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显信仰的实质及与道教的关系

五显信仰的实质及与道教的关系

1 五显信仰的实质及与道教的关系

——对徽州婺源县灵顺庙的考察

丁希勤

(池州学院 历史与社会学系,安徽 池州247000)

摘 要:我国的五显信仰最早产生于徽州婺源县,实质是关于人体五脏六腑的信仰。这一信仰的形成是由婺源县在道教中的信仰决定的,具体的形成过程可能还受到道教《黄庭经》和《福德五圣经》的影响。婺源县的五显信仰对我国东南地区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五显 道教 徽州 灵顺庙

五显神又称五通神、五路神、五猖神等,一般认为是财神,是我国唐朝以后东南地区比较流行的一种民间信仰。五显信仰最早产生于徽州婺源县的灵顺庙。灵顺庙又称五显庙,始建于唐末,形成于宋元,实质上是关于人体五脏六腑的一种民间信仰,其形成与婺源县的地理位置和徽州流行道教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一、徽州婺源五显信仰的形成

灵顺庙,又称五显庙,在徽州婺源县。按弘治《徽州府志》载,“唐光启二年,邑人王瑜有园在城北隅,一夕,红光烛天,见五神自天而下,威仪如王侯,黄衣皂涤,据胡床呼而言曰‘吾当庙食此方,福庇斯人’,言讫升天去,明日一人来相宅良佳处也。王瑜闻之有司,捐地输币肖像建庙,复拨水田为修造洒扫之备,四方辐辏,祈祷立应,闻于朝,累有褒封。宋大观三年赐庙额曰灵顺。”【(明)弘治《徽州府志》卷5《祀典》,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另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2《五圣始末》也有相似的记载,均在徽州婺源县。道光《徽州府志》曰:“灵顺庙,一名五显庙,一名五通庙,宋大观中赐额灵顺,按陶及申笔猎云:五显即五帝,实司五行,避帝而称显者,其诸神之通谓也。”【(清)道光《徽州府志》卷3《坛庙》,江券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五显信仰在徽州形成以后,对我国东南地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元《礼部集》曰:“婺源五显之神闻于天下尚 2 矣,盖其上当天星之精,据山川之雄,储英发灵,烜赫震迭,自唐至于近代,迹具纪载,国朝加庙号,崇封爵,香旛金币之赐,遣使时至,每岁夏初四方之人以祈福会集祠下者,上穷荆越,下极扬吴,御舟塞川,重雾翳陌,百贾列区,珍货填积,赋羡于官,施溢于庙,浃旬日乃止,尤为一邦之盛。” 【(元)吴师道:《礼部集》卷12《婺源州灵顺庙新建昭敬楼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宋朝浙江余杭的灵顺庙,“即徽州婺源灵祠,余杭立行祠者七” 【(宋)吴自牧:《梦粱录》卷14,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四明的五显灵顺庙,“在城西南隅,宋开禧年间乡人徐侍郎守徽州神,尝效灵迎香火建庙于此” 【(元)延祜《四明志》卷15,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明初江苏南京的“五显灵顺庙”等,都是仿此而立。那么,五显信仰的实质是什么?灵顺庙除奉此五位正神外,宋朝还增加了六位从神,分别是史将军、卞将军、周将军、王将军、胡将军、胡提点,此外,灵顺庙的建立者王瑜于元泰定二年被封为“大唐开山凝神体道居士”。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惊人的秘密:这五位正神、六位从神和一个居士正好对应于一个人之有五脏六腑,五显信仰其实是关于人的脏腑的信仰。

五显信仰的形成与婺源县的地理位置及道教信仰有密切的关系。婺源县建立于唐开元二十八年,《景定严州续志》曰:“今婺州与徽之婺源县皆以女宿得名。”

【(宋)景定《严州续志》卷8,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其地理位置与天上二十八星宿中的女宿相应。唐朝时,女宿在道教信仰中为欲界第六天,又称六欲天,为五欲粗净之神所居。道教《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曰:“东第六上监天帝,位通阳之气。李少微曰:‘此天色黑气,系北方须女宿,帝讳玉真,„„(此天中人)五欲根粗净,一欲根粗染。’太真科曰:‘今缘六欲感此六天,一根粗净,上进一天,六欲总净,超出欲界,上登色界。’宗君日:‘言有色、欲,交接阴阳,人民胎生,故为欲界也。”’【(宋)陈景元集注:《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卷2,《正统道藏》第2册,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须女又名婺女,即二十八宿中的女宿,为婺源县上应之星宿,经中所言的“五欲”和“六欲”是人体生理机能的体现,实指人的五脏六腑,灵顺庙中的五位正神和六位从神正是仿此而设。故东南地区的五显信仰最早产生于徽州婺源县,乃是由婺源县“以女宿得名”以及女宿在道教中的信仰决定。

