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药相互作用探讨

中西药相互作用探讨

中西药相互作用探讨中西药的相互作用是指中药(单味药、复方制剂、中成药或汤剂)与西药同时或先后以相同或不同给予途径使用时,所引起的药物(中药、西药或两者)作用与效应的变化。

综观中西药联用的现状与历史回顾,中西药是柄双刃剑,中、西药联合应用得当,可产生协同作用,使疗效增强或毒性降低,也可进行药物中毒的解救,防止耐药性的出现,从而收到较好疗效。

但是,由于中西药物本身的特点,若应用不合理,则可产生拮抗作用,使药效降低或消失,毒副反应增加或引起药源性疾病,对患者造成危害,甚至致人死亡。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是应当持续不断、逐渐广泛深入开展的工作,对提高医疗质量,安全有效地联合用药极为重要,因而受到众多医药工作者甚至用药人的关注。

目前随着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兴起,医务工作者只有充分了解中药与西药各自的特点及其相互作用机制,才能因势利导,充分发挥中药与西药的优点,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因此,探讨中西药物联用而产生的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就中西药联用的理论基础、中西药联用的利弊、中西药配药禁忌、中西药联合应用存在的问题等研究近况作一分析。

1 中西药物联用的理论基础中药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它以中国传统医药学观点和理论表述其药物特性,根据药物的性能组合成为方剂,应用于临床治疗,其特色和优势在于整体观与辨证论治。

因此,中药最本质的特点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应用。

西药是以西医理论为指导的,以分析手段探询发病机制、了解病情、指导诊治用药,并致力于消除致病因子或抑制器官异常功能,或补充匮乏物质。

其指导思想、投药操作、乃至实际效果,都是单向性、对抗性的。

西药多为化学单体,组成成分明确,作用靶点具有专一性和针对性,其作用机理相对中药比较清楚,疗效评价体系比较容易明确。

而中药的优势在于其多活性成分发挥药效作用,调动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达到多效性和整体的调节作用。

因为中西药联合应用,可有效利用其两者优势,互补互用,相得益彰。

中西药物本身的复杂性,使得合用变得复杂,因此,中西药的合用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不应以单一的理论指导为依据,把“中药西药化”单纯运用西药药理学理论或者把“西药中药化”,依据中医方剂的组方原则联用,这都是不妥的。

如近年来开发出来的野菊花栓对慢性盆腔炎的有效率达84%,西药仅为75%,双黄连粉针剂对小儿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的疗效相当,如果按照现代医药学对抗感染药物的要求,野菊花、黄芩、连翘等提取物的体外抑菌结果来看,对致病菌虽然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作用低的几乎没有临床应用价值[1],由此可见中药和西药有着不同特性,不可一并而论。

2中西药联用的利弊2.1中西药联用的利2.1.1 可增加疗效,药物相同,服法不同疗效迥异。

如香连丸与四环素、痢特灵、氟嗪酸等联用,治疗痢疾、细菌性腹泻有协同作用,达美康与黄芪、地骨皮、知母、党参、鬼箭羽、葛根等联用,能够增强降糖效果,防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2.1.2 减轻药物毒副作用。

中医扶正方药与西药放、化疗药物配伍,可有效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增强耐受力,又可扶助杀死大量癌细胞。

临床常用人参汤、十全大补丸、小柴胡汤可抑制丝裂霉素C所致的白细胞减少和体重减轻的副作用等。

2.1.3 协同作用。

许多中西药联用后能使疗效提高,呈现协同作用。

丙谷胺与甘草、白芍、冰片治疗消化性溃疡有协同作用,已制成复方胃谷胺;甘草与氢化考的松在抗炎、抗变态反应方面有协同作用,因甘草甜素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并可抑制氢化考的松在体内的代谢灭活,使其在血中浓度升高。

2.2中西药联用的弊2.2.1拮抗作用。

中西药物发生拮抗作用使药物药效降低,如含麻黄碱的中药及制剂(复方川贝精、复方枇杷糖浆)不能与降压药联用,会使降压药疗效降低。

甘草、鹿茸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有水钠潴留和排钾效应,还能促进糖原异生,加速蛋白质和脂肪的分解,使甘油、乳酸等各种生糖氨基酸转化成葡萄糖,使血糖升高,从而减弱胰岛素、甲苯磺丁脲、格列本脲等降糖药的疗效[2]。

2.2.2 发生理化反应降低疗效。

在中西药联用过程中,会发生许多理化反应,降低药物活性,影响有效成分的吸收,减少有效成分的含量,降低疗效,如临床常见中西药物(各一种或两种以上)混合于输液瓶中或同一注射器内时,中西药物之间或中西药物与液体之间可发生物理或化学性的配伍禁忌,而出现浑浊、沉淀、变色、变质等改变等。

