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刑法复习3(犯罪概述、构成要件)
刑法复习3(犯罪概述、构成要件)
1、什么是社会危害性?
①对国家或人民的利益已造成的实际损害;
②潜在的危害性,即造成的现实威胁或可能造成的损害。
如:总则中规定的犯罪预备、未遂、中止等。
2、确定行为有无社会危害性;
①应依据事物的本质来把握行为的性质,而不是现象;
②应综合考虑主客观因素,社会危害性是主客观的统一。
不能由危害后果倒推犯罪
现象:甲死亡,尸体倒在路边
[问题]:乔甲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第四章犯罪概念
重点复习: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罚当罚性
第五章犯罪构成
第一节概述
一、犯罪构成的概念:
犯罪构成,指由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种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二、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的关系;
通说的排列顺序符合认定犯罪的过程,有利于查明、确定犯罪。
客体
客观方面
主体
主观方面
第五章犯罪构成
【学习重点】
一、犯罪构成的概念;
二、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客体、客观方面、主体、主观方面
第六章犯罪客体
第一节犯罪客体概述
一、概念:
指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犯罪客体的种类
犯罪概念笼统、概括地规定了犯罪的基本特征,是总体原则,是从整体上认识犯罪,它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是犯罪”。
确定犯罪的总标准
犯罪构成说明了构成犯罪必须具备哪些具体的法定条件,在犯罪概念基础上直接对犯罪进行认定。它所回答的是“具备哪些条件犯罪才能成立”的问题。
成立犯罪的具体标准
三、犯罪构成的基本特征
(一犯罪构成是一系列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有机统一的整体
每个犯罪构成都是一系列主、客观要件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缺少其中一个要件,要么不构成犯罪,要么构成其他犯罪。
(二犯罪构成是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的法律标志
只有对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具有法定意义的事实特征才是其构成要件的事实。因此,必须将构成要件的事实与其他事实相区别。
案例:某甲,男、25岁、广州人、无业,身高体瘦、未婚。某日夜间11时许,某甲在广州市东莞区某巷子内遇到一名提黑色手提包的41岁中年妇女,乘其不备,某甲抢过其手提包便跑。包内有一红色钱包,内有700余元及证件,戒指一枚,手机一部,总值8000余元。
四、身份犯与非身份犯
案例:被告人:乔甲,男,16岁,高中生。
03年暑假到其叔乔乙家借宿。同年7月28日,乔甲在叔乔乙家午睡后,闲着无事,想找本杂志翻阅,就随手拉乔乙忘了上锁的书桌抽屉,发现内有一叠崭新的20元面值人民币,乔甲顿起贪心,趁家中无人,偷偷从中抽走60元。由于乔乙大意,未发现少钱。乔甲见第一次窃取得逞,胆子越来越大,又分别于同年8月3日、8月10日两次趁乔乙不在意,共窃取其人民币600余元。当乔甲又于8月17日趁乔乙家无人之机,打开抽屉欲寻找现金时,不料被因事回家的乔乙发现,遂案发,随后乔甲家属代其偿还了乔乙的损失。
某甲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实施了乘人不备公然夺取他人财物的行为,抢夺数额较大。这些就是构成抢夺罪的具体要件。
其他事实特征对侦查、量刑可能起作用,但对某甲的行为构成抢夺罪不起决定性作用。犯罪构成的具体要件,不仅必须是具体的事实特征,而且必须是能够反映行为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的事实特征。这些事实特征是对大量的个案进行筛选扬弃之后的抽象与概括。
(三犯罪构成的所有要件均由我国刑法加以规定。
一般而言,犯罪构成及其要件来自于刑法的明文规定,该特性也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必然要求。
第二节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
一、犯罪构成要件的概念
指组成犯罪构成内容的要件,或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要件。
二、犯罪构成要件的内容
(一犯罪客体
即犯罪侵犯了什么?具体指,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
①被乙故意杀死故意杀人罪
②被乙过失致死过失致人死亡罪
③乙是精神病人不承担刑事责任
④意外事件
⑤突发急病死亡
3、确定社会危害性的大小
用弹弓打烂一路灯,该行为有社会危害性吗?构成犯罪吗?随地吐痰有社会危害性吗?构成犯罪吗?
危害社会的行为,有些属于道德范畴,有些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它们不受刑法调整。
从程度上看,并非所有危害社会的行为都应认定为犯罪,只有对社会的危害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时,才能认定为犯罪。社会危害性的有无,是区别违法行为和合法行为的关键;社会危害性的大小,是区别犯罪行为即严重违法行为与一般违法行为的关键。社会危害性的有无和大小,是解决罪与非罪的核心。
(二刑事违法性;
侧重于从行为与刑法规范的角度分析。违法并不都是犯罪,只有违反刑法的才可能构成犯罪。因此,确定某个行为是不是犯罪,不仅在内容上必须以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为基础,而且在形式上必须以刑事法律的规定为依据。
刑事违法性是罪刑法定原则在犯罪基本特征中的反映。
பைடு நூலகம்(三刑罚当罚性;
侧重于从行为与国家的反应方式的角度分析。犯罪是适用刑罚的前提,刑罚是犯罪的法律后果。没有前面两个特征,就没有刑罚当罚性这个特征。
注意:不应受刑罚处罚和不需要受刑罚处罚是不同概念,是罪与非罪的区别前者指行为根本不构成犯罪,当然不存在受刑罚处罚的问题。
后者指在构成犯罪并应受刑罚处罚的前提下,由于罪行较轻或者其他具体情况,依法免予刑事处罚而不给予刑罚处罚。
第二节犯罪的分类
一、国事犯罪与普通犯罪;
二、亲告罪与非亲告罪;
三、自然犯与法定犯;
(二犯罪的客观方面
即犯罪是怎样进行的?具体是指,犯罪活动客观外在的具体表现。(危害行为、危害后果、时间、地点、手段等。
(三犯罪主体
即谁实施的犯罪?具体是指,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并且依法应承担刑事责任的人(自然人、单位。
(四犯罪的主观方面
即为什么实施犯罪?具体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所实施的危害行为及造成的危害后果所持的主观心理态度(故意、过失。
第四章犯罪概述
第一节犯罪的概念
我国刑法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参照国外立法经验,从犯罪的阶级实质和法律形式的统一上给犯罪下了一个完整的定义,并通过《刑法》第13条体现出来。
犯罪:严重危害我国社会,触犯刑法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的基本特征
(一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本质特征
侧重于从行为与社会的角度分析。本质上,所谓社会危害性是指行为对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的各种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