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焦虑和外语学习研究综述摘要外语学习被分为三个阶段:输入、处理、输出。
焦虑会影响个体在这三个阶段的信息处理能力macintyre and gardner (1991)研究了焦虑在输出阶段中在生产、性能、课程成绩和其它指标方面的影响情况。
因为输出阶段的学习效果最容易被观测到,且被老师和家长认为是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体现。
仅管焦虑对语言学习的影响已被证实,但焦虑和外语学习的关系的研究结果仍然是混乱不清的(scovel, 1978)。
对于外语焦虑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当前研究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
一部分研究认为外语焦虑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是消极的,另一些研究则认为,外语焦虑对外语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本文把外语焦虑对外语学习影响的不同观点进行了梳理,呈现该领域目前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外语焦虑外语学习促进抑制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1促进论观点理解外语焦虑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正确区分促进性焦虑和抑制性焦虑(alpert和haber1960)一些研究者提出,语言焦虑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的”“促进的”。
如:能够保持学习者处于警觉状态(seovel1978)、一般情况下,我们会把焦虑归入到负性情绪因素中,并想方设法消除所有焦虑情绪。
例如,在大考以前,我们会受到考试焦虑的影响,以至于不能发挥原有水平。
但促进性焦虑却是完成任务的促进性因素,如果缺少这种促进性的紧张,学习者就不能保持警觉、清醒,不能达到紧张和松弛之间的平衡。
有经验的演讲者都会知道,在演讲之前如果不能保持足够的紧张那么演讲是不能取得成功的。
bailey(1983)关于竞争力和焦虑在二语习得中的研究发现,促进性焦虑是语言学习成功的关键,且它和竞争力有密切联系。
罗杰斯在他的人文主义理论中也指出,要让学习者处于低焦虑状态,就要让他们学习非防御姿势。
因为这种姿势让学习者觉得他们之间是不存在竞争关系的。
bailey分析发现竞争力有时候会阻碍课程,如:超过同伴的压力有时会导致学习者退缩甚至逃避上课。
另一些时候却能促进学习。
她解释到竞争的积极作用是通过促进性焦虑实现的。
2抑制论观点虽然一些语言学家认为焦虑的促进作用是存在的,但一些研究者仍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一些语言学的研究表明焦虑和语言学习表现之间有负相关。
这种负性焦虑有时被称为“抑制性焦虑”。
因为,它会通过各种途径影响学习者的表现。
在一些情况下它会通过担忧、自我怀疑等内在因素影响学习者的表现;当学习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如学习者数量的变更或者观众群体的改变,这种抑制性焦虑也会影响到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macintyre and gardner (1991)的研究表明焦虑对第二语言学习有负面效用,他们在1993年的研究发现,阻碍语言目标的最重要负性情绪之一就是焦虑。
horwitz (1991)运用外语课堂焦虑量表的研究发现,焦虑与学生的外语表现之间有很强的负相关。
语言学家rardin说:“我们总是对焦虑有积极预期,但是却发现它只能引起负性不平衡现象出现。
”omaggio hadley指出,适当的紧张可能对语言学习有利,但她拒绝把这种紧张称为焦虑。
另外,一些研究显示,语言焦虑和学生标准化考试( gardner et al.,1987),课程成绩(aida,1994; chang, 1996;horwitz, horwitz and cope, 1986; liao,1999)和期中考试(chang, 1996; liao, 1999)表现之间有负相关。
这些结果表明,在输出阶段语言焦虑和外语学习之间有负相关。
为了解释外语课堂焦虑和第二语言表现之间的负相关,macintyre and gardner (1991)指出,随着经验和能力的增长焦虑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反之,如果学生的外语经验不足或者在课堂中的外语表现差则会加重外语焦虑程度。
一般,这两个变量会相互影响。
3其它观点chastain(1975)关于语言测试成绩和焦虑相关性的研究,得到了相互矛盾的结论。
他根据这一结论得出了轻度焦虑有利于语言学习这一观点。
这一观点在bailey(1983)的研究中得到证实,bailey 通过日记研究分析,判断竞争和焦虑是否引起了成功的自我形象或者失败的自我形象。
为此bailey构建了模型,在此模型中成功的自我形象和失败的自我形象受促进性焦虑的影响会使外语学习进入一个积极循环,焦虑使学习者强化学习过程,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成果。
这种成果又进一步激励学习者更加努力的学习。
但失败的自我形象有可能引发促进性焦虑也有可能引发抑制性焦虑,当失败的自我形象受到抑制性焦虑影响时,学习者就有可能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消极循环。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语言课程,这种消极循环就会破坏未来可能产生的促进性焦虑。
从而使语言学习效果变得越来越糟。
sparks和ganschow提出的语言编码赤字假设则认为,个人的语言能力是造成语言成就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
这种观点似乎降低了语言焦虑对语言学习的影响作用。
maclnytre(1995)却认为语言焦虑的影响要比sparks和ganschow认为的更加复杂。
作为一种认知活动,语言学习需要依赖编码、存储和检索过程,对于焦虑学生而言,焦虑会在各个阶段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stephen krashen却不能认同上述观点。
他认为,根据情感过滤假说,有很多情感变量都和外语学习有相关,但没有哪个因素能被认为和外语学习构成因果关系。
这些变量包括:动机、自信、焦虑。
krashen认为,有高动机、自信和良好自我形象而焦虑水平低的个体更容易在外语学习中取得好成绩;相反,低动机、低自尊和抑制性焦虑则会阻碍语言获得。