2.2.3 产生有毒化合物。

如含砷的中药(如雄黄、信石等)及其制剂(如牛黄解毒丸、六神丸、清热解毒丸等)与硝酸盐、硫酸盐同服,因雄黄的主要成分为硫化砷,同服后胃液内产生少量的硝酸或硫酸,使雄黄所含硫化砷氧化生成三氧化二砷,毒性增加,长期应用可引起砷中毒;其次,朱砂(主含HgS)及含朱砂的中成药苏合香丸、朱砂安神丸、七厘散、仁丹等不宜与溴化物、碘化物、硫酸亚铁、亚硝酸盐同服,以免生成有毒的溴化汞、碘化汞,导致药源性肠炎。

3 中西药配药禁忌3.1.1中西药联用后影响药物的代谢。

有的中药可影响肝药酶的活性,从而改变药物的生物转化。

因为圣叶连翘的酶促作用,在和口服避孕药联用可引起突破性出血,在和华法令联用时可使后者血药浓度下降而影响疗效;因为人参有酶促作用,在和乙醇联用时可增加乙醇的消除而引起不良反应3.1.2中西药联用后影响化学药物的吸收。

最主要表现中西药物联用可影响胃肠蠕动的频率及胃排空的时间,从而影响药物进入小肠吸收,使药物吸收增加或者减少而影响疗效。

治疗冠心病用5%葡萄糖加丹参注射液、细胞色素C静脉滴注,因丹参酮含酚性成分,细胞色素C为含铁的络合物,故混用可使药液浑浊,妨碍吸收,影响疗效[3]。

3.1.3中西药联用后影响药物的排泄。

在尿酸碱度影响药物的重吸收,酸化或碱化体液,可能影响药物的排泄。

中药中含鞣酸较高的如虎杖、大黄及其含大黄的中成药等不能与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利福平、士的宁、硫酸亚铁等合用。

因鞣酸的吸附作用,可使之与西药在肠道内结合而不被吸收并影响药物排泄,导致肝内血药浓度增高,严重者有发生中毒性肝炎的危险。

3.2中西药联用后产生的物理化学配伍禁忌3.2.1配伍后产生酸碱中和反应。

碱性较强的中药,如朱砂、黄连、瓦楞子、麻黄、海螵蛸等及其制剂不能与酸性较强的药物,如阿司匹林、胃蛋白酶合剂,部分喹诺酮类药物等联用3.2.2中西药联用后发生水解反应。

含有皂苷成分的中药,如桔梗、远志、甘草、人参、白头翁、薯蓣、七叶一枝花、山七等不宜与酸性较强的药物联用,因为皂苷在酸性或酶的作用下可发生脱水、双键转位、构型转化等水解反应而失效。

3.2.3中西药联用后产生的氧化还原反应。

如含挥发油的中药如薄荷、莪术油、艾叶、菖蒲等也具有还原性,都不能和具有氧化性的药物如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等联用,否则会使后者失效;含糖的中药及其制剂,一些具有营养、强壮作用的中药,如山药、何首乌、大枣、黄精等均含大量糖类,经水解成单糖后具有还原性。

4问题与展望4.1 益处与害处并存。

中西药物在结合使用中确实有可以发挥各自优势,增强疗效,缩短疗程等好处,但中西药物合用也有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

某些临床医生在合用中西药物时仅考虑会产生有益的相互作用一面,不考虑或很少考虑中西药物合用可能产生有害的一面。

往往盲目地合用中西药物,结果不但不能提高疗效,反而减弱了中药或西药的疗效,有的甚至导致病人的不良反应,产生致命的危险。

随着中西药物结合使用的普遍,常用中药的任何一味与任何一种西药都有可能被合用,这就要求临床医生在中西医药理论指导的前提下,灵活地运用中西医治疗方法,合理选用中西药物,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4.2 对中西药的药理作用知识模糊。

不少临床医生仅仅了解和熟悉化学合成药物的药理作用、理化性质等,而对中药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理化性质、毒性反应等缺乏了解。

尤其对目前一些中西药物复方制剂或中成药组成了解太少,以致造成某种西药的重复应用,使得剂量过大,引起药源性疾病。

鉴于此,临床医生必须熟知中西药物理论,了解中西药物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才能合理结合使用,达到最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了解中西药物配伍禁忌,才能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真正发挥中西药联用的目的:相互协同、增强疗效、相互制约、降低毒副作用。

中西药联合使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应当引起医药人员的重视,不盲目使用中西药物配伍。

应了解组方中各种药物化学成分的性质及药理作用,进行最佳的配伍,避免不良的药物相互作用。

只有在了解组方中各种药物化学成分的性质及药理作用的前提下,进行最佳的配伍,才能避免不良的药物相互作用,真正发挥中西药联用的目的,提高疗效,安全无害。

因此,研究中西药之间相互作用不仅有深远的学术意义,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1]吴整军.中医药抗感染治疗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 14(11): 1296-1297.[2]王剑虹,吕金胜.中西药配伍及药动学和药效学的影响[J].中国药师, 2004, 7(8): 643-645.[3]朱建华.中西药相互作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20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