二、五显信仰与五脏六腑的关系 3

宋宣和五年,朝廷封五位正神为通赐侯、通佑侯、通泽侯、通惠侯、通济侯;绍兴二年,各加二字曰善应、善助、善利、善及、善顺,后屡经改封和加字,至嘉定元年,各加二字曰孚仁、孚义、孚智、孚信、孚爱。元延祐六年,又改封显仁协德昭圣孚应王、显义协正昭圣孚惠王、显礼协明昭圣孚泽王、显智协聪昭圣孚济王、显信协直昭圣孚佑王【(明)弘治《徽州府志》卷5《祀典》。】从宋、元的加封中可知,五位神仙是与仁、义、礼、智、信“五常”联系在一起的,而“五常”又与五行相对应。道光《徽州府志》曰:“灵顺庙,一名五显庙,一名五通庙,宋大观中赐额灵顺。按陶及申笔猎云:五显即五帝,实司五行,避帝而称显者,其诸神之通谓也。”【(清)道光《徽州府志》卷3《坛庙》,江券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实司五行”说明灵顺庙的五位神仙是与五行相对应的。五脏又有五行之说,《云笈七籖》日:“五藏,五行者,肝为木,心为火,肺为金,肾为水,脾为土,谓之五行。”【 (宋)张君房:《露笈七蕺》卷61《诸家气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易经蒙引》日:“肝为木而心为火,肺为金而肾为水,内体之阴阳也,仁木而礼火,义金而智水,性之阴阳也。” 【(明)蔡清:《易经蒙引》卷11上《系辞下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讲的就是五脏与五行及五常的关系。道教《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曰:“五老帝君各受赤书符命,在天则主领五方神仙,在地则主领五岳神鬼,在人则主领五藏精神。” 【(宋)陈景元集注:《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卷2,《正统道藏》第2册,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因此可以说,灵顺庙的五位正神其实就是人的五脏,是五脏的神学象征,而六位从神也就象征了人的六腑。

六位从神也是从宋朝开始册封的,弘治《徽州府志》曰:“庙之从神史侯德姓孙氏,卞侯胜姓项氏,宋嘉定二年封助灵史将军、助顺卞将军,淳祐四年封辅灵、辅顺二侯,宝祐五年加封辅灵翊惠、辅顺翊善二侯;周侯讳雄,信州玉山人,宋端平三年加封翊应将军,淳祐四年封翊应侯,宝祐五年加封翊应助顺侯;王侯,讳兴,宋德祐元年封王将军感应侯;胡检察讳发世,居城北种德坊福泉井畔,颖悟过人,入庙事神,远游募化,灵迹昭著,殁随庙食,张天师封为检察将军;又,忠靖胡提点,名德胜,乃检察之子,生而神异,长有慧性,有术者相之曰‘生不封侯,死当庙食’,尝昼寝觉则汗流浃背,所穿履尽弊,且言某处风浪覆舟,城池失火,后累验之果然,及卒,御灾捍患,有祷辄应,四方之人奔走祠下惟恐或 4 后,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赐号忠靖灵远大师胡提点,赐七星剑,元至正间镇南王奏封忠靖灵远护国胡总管,其剑犹在。” 【(明)弘治《徽州府志》卷5《祀典》。】从这里可知,六位从神的神格分别为辅灵、辅顺、翊应、感应、检察、忠靖。人的六腑为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黄帝内经素问》卷3《灵兰秘典论》曰:“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焉。”这里,“辅灵”针对“决断”,“辅顺”针对“五味”,“翊应”针对“变化”,“感应”针对“化物”,“检察”针对“决渎”,“忠靖”针对“州都”,分别是六腑生理功能的神学描述,而材料中辅灵、辅顺、翊应、感应、检察、忠靖诸神的排列顺序也与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的生理机制相一致,表明六位从神正是人的六腑的象征。