这种阻碍是这些情感变量综合作用于过滤装置的结果,所以不能简单说是某一个或某几个起着主要作用。
(下转第8页)(上接第6页)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支持外语焦虑和外语表现之间的倒u型关系(maelnytre和gardner1995)。
在倒u型假设中,人们若要取得最好的语言表现,就必须使焦虑处于中等水平。
焦虑水平过高或者过低都不利于语言表现,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暗示,过高的焦虑水平会导致外语学习中的不良表现。
参考文献[1] maclntyre, p.d. & gardner, r.c. (199l).”language anxiety : its relation to other anxieties and to porcessing in native and second languages.” language learning,41,513-534.[2] scovel, t(1978).“the effect of affect on foreign language leaning :a review of the anxiety research.”language leaning 28,129-42.[3] alpert, r. & haber, r.n.(1960).”anxiety in academic achievement situations.”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0,207-215.[4] bailey , k.m.(1983).”competitiveness and anxiety in adult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looking at and through the diary studies.”in h. seliger and m. long(eds.),classroom-oriented research i 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owley ma : newbury house.[5] maclntyre, p.d. & gardner, r.c. (1994a).“the effects of induced anxiety on cognitive processing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6,1-17.[6] maclntyre, p.d. & gardner, r.c. (1994b).”the subtle effects of language anxiety on cognitive processing in thesecond language.”language learning,44, 283-305.[7] horwitz , e.k., & young, d.j.(1991). language anxiety : from theory and research to classroom implications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hall. [8] aida,y.(1994).”examination of hrowizt, howritz,and cope’s construct of foreign language anxiety :the case of students of japanese.”the modern journal 78/2,155-67.[9] gardner, r.c., lalonde, r.n., moorcroft, r., & evers,f.t(1987).”second language attrition : the role of motivation and use.”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6,29-47.[10] horwitz,e.k.,horwitz,m.b.and cope, j.(1986).”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 .” the modern journal,70,125-132.[11] chastain,k.(1975).”affective and ability factor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language learning,25,153-161.[12] sparks, r.l&ganschow, l.(1991).”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differences: affective or native language aptitude differences?”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5,3-16.[13] sparks, r.l&ganschow, l.(1993a).”the impact of native language learning problems o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case study illustrations of the linguistic codingdeficit hypothesis.”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7,58-74.[14] sparks, r.l&ganschow, l. (1993b).”searching for the cognitive locus of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difficulties : linking first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7,289-302.[15] maclntyre,.pd.(1995).”how does anxiety affects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reply to spark and ganshow.”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9/1,90-99.[16] krashen,s.d.(1982).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uk: pergamon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