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无标底招投标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无标的招投标是经济发展与国际接轨的需要,更是整顿房地产市场的重要对策。
本文就无标的招投标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无标的招投标
1无标底招标的含义
无标底招标,通常的说法是指招标人不编制标底,不设投标报价有效幅度,投标人根据招标文件规定自主报价的招标方式。
是在业主招标过程中不设标底或者即使设标底也不作为评标标准,业主只需提出一个评标的标准和方法即可的一种招标方式。
无标底招标的评标方法通常有最低价评标法和综合评定法。
最低价评标法是指投标人的投标能够满足招标文件的实质性要求,并且经评审后报价最低者中标的评定标方法。
综合评定法是指投标人的投标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招标文件中规定的各项综合评价标准的投标人中标的评定标方法。
2无标底招投标的必要性
加入WTO以后,我国的招投标模式将会与国际不相适应,而采用“无标底”招标则是改变这种状况的良策之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的需要对策。
从我国目前的建筑市场看,工程招投标中的腐败现象、工作质量问题不断,不少工程钱没少花,质量却很差,因为用的施工队伍素质不高,不少资金都流到了工程以外,而实行“无标底”招标可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真正让市场、让法律、合同发挥作用,使权力、关系在招标中的作用丧失,对整顿规范建筑市场有治本的意义。
(2)是有效节省投资,提高社会效益的需要。
实行”无标底”招标,可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寻求到技术及管理水平高的承包商,他们的个别成本低于社会平均成本,从而节约工程造价。
另一方面,由业主提供实物工程量清单,施工单位根据自身情况及市场行情自主报价,可避免多家投标单位重复算工程量,减少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浪费,并可减少标底编制及评标成本,从而提高社会效益。
(3)是加入WTO后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世贸组织第四届部长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决定,这意味着我们的建筑市场也将实行开放和准入制度,为使我们的建筑市场尽快与国际接轨,使建筑企业能尽快适应和参与国际竞争,我国也有必要在建筑市场推行“无标底”招标。
(4)是促进市场主体自身发展的需要。
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建筑市场主体行为不够规范,很难适应国际惯例的要求,而通过实行“无标底”招标,可促进市场主体提高管理素质,增强法律、合同意识,加强内部管理,促
进行业的发展。
3无标的招投标存在的问题
无标底招标在国内的实施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以下两个方面。
(1)如何界定投标价低于成本价。
《评标委员会和评标方法暂行规定》中指出:“在评标过程中,评标委员会发现投标人的报价明显低于其他投标报价或者在设有标底时明显低于标底,使得其投标报价可能低于其个别成本的,应当要求该投标人作出书面说明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投标人不能合理说明或者不能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的,由评标委员会认定该投标人以低于成本报价竞争,其投标应作废标处理。
”这条规定只指出“投标人的报价明显低于其他投标报价或者在设有标底时明显低于标底”两种情况,在无标底招标的情况下,只有“投标人的报价明显低于其他投标报价”才被认为低于成本价。
如果有几个投标人的报价都低于成本价时,如何认定呢?这个问题没有解决。
同时,即便投标人报价低于成本价,评标委员并不都是工程造价方面的专家,由评标委员会认定某投标人报价低于成本价是否具有权威性也值得商榷。
因此,评标委员会往往不能很好地行使其“确定低于成本价”的权力。
(2)《评标委员会和评标方法暂行规定》只规定了投标人恶性竞争、低于成本价投标的情况,却没有提到投标人相互串标、哄抬标价、私下分赃的情况。
这种情况没有司法介入恐怕难以定性,但作为业主或招标人不应为此蒙受损失。
4解决无标底招投标问题的对策
为什么国际上通行的无标底招标的做法(当然国外也有设标底招标的项目),国内就行不通呢?笔者以为,国际竞争性招标,一方面,往往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投标人参与竞标,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投标儿相互串标、哄抬标价的可能性基本上不存在,另一方面,投标人大多是私有制或股份制等形式的公司,投标人一般不会无故牺牲公司的利益,低于成本价投标(低于成本价争夺市场的情况很少见)。
为杜绝投标人相互串标、哄抬标价或抵于成本价中标,根据国内招投标的现状,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应保留有标底的做法。
但评标方法应进行改革,标底不应以直接作为评价投标人报价得分高低的依据,也不应以参与计算复合标底等形式作为评价投标人报价得分高低的依据。
标底只能作为招标人对工程项目成本价的控制依据,如认为低于标底价a%为低于成本价(指所有投标人所能承受的最低成本价),招标人有权拒绝其投标;高于标底价b%为不具有竞争性(指高出行业平均利润较大幅度),当所有投标人报价均高于标底价b%时,招标人可以拒绝所有投标,重新组织招标。
(1)更新观念,转变管理职能。
观念问题是影响“无标底”招标推行的最大障碍之一。
要保证“无标底”招标的推行,政府主管部门首先应更新观念,转变管理职能,为其发展积极创造条件。
其次是建筑市场主体观念的转变,业主应遵守市场规则,取消买方市场的优越观念,依法办事,严格履约;承包商应打消“等”、
“靠”观念,加强内部管理,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咨询服务单位则应建立与国际惯例相一致的服务机制,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共同为“无标底”招标的推行创造良好条件。
(2)制定和完善相配套的法律、法规。
为保证“无标底”招标完全与国际接轨并健康发展必须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作保障,从目前状况看,一方面需调整和完善已颁布法规中与现行要求不相适应的条款,另一方面需建立工程担保法和工程保险制度,搞好市场监管的立法。
通过立法规定工程投标人必须提供投标保函、履约保函,招标人必须提供付款保函;工程保险方面,则应通过法规将有关费用列入报价,作为工程建设的必投险种,来完善风险转移体系。
同时应培育完整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守信的激励和失信的惩罚机制。
(3)做好招投标环节的配置改革。
实行“无标底”招标必须实行工程量清单报价,使承包商能够独立私人估价。
为此行业协会应在现行的全国统一基础定额的基础上并结合国际惯例来尽快制定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而单价则应由部分费用单价(该综合单价由按定额单价算得的非竞争性费用和由投标人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自己的能力自由报价的竞争性费用两部分组成)模式向全费用单价过渡。
即单价中的量(资源消耗量)、价(人、材、机的基础单价)、费(各种间接费用)均由企业根据市场自主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