对六位从神形象描述最露骨的是胡提点,因为他是膀胱,不但“昼寝觉则汗流浃背”(这是内急的象征),而且能预“言某处风浪覆舟,城池失火”。张天师给他安了一把“七星剑”,想让他飙的远一点,所以又称“灵远大师胡提点”,但尽管如此,每每还是“所穿履尽弊”,表明他的神性其实并不怎样,但人们还是“奔走祠下惟恐或后”,乃是因为他是每个人都急用的膀胱。他与他的父亲胡将军一起掌管人世间的排泄大权,所以元朝封他为“胡总管”,实在是一语道破真谛。

六位从神均以假托真人而存在,通过真人而上升为神,因而六位从神是从地而上的阳性之神,与五位正神“自天而下”为阴性之神构成一阴一阳的运动,正是五脏六腑阴阳功能的表现。《庄子》卷7《庄子外篇》曰:“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表明阴性出乎天,阳性发乎地。《黄帝内经素问》卷1《金匮真言论》曰:“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说明五脏是阴性而六腑是阳性。这与五位正神自天而降之阴性和六位从神从地而出之阳性正相一致,表明正神与从神的阴阳运动是五脏六腑的阴阳功能。

综上所述,徽州灵顺庙中的五显神及其从神是人体五脏六腑的神学象征。徽州人祭拜五显神,事实上是在祭拜自己的生命,通过祭拜而获得生命功能的延伸,实现生存境界的拓展,在延伸与拓展的生命境界里获得存在的真实性与纯粹性。灵顺庙的建立者王瑜被封为“凝神体道居士”,正是针对此点而言。 5

三、五显信仰与道教的关系

徽州婺源县灵顺庙五显信仰的形成,除受上述道教的影响外,可能还受道教《黄庭经》和《福德五圣经》的影响。

《黄庭经》是一部关于人体五脏六腑信仰的道书。道教《真龙虎九仙经》引《黄庭经》曰:“人有五脏六腑、三魂七魄,毛发以来皆有其神。”【 (唐)罗公远、叶静能注:《真龙虎九仙经》,《正统道藏》第4册。】《上清黄庭五藏六腑真人玉轴经》曰:“人之生也,建八尺之质,合万有之躯,外有四肢九窍,内有五藏六腑,各有神主。” 【佚名:《上清黄庭五藏六腑真人玉轴经》,《正统道藏》第34册。】灵顺庙的五位正神和六位从神与人体五脏六腑形成确切的对应关系,应该是受《黄庭经》的影响。《黄庭经》形成于晋代,自晋以来在我国十分流行,唐朝崇奉道教,也遵奉此经,如《唐会要》曰:“(穆宗)长庆二年五月,敕诸色人中有情愿入道者,但能暗记《老子经》及《度人经》灼然精熟者,即任入道,其《度人经》情愿以《黄庭经》代之者亦听,宣令所司具令立文状条目,限降诞月内投名请试,今年十月内试毕。” 【(宋)王溥:《唐会要》卷50,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将《黄庭经》作为道士考试的内容。徽州“人多好仙” 【(宋)罗愿:《新安志》卷10《叙杂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历史上一直流行道教,又因唐越国公汪华与李唐王朝的特殊关系,因而在唐朝时受此经的影响是完全可能的事。唐末光启二年,象征《黄庭经》五脏六腑的灵顺庙在徽州开始建立,此时只有五位神仙,象征了五脏。至宋朝时,朝廷曾赐《黄庭经》给徽州歙县问政山道观,“绍兴中诏以御书《黄庭内景经》及临魏晋、六朝、唐人书凡十卷藏于山。” 【(明)弘治《徽州府志》卷10《寺观》。】宋宣和五年开始封五位正神,嘉定二年又开始封六位从神,到元至正间加封完毕。至此,象征五脏六腑的五显信仰最终形成,从其形成过程来看,它应该是受到了道教《黄庭经》的影响。

此外,徽州灵顺庙五显信仰的形成还受到道教《福德五圣经》的影响。《福德五圣经》是成书于宋元时期的道书,与宋元朝廷敕封五位正神和六位从神的时间正好一致。《福德五圣经》正一灵官都大元帅敕封五显灵观大帝咒曰:“灵观大帝,睿智聪明。日光菩萨,气射帝宸。金刊圣像,三目圣明。黄裳锦袍,足踏火轮。金砖金枪,按行乾坤。名山大川,灵洞真君。火瓢火鸦,气焰威灵。斩妖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