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四章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精品PPT课件
第四章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精品PPT课件
.防治原则
除去原因(如停用利尿药)、 防治原发疾病外,一般应用 等渗氯化钠溶液及时补足血 管内容量即可达到治疗目的。 如已发生休克,要及时积极 抢救。
补钠盐公式:
需补钠量mmol=(正常钠 135mmol—测得血钠值mmol) ×体重× 0.6(女性为0.5)
等渗性脱水
水与钠按其在正常血浆中的浓度 成比例丢失时,可引起等渗性脱 水(isotonic dehydration)。即 使是不按比例丢失,但脱水后经 过机体调节。血钠浓度仍维持在 130~145mmol/L,渗透压仍保 持在280~310mOsm/L者,亦属 等渗性脱水。
低渗性脱水分为三度
①轻度:相当于成人缺失NaCl0.5g/kg.d。 常感疲乏、头晕,直立时可发生昏厥, 尿中NaCl很少或缺如;②中度:缺失 NaCl 0.5g~0.75g/kg。有厌食、恶心呕 吐、视力模糊、收缩压轻度降低、起立 时昏倒、心率加快、脉搏细弱、皮肤弹 性减弱、面容消瘦等;③重度:缺失 NaCl 0.75g~1.25g/kg.d,有表情淡漠、 木僵等神经症状。最后发生昏迷,严重 休克。
甲状旁腺激素的作用
水、钠代谢紊乱
水、钠代谢紊乱常同时或 先后发生,关系密切临床 上通常采用的方法分为脱 水(包括失钠)和水中毒 进行讨论。
脱水
脱水(dehydration)系指体液容量 的明显减少。脱水按细胞外液的渗 透压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以失水 为主者,称为高渗(原发)性脱水; 以失钠为主者,称为低渗(继发) 性脱水;水、钠各按其在血浆中的 含量成比例丢失者,称为等渗性脱 水。
细胞外液容量减少而渗透压在正 常范围尿钠含量减少,尿比重增 高。如血容量减少得迅速而严重, 患者也可发生休克。
尿钠含量减少,尿比重增高。如 血容量减少得迅速而严重,患者 也可发生休克。
.
原因
小肠炎所致的腹泻、小肠瘘、 小肠梗阻等可引起等渗体液 的丧失。
大量胸水和腹水形成等
.
防治原则
输注渗透压偏低的氯化钠溶 液,其渗透压以等渗溶液渗 透压的1/2~2/3为宜。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血管活性物质(组胺、激肽)、细菌毒素、缺氧等可增加毛细血管 壁的通透性而引起水肿。炎性病灶的水肿即主要由于毛细血管壁的 通透性增高,血管神经性水肿和变态反应引起的水肿亦属此机制。 此类水肿通常发生于血管壁受损的局部。
防治原则
防治原发疾病,防止某些原因的作 用。高渗性脱水时因血钠浓度高, 故应给予5%G S。高钠血症严重者 可静脉内注射2.5%或3%G S。应当 注意,高渗性脱水时血钠浓度高, 但患者仍有钠丢失,故还应补充一 定量的含钠溶液,以免发生细胞外 液低渗。
低渗性脱水
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以失钠多于失 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 (<130mEq/L),血浆渗透 压280mOsm/L为主要特征。
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
水、电解质的平衡,受神经 系统和某些激素的调节,而 这种调节又主要是通过神经 特别是一些激素对肾处理水 和电解质的影响而得以实现 的。
渴感的作用
抗利尿激素的作用
醛固酮的作用(排钾、排氢、保钠 的作用 )
心房利钠因子的作用强大的利钠、 利尿作用拮抗肾素一醛固酮系统的 作用 ANP能显著减轻失水或失血后 血浆中ADH水平增高的程度
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学Fra bibliotek目标掌握: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 水肿、水中毒、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的概念。
熟悉:渗出液和漏出液的区别、水肿发生的原 因及基本机制。
了解:常见的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对机体的影响 及其病理与临床护理联系。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在临床 上十分常见。许多器官系统 的疾病,一些全身性的病理 过程,都可以引起或伴有水、 电解质代谢紊乱;外界环境 的某些变化,某些变化,某 些医原性因素如药物使用不 当,也常可导致水、电解质 代谢紊乱。
.原 因
⑴丧失大量消化液而只补充水分 ⑵大汗后只补充水分 ⑶大面积烧伤 ⑷肾性失钠:可见于以下情况:①
水肿患者长期连续使用排钠性利尿 剂 ②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时期 等
临床
在临床上,伴随着休克倾向的出 现,患者往往有静脉塌陷、动脉 血压降低、脉搏细速、四肢厥冷、 尿量减少,氮质血症等表现。由 于细胞外液特别是细胞间液显著 减少,因而患者皮肤弹性丧失, 眼窝和婴儿囟门内陷。
原因
引起水肿的原因: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力压升高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淋巴液回流受阻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见于蛋白质吸收不良或营养不良及伴有大量蛋白尿的肾脏疾患等。 当血浆白蛋白量降到25g/L或总蛋白量降到50g/L时,就可出现水肿, 为全身性。
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力压升高 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静脉阻塞或静脉回流障碍。局部静脉回流受阻 引起相应部位的组织水肿或积水,如肝硬变引起胃肠壁水肿的和腹 水,心力衰竭时的腔静脉回流障碍则引起全身性水肿。
. 高渗性脱水 低渗性脱水 等渗性脱水
发病原理 水摄入不足 体液丧失而单 水和钠等比例丧失
或丧失过多 纯补水
而未予补充
发病原因 细胞外液高渗,细
胞内液丧失为主
细胞外液低渗,细 细胞外液等渗,以后高渗,
胞外液丧失为主
细胞内外液均有丧失
主要表现 口渴、尿少、脑 脱水体征、休克、 口渴、尿少、脱水体征、
和影响 细胞脱水
脑细胞水肿
休克
.血清钠 >150mmol/L <130mmol/L 130~150mmol/L
mmol/L
尿氯化钠
减少或无
治疗 补充水分为主 补充NS或
补充1/2~2/3张氯化
3%NaCL溶液 钠溶液
水肿
水肿是指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者体 腔内积聚,然而通常所称的水肿乃指组 织间隙内的体液增多,体腔内体液增多 则称积液。水肿可表现为局部性或全身 性,全身性水肿时往往同时有浆膜腔积 液,如腹水、胸腔积液和心包腔积液。
高渗性脱水
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 以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 150mmol/L(150mEq/L)、血浆渗透压 >310mOsm /L为
.原因:单纯失水(经肺 、皮肤 、肾失 水 );失水大于失钠;饮水不足。
临床实践中,高渗性脱水的 原因常是综合性的,如婴幼 儿腹泻时高渗性脱水的原因 除了丢失肠液、入水不足外, 还有发热出汗,呼吸增快等 因素引起的失水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