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儿贫血ppt

小儿贫血ppt


2、骨髓象
– (中、晚)幼红细胞增生活跃 – 各期红细胞均小、胞浆少、偏蓝(Hb少) – 粒系、巨核系无改变
6、治疗 (1)一般治疗:病情观察、限制活动、
饮食护理:多吃动物肝、肾、血,蛋黄, 黄豆,木耳;服铁剂不饮浓茶,可配 合维生素C
(2)去因治疗 (3)铁剂治疗:剂量:元素铁4~6mg/kg/d,分三次口
Vit.B /叶酸缺乏的临床表现
12
1. 头发稀黄枯脆 2. 泥糕样面容:面色蜡黄、脸蛋虚胖 3. 神经精神症状: 智力及动作发育落后及倒退现象 震颤 腱反射亢进,感觉异常,共济失调,踝阵 挛及巴氏征(+)
实验室检查
– 血象 呈大细胞性贫血(MCV>100fl),中 性粒细胞分叶过多(5叶者占5%以上或有6 叶者)。 – 骨髓 呈增生性贫血且红系出现典型的巨 幼改变:胞体变大、染色质粗松
小细胞低色素 贫血
缺铁性贫血, 地中海贫血
常见贫血的护理
• 一、缺铁性贫血
• • 1、疾病简介 缺铁性贫血是小儿贫血中最常见的 一种类型。临床主要特点为小细胞低色 素贫血,常见于6个月到2岁的小儿。
2、铁的来源与吸收 来源:外源性的铁主要来源于食物,内源性的铁来源 于衰老红细胞 含铁丰富的食物如: 黑木耳 97.4mg/100g 紫 菜 54.9mg/100g 豆腐皮 30.8mg/100g 肝、肉、蛋、豆类等 吸收:铁的主要吸收部位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
摄入不足
牛乳、米、面粉等人工喂养的婴儿
习惯不良或营养不良的年长儿
吸收障碍
消化系统的疾病如长期慢性腹泻、脂
肪痢 、食物搭配不当

