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

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

道教是以老子的“道”为最高信仰、以长生成仙为终极追求的中国本土的宗教。

道教受道家思想影响把道作为其信仰的核心,而老子的《道德经》第一句话是“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道是不能道的,道是不可道的。

而道教着重从宗教的角度去理解和阐释老子所讲的“道”,认为道不仅是宇宙万物之本原,同时又是“灵而有性”的“神异之物”。

后来道教所尊崇的“道”便有了第二层含义,指“三清尊神”,也就是玉清,元始天尊,太清,灵宝天尊和上清,道德天尊。

道教的基本思想
1.尊“道”贵“德”
道的观念来自于先秦道家以清净为宗,虚无为体,柔弱为用的自然之道。

“道”是宇宙的本原与主宰者,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无时不存,是宇宙一切的开始与万事万物的演化者。

“德”在道教经书中有两种解释:一为道之在我者就是“德”,亦即指事物具有与的赖以生存的灵性禀质;二是指社会的伦理道德、人的品德。

大道生成宇宙及万事万物,太上老君是创世主,这是道教徒不可动摇的信念。

唐吴筠《玄纲论》中总括“道德”含义说:“道德者天地之祖,天地者万物之父。


道家认为,德是对“道”的衍化,是道的准则在人类社会中落实于社会的人性、人伦、人情等方面的道德行为规范。

法自然以顺道,顺乎阴阳五行运行、变易,即可为道,是为“德”。

道教追求长生久视,因而其根本信仰便是尊“道”贵“德”,其修持之首务便是修道积德,功德圆满,才能得道成仙。

2.生道合一,长生久视,性命双修
《老子想尔注》中说:“生,道之别体也。


生为天地之大德,德莫过于长生。

道教重视生命的价值,以生为乐,重生恶死,追求长生不死。

人观天之道,把握天道,运用天道运行的法则,便能控制外物,改造自身,这就成为道教各种修仙方术的重要理论基础。

道教有一个响亮的口号:“我命在我不在天!”人的生命长短,并非上天所命定,主动权操在自己手中。

道教坚信,人可以“夺天地之造化”,通过积极的修炼,使生命由弱变强,由夭转寿,直至长生不死。

他们认为,人与宇宙万物一样都是由“道”化生,
所以人身就是一个小宇宙,依自然而行清静无为的生活,可与天地共存,长生不死。

麻姑献寿
东汉桓帝时,某年的七月七日,神仙王远降临在江苏吴县一个名叫蔡经的人家里。

王远接见了蔡经一家人后,就派遣使者,请仙女麻姑赴宴。

麻姑到来后,对王远说:“自从上次和你见面以后,我亲眼见到东海三次变为桑田;不久前,我又去了一趟蓬莱,这地方的水,比昔日召开群仙大会时少了一半,我想,不多久,也会变成陆地吧!”王远也感叹道:“古代的圣人也曾说过海中会飞扬尘埃这样的话”。

沧海变成一次桑田,不知要经过多少个千万年。

麻姑已经见过三次沧海变桑田,她该有多大寿命?
民间传说王母娘娘三月初三过生日时,举办蟠桃盛会,麻姑特酿制寿酒献给西王母,这
就是所谓的“麻姑献寿”。

道教所提倡的根本养生方法是“性命双修”。

性指心性,即人的精神方面;命,指肉体生命。

“性命双修”就是精神与肉体都要得到修炼。

修养心性的准则,是清静自然,柔弱不争,遣除一切私心和嗜欲,淡泊名利,精神不要为外物所累,使生命得到保养。

同时,还要广行善举,利物济人,积功累德。

肉体生命的修炼则主要是保养精、气、神,通过服食导引、存想守一、坐忘胎息、内外丹法等修炼方法来促进生命的健康和长久。

道教相信人通过修炼,肉体生命可以得到延续,精神生命可以得到升华,最终达到形神俱妙、与道合一的仙人境界。

3.天道承负,因果报应
所谓承负,类似“因果”,但又不同于因果,天道循环,善恶承负。

何为承负?
其一是说,一是前人有过失,由后人承受其过责,前人有善行,则后人可得福;因此道家认为人的行为,天皆知之,如果想要断止承负,要行善积德,为后世子孙造福。

二是天地人三统共生,长养财物,欲多则生奸邪,害而不止便会乱败,不可复理便还返还于虚无,复归于元气恍惚。

道教着重于对因果的扭转。

如道教各种的方术、法术,乃至于风水、堪舆的布局,无一不是将因果扭转。

道教所追求的就是将凶恶转化为吉祥,将灾祸转化为福瑞,使人们的生活能够更加美满、幸福。

天道承负,人的现实命运与自身善恶无直接关系,但因果报应之说便与此有异了,认为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个人之现实命运乃是个人行为善恶的必然报应。

上有日、月之神的照察,冥中有诸神疏记人的善恶,人身上有心神亦知人的善恶,皆上报于天廷,天神校其善恶,予以赏罚。

4.道教的神仙世界
神仙是道教基本信仰“道”的形象化体现,所以道教历来都十分重视神仙的构造。

如,道教经典《太平经》中将神仙体系分为六个等级,道教初期五斗米道推崇老子为太上老君,并崇拜天、地、水三官。

两晋南北朝时,除了继续崇奉太上老君之外,还奉元始天王、元始天尊太上大道君为至上神。

因而得道成仙是道士修行的目标和最后归宿。

修仙的途径:
一是服药,主要是指炼制的各种外丹。

在唐以前,奉行金丹术。

二是内丹,主要是指通过集中精神调养呼吸达到精神上的超越,如引导,断谷。

三是为人举行各种宗教仪式法术以积累功德,从而成仙或死后封神。

与其他宗教相比,道教的最大特点是除了能给人以精神慰籍和寄托外,尤其重视现世生命存在、渴望长生成仙。

道教的“长生不死,羽化登仙”的终极目标尽管是一种虚幻的理想,但其生死观所包含的乐生主张、自主精神、养生之道和超越情怀则烘托和彰显出一种热爱生命、充实生命、升华生命和超越生命的独特涵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