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校本课程教材《竹》

小学校本课程教材《竹》


斑竹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f. tanakae 别名:湘妃竹 形态特征:散生竹。秆高7-13m, 径3-10cm。秆具紫褐色斑块与斑点, 分枝亦有紫褐色斑点。 斑竹一年内2次发笋,第一次 在4、5月间,竹笋发在母竹的周围。 第二次在9月以后,大都生在母竹中 间。斑竹特有的斑点就是第一次发笋 后长出来的,一圈圈紫色的花纹。从 生物学的观点来看,斑竹的花纹是真 菌腐蚀幼竹而成的。 分布:湖南特产,出于君山。
间短而均匀;新秆节带紫色,密被白粉,基 部节间常具淡绿黄色的纵条纹。箨鞘褐绿色 或淡黑褐色,初具白粉,密被褐斑;箨耳及 鞘口遂毛不发育;箨舌先端拱凸,具短须毛; 箨叶长矛形至带形,反转皱褶。笋期3月下 旬至4月上旬或更早,故谓之早竹。
紫竹 “出南海普陀山,其干细而色深紫, 段之可为管箫,今浙中皆有”——引 自清·陈淏子著《花镜·卷五·藤蔓类》 别名:黑竹 形态特征:秆高4~10m,径2~ 5cm。新竹绿色,当年秋冬即逐渐呈 现黑色斑点,以后全秆变为紫黑色。 有两个品种,秆一年变紫和三年变紫, 我国两种皆有。 分布:黄河流域以南各地,北京亦 有栽培。
罗汉竹
别名:人面竹 形态特征:秆高3~5m,径2~ 3cm,部分秆的基部或中部以下数 节极为短缩而呈不对称肿胀,或节 间于节下有长约1cm的一段明显膨 大。节环互为歪斜,甚为奇特,杆
中部节间正常,新杆绿色,老杆黄
绿色。箨叶带状披针形、下垂,每 小枝着叶2~3片,竹姿奇异。 分布:黄河流域以南均有分布和 栽培。
黄槽竹
Phyllostachys aureosulcata
别名:玉镶金竹(北京) 形态特征 :秆高4~6m,径达 4cm,秆绿色,凹槽处黄色, 新秆密被细毛有白粉,秆环较 箨环突起,箨淡黄色,有绿色 条纹和紫色脉纹,被薄白粉及 稀疏的紫褐细斑点;箨叶直立, 下部具白粉;箨舌宽短,弧形。 本种能耐严寒。 分布:产北京、浙江。

我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 为丰富、竹林面积最大、开发 利用竹资源最早的国家之一, 素有“竹子王国”之称。竹子 因青翠挺拔、奇姿出众,凌霜傲雪,四时长茂受 Nhomakorabea了人们的
称颂。人们赋予它心虚节坚、 坚忍不拔、风度潇洒的“君子” 美誉。在悠悠几千年的历史发 展长河中,竹子与人们的生活 息息相关,中国悠久的文化与 竹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丰 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中国竹文 化。
竹子的中国分布 我国国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 多样,是世界上竹种资源最为丰富的 国家。是竹的中心产区之一,主要分
布在华南、西南地区及华东的福建、
浙江、江西、台湾和华中的湖南、湖 北等省。全国除新疆、内蒙古,黑龙 江和吉林等北方省区无竹子分布外,
其它省市都有竹子生长。
长江流域至黄河流域为散生竹区。 北回归线以南的云南、广西、广东、 福建、台湾等地为丛生竹区。南岭山 脉两侧为两大类型竹种分布的混合区。 中国的散生竹与日本、朝鲜的竹类植 物属于同一区系,不仅属同,有些竹
龟甲竹
别名:龙鳞竹、佛面竹 形态特征:常绿乔木,秆直 立,粗大,表面灰绿,节粗或 稍膨大,歪斜畸形,成不规则 相连的龟甲状,愈基部的节愈 明显;叶披针形,2~3枚一束。 分布:秦岭、淮河以南,南 岭以北,毛竹林中偶有发现。
龟 甲 竹
早园竹 别 名: 早竹、雷竹、早哺鸡竹(浙江)
形态特征: 秆高7~11m,径4~8cm,节
桂竹 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形态特征 :秆高达6~16m, 胸径4~14cm,绿色,无毛, 无白粉,秆环和箨环均隆起, 箨鞘黄褐色,有墨色斑点,疏 生直立硬毛;箨耳较小,具长 而弯曲的肩毛,箨舌微隆起, 箨叶橘红色,边缘绿色,下垂。 分枝高,每节2枚。叶片带状 披针形,下面粉绿色,有叶耳 和长肩毛。 分布:东自江苏,西至四川, 南至两广中部,北至河南,河 北南部。
目录
一、概述
二、形态特征
三、常见的竹种 四、竹的应用
一、概述
中文名称:竹 外文名称:bamboo 别称:竹子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亚纲:禾本亚纲 目:禾本目 科:禾本科 亚科:竹亚科 分布区域:分布于热带、亚热带 至暖温带地区
全世界共计有70个属1200种,竹林面积达1400万公顷,广泛地 分布于地球的北纬46至南纬47之间的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 但主要集中分布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广大地区。 竹原产中国,类型众多,适应性强,分布极广。中国是世界上产 竹最多的国家之一,共有40余属、500多种,分布全国各地,以珠江 流域和长江流域最多,秦岭以北雨量少、气温低,仅有少数矮小竹类 生长。
刚竹 Phyllostachys viridis 别名:榉竹、胖竹、柄竹、台竹、 光竹 形态特征 : 秆高10~15m、径 8~10cm,淡绿色。枝下各节无芽, 秆环平,但分枝各节则隆起。全秆各 节箨环均突起。节间具猪皮状皮孔区, 秆箨密布褐色斑点或斑块,先端截平, 边缘具较粗须毛,无箨耳。箨舌紫绿 色,箨叶带状披针形,平直、下垂, 每小枝有2~6片叶,披针形,翠绿色 至冬季转黄色。 分布 :长江流域,河南、山东、河 北有栽培
种也相同;而南方的丛生竹则属东南
亚竹类植物区系。
二、形态特征、生长习性
自主学习 教材 P45
四、常见的竹种
毛竹
Phyllostachys pubescens
[形态特征] 又称楠竹、江南竹, 孟宗竹,秆散生,高达20米,径 16厘米余,中部节间长可达40厘 米,基部节间较短,新秆密被柔毛, 有白粉,老秆无毛,节下有白粉环, 后渐变黑,分枝以下秆环不明显, 箣环隆起,初被一圈毛,后脱落。
佛肚竹
别名:大肚竹、葫芦竹。 形态特征:灌木型丛生竹, 其节间膨大,状如佛肚,故 得名佛肚竹。 分布:为我国广东特产。
孝顺竹 别名:凤凰竹、蓬莱竹、慈孝竹 形态特征:秆高3~8m,径1~ 3cm。秆直立,绿色,老时变黄 色,稍端向外弯曲。幼秆微被白 粉,节间圆柱形,上部有白色或 棕色刚毛。枝条多数簇生于一节, 每小枝着叶5~10片,叶片顶端渐 尖,质薄。 分布:原产于我国,主产于广东、 广西、福建、等省区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