丢失过多
长期慢性失血、鲜牛奶过敏、消
化性溃疡、钩虫病、多发性肠息 肉、梅克尔憩室炎 急性失血见于外伤、鼻出血
4、临床表现
• 一般表现
– 皮肤、粘膜、精神状态、生长发育
小儿贫血的分度
• 根据外周血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数,将贫 血分为轻、中、重、极重四度
红细胞数 贫血分度 (×10∧12 /L)
轻度
中度 重度
血红蛋白量(g/L)
新生儿 145~120 ~90 ~60 <60 <6岁 110~90 ~60 >6岁 120~90 ~60
4~3 ~2 ~1 <1
~30
<30
单纯母乳喂养(×)
–吸收和运输障碍: –需要量增加:6~18个月婴幼儿生长发育迅
速,辅食添加不及时
叶酸缺乏的病因
–摄入量不足:绿叶蔬菜、酵母、肝
牛乳加热遭破坏,羊乳含量低(×)
–药物影响:广谱抗生素、甲氨蝶呤、苯巴比妥 –吸收及代谢障碍:叶酸的主要吸收部位是
小肠上段,空肠外科切除可引起叶酸缺乏,肝脏病变可 影响叶酸的正常代谢,使叶酸的生物转化发生障碍而致 病。
~30
<30
极重度
小儿贫血的分类
• 最常采用的有病因学分类和形态学分类两 种方法。 • 病因学分类: • 1. 失血性贫血​ :急性失血、慢性失血 • 2. 溶血性贫血: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症、 地中海贫 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 3.红细胞生成不足:缺铁性贫血,营养性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
• 造血器官表现
肝脾肿大越明显)
– 髓外造血:肝脾肿大(年龄越小,病程越久,贫血越重,
• 其他系统表现
– 消化系统:食欲减退、异食癖、口腔炎等 – 神经系统:烦躁、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减退 – 循环和呼吸系统:心率快、心脏扩大、心衰 – 其他:免疫低下、感染、反甲等
5、实验室检查
1、血象:
– 小细胞低色素 – MCV、MCH、MCHC – 血小板、白细胞
叶酸缺乏的治疗: 叶酸 5mg po tid 5-8w Vit.C 甲酰四氢叶酸钙(CF):口服抗叶酸代 谢药物致病 – 其它: 输血
服,一次量不应超过元素铁 1.5~2.0mg/kg。有效者3~4天 后网织红↑,7~10天达高峰,2~3周后下降至正常。治 疗1~ 2周后HB增加,HB达正常后继 续服药 6~8周。
(4)输红细胞 适应证:①贫血严重,HB<60g/L,尤其 是发生心衰者; ②合并感染者; ③急需外科手术者。 贫血越严重,每次输注量越少, 每次可输浓缩红细胞4~6ml/kg。
7、预防
二、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是由于缺乏维生素B12或(和)叶酸所引起的 一种大细胞性贫血.
– 主要临床特点为贫血,红细胞的减少比血红蛋 白的减少更为明显,红细胞的胞体变大,中性粒 细胞核分叶过多,骨髓中出现巨幼红细胞. – 用维生素B12或(和)叶酸治疗有效.
维生素B12缺乏的病因 –摄入量不足:动物肝、肌肉和肾富含;
Hb(g/L)
< < < < < 145 90 100 110 120
小儿造血的特点
• 小儿造血通常分为胚胎期造血和生后造血 • 胚胎期造血:肝造血约从胚胎8周开始, 出生后4~5天完全停止。胚胎6周出现骨 髓,但至胎儿六个月开始造血,直至生后 2~5周后成为唯一的造血场所。
• 生后造血:骨髓是出生后主要的造血器官。 婴幼儿时期,当发生各种感染或血等造血 增加时,肝、脾和淋巴结可恢复期胎儿时 期的造血状态。
– 血清维生素B12的含量 <100ng/L – 血清叶酸的含量 <3ug/L
维生素B12缺乏的治疗
– 去除病因,调整饮食 – 补充缺乏: Vit.B12 100ug im. biw-tiw × 4-6w Vit.B12吸收缺陷者 1mg/m 有明显神经系统受损时 1mg/d qd × 2-3w – 对症治疗:镇静,输血
•饮食因素对铁吸收的影响
促进吸收 维生素C 果糖 氨基酸 抑制吸收 茶、咖啡 蛋、牛奶 植物纤维
3、病因
储备不足
早产、多胎及母亲患严重缺铁性贫 血、胎儿宫内失血等均可出现贮存铁 不足。

生长速度快 正常儿 3 - 5 个月体重为出生时 2 倍, 1岁时为 3倍。早产儿增长更快。
青春期前后发育也快 如饮食中无足够的 铁供应,即可发生缺铁性贫血。 女孩在月经来后,由于月经的损失,缺 铁问题可更严重
小儿血液的特点
• 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胎儿期组织处于 缺氧状态,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较高, 至2~3个月时出现轻度贫血,称为“生 理性贫血”。3个月以后,红细胞数及血 红蛋白量缓慢增加,12岁达成年人水平。
• 白细胞数与分类: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 比例相等有两次时间交叉,分别是在生后 4~6天,和在4~6岁,7岁以后和成 年人相似。
• 概念及诊断标准 一、 • 小儿造血与血液特点 二、
• 小儿贫血的分度及分类 三、
• 常见贫血的护理 四、
概念
• 贫血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综合征, 是指单位容积外周血中红细胞数、血 红蛋白量低于正常,红细胞压积也可 减少,但不一定平行。
诊断标准
年龄
新生儿 1-4个月 4-6个月 6个月-6岁 >6岁
形态学分类

​ MCV(fl) MCH(pg) MCHC 常见疾病
正常
大细胞贫血 正常细胞贫血 小细胞贫血
80~94
>94 80~94 <80 <80
28~32
>32 28~32 <28 <28
0.32~0.38
0.32~0.38 0.32~0.38 0.32~0.38 <0.32
——
巨幼细胞贫血 再障,失血性 贫血 慢性感染,肾 脏疾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