刻《十三经注疏》。
《群书拾补》是卢文弨把生平校勘过的,但无余力刊刻的三十八种古籍的校记汇刻成编。
此外,当时第一流大学者如钱大昕、王念孙、王引之也都在古籍校勘方面作出贡献,如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一百卷,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一百卷,王念孙《读书杂志》八十卷,王引之《经义述闻》三十二卷,俞樾《群经评议》、《诸子平议》各三十五卷。
这些著作很多用理校法改正古籍传本讹误的实例,值得一读。
3.未曾发表的校勘成果,一般都保留在学者、校勘家亲笔校勘过的书即所谓的“校本”里。
有清一代的学者、校勘家的校本为数极多,如顾广圻一生校过的古籍总数不下一百几十种,但刊刻公布的不过三十种左右,毛扆,用宋本在自家汲古阁刻本上“死校”。
何焯,康熙时人,用宋元旧本、旧抄本以及其他有关典籍,他有自己的看法,并时加批语,以发挥其文学见解。
卢文弨,乾隆时人,据不同的本子互校,有一定自家见解。
鲍廷博,乾隆、嘉庆时人,用宋元旧本、旧抄本校,不加自己的看法。
劳权、劳格兄弟,道光、咸丰时人,不仅用旧本校,还常用总集、类书校,并收集有关资料作批注,劳格所校尤多,也称“劳校”。
三、清人在校勘成果上虽值得重视,但在校勘方法上没有总结出更多理论性的东西。
进入民国以后,校勘理论有了重大突破,陈垣在这方面贡献尤为显著。
陈垣生平治学服膺钱大昕,在目录学、史学、校勘学上所下功夫极深。
他用全力校勘过两部书,一是《元典章》,用故宫博物院藏元刻本、涵花楼藏吴焯影元抄本、自藏孔宪培旧藏影元钞本、自藏方功惠旧藏抄本、自藏彭元瑞抄本共六本校沈家本新刻本;一是《旧五代史》,用熊罗宿影印彭元瑞旧藏四库馆初写本、刘承干刻卢氏抱经楼旧藏抄本以及《册府元龟》校殿本。
在民国二十五年写出《元典章校补》十卷和《元典章校补释例》六卷,民国二十六年写出《旧五代史辑本发覆》三卷,这是他在校勘学上的三部代表作。
在此他总结了校勘的原则,其中校法四例,即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已被公认为是校勘的正规方法。
第三章校勘的方法一、对校法1.陈垣:“对校法,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遇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
刘向《别录》所谓‘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者,即此法也。
此法最简便,最稳当,纯属机械法。
其主旨在校异同,不校是非,故其短处在不负责任,虽祖本或别本有讹,亦照式录之;而其长处在不参己见,得此校本,可知祖本或别本之本来面目。
故凡校一书,必须先用对校法,然后再用其他校法。
”2.校勘的底本:底本:校勘古籍时要选用一个本子为主,再用种种方法对这个为主的本子作校勘,这个为主的本子就叫底本。
校勘的底本选择善本为好,如宋元本、旧抄本、明本、清本等。
原因在于省时省力。
二、本校法1.陈垣:“本校法者,以本书前后互证,而抉摘其异同,则知其中之谬误。
”2.慎重运用本校法:⑴古籍不出一手不能本校。
如先秦古籍往往非一时一人之作,其遣词行文以至所涉及的名物制度就不可能完全相同,甚至有很大出入。
⑵史源不同不能本校。
一部史书史料的来源往往不同,古人修史常承用旧文,不事改作,虽然署上修史者的名字,实际上并非出于一手,和经传、诸子有相似之处。
三、他校法:1.陈垣:“他校法者,以他书校本书。
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
此等校法,范围较广,用力较劳,而有时非此不能证明其讹误。
”2.运用他校法注意事项:⑴运用他校法必须有目录学的知识。
⑵运用他校法最好有版本学的知识。
四、理校法:1.陈垣:“段玉裁曰:‘校书之难,非照本改字不讹不漏之难,定其是非之难。
’所谓理校法也。
遇无古本可据,或数本互异,而无所适从之时,则须用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