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误差和数据处理
➢ 置信度(置信水平)P: 某一 t 值时,测量值出现在
μ± t ·s范围内的概率
t
置信度P 自由度f
0.50
0.90
0.95
0.99
1
1.00
6.31
n
5
dr d 0.02 100 % 1.8% x 1.13
用 d表示精密度比较简单。
该法的不足之处是不能充分反映 大偏差对精密度的影响。
例2:
用碘量法测定某铜合金中铜的百分含量,得 到两批数据,每批有10个。测定的平均值 为10.0%。各次测量的偏差分别为: 第一批di:+0.3, -0.2, -0.4*, +0.2, +0.1, +0.4*, 0.0, -0.3, +0.2, -0.3 第二批di:0.0, +0.1, -0.7*, +0.2, -0.1,0.2, +0.5*, -0.2, +0.3, +0.1 试以平均偏差表示两批数据的精密度。
实验器皿和环境带入的杂质引起的 系统误差。 3. 校准仪器 在准确度要求高的分析,所用仪器 必须进行校准。 4. 校正方法 用其它方法校正某些分析方法的系 统误差。
§1.7.2 偶然误差减小
根据偶然误差的统计规律,增加平行测定次 数减小偶然误差,提高分析结果的精密度。
§1.8 分析数据的处理
在实际分析测定中,测定次数一般不多, n<20,而总体平均值又不知道。一般是用抽 样的方法对样品进行测定。只能用样本标准 偏差反映该组数据的分散程度。
样本标准偏差
当测定次数非常多时,测定次数n与自由度
(n-1)的区别就变小, x 。
即
lim (x i x)2 (xi )2
n n 1
n
此时,S。
x xi n
2) 绝对偏差和相对偏差 绝对偏差 相对偏差
3) 平均偏差和相对平均偏差 平均偏差
相对平均偏差
例1:测定钢样中铬的百分含量,得如下结 果:1.11, 1.16, 1.12, 1.15和1.12。计算 此结果的平均偏差及相对平均偏差。
解:
x
x i 1.13(%)
n
d d i 0.09 0.02(%)
实际工作中并不知道真实值,又不刻意区分 误差和偏差,习惯把偏差称做误差。但实际 含义是不同的。
系统误差是分析误差的主要来源,影响结果 的准确度。
偶然误差影响结果的精密度。
例如,甲、乙、丙、丁四人同时测定铜合中Cu的百分含量, 各分析6次。设真值=10.00%,结果如下:
•甲
精密度好,准确度不好, 系统误差大
• 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都有正负之分。
• 要求相对误差小于0.1%,固体样品和液体 样品最少需要多少?
讨论
(1) 绝对误差相等,相对误差并不一定相同; (2) 同样的绝对误差,被测定的量较大时,相对误差 就比较小,测定的准确度也就比较高; (3) 用相对误差来表示各种情况下测定结果的准确度更 为确切; (4) 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都有正值和负值。正值表示分 析结果偏高,负值表示分析结果偏低; (5) 实际工作中,真值实际上是无法获得;
2) 相对误差(relative Error)
表示误差在真实值中所占的百分率,分 析结果的准确度常用相对误差表示。
RE% E 100% X T 100%
T
T
如:对于1000mg和10mg ,绝对误差相同
(±1mg),但产生的相对误差却不同。
RE% 1 100% 0.1% 1000
RE% 1 100% 10% 10
n1
S 2008.009 2008.008 0.016(%) 5 1
CV% S 100% 0.016100% 0.080%
x
20.04
§1.4 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关系
准确度(accutacy):测量值与真实值相接近 的程度。用误差来评估。 精密度(precision):各个测量值之间相互 接近的程度。用偏差来评估。
x
••••••
准确度、精密度都好, 系统误差、偶然误差小
• 乙 • •• ••• • 丙 ••• ••• • 丁 •• • • • •
精密度较差,接近真 值是因为正负误差彼 此抵销
精密度、准确度差。系统 误差、偶然误差大
•分析结果准确度高,要求精密度一定要高。 •分析结果精密度高,准确度不一定高。
结论:
1、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前提。 2、精密度高,不一定准确度就高。 3、分析数据必须具备一定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1.5 测量误差
§1.5.1 误差分类及其产生的原因 误差是分析结果与真实值之差。 根据性质和产生的原因可分为三类: 系统误差 随机误差 过失误差
§1.5.2 系统误差 (systematic error)
解:
d1
d i 2.4 0.24 n 10
d2 di 2.4 0.24
n 10 两批数据平均偏差相同, 但第二批数据明
显比第一批数据分散。
第一批 较大偏差 -0.4 +0.4
第二批 较大偏差 -0.7 +0.5
§1.3 标准偏差 (standard deviation)
常用纯物质的理论值、国家标准局提供的标准参考 物质的证书上给出的数值、或多次测定结果的平均值 当作真值;
§1.2.2 精密度与偏差
1. 精密度(precision) 多次测量值(xi)之间相互接近的程度。反映 测定的再现性。
2. 表示方法偏差(deviation) 1) 算术平均值
对同一种试样,在同样条件下重复测定n次, 结果分别为: x1, x2, xn
§ 1.8.1 置信度与置信区间
1. 置 信 度(置信概率或置信水平):与置信区间 相对应的概率,以P表示。
2. 置信区间:一定置信度时,以测定值或样本 平均值为中心,包括总体平均值在内的可靠 性范围。
x ts
n
定义:在选定的置信度下,以测定的平均值为中
心,真值出现的范围。公式中 t 为与置信度和测 定次数有关的几率系数,可由 t 值表查得。
• 越大,y越小,测量值分布越分散。
正态分布曲线
正态分布曲线呈钟形对称,两头小,中间大。 分布曲线有最高点,通常就是总体平均值的坐 标。 分布曲线以值的横坐标为中心,和是正态分 布的两个基本参数,
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的比较
系统误差
产生原因
固定的因素 有时不存在
分类
方法误差 仪器误差 试剂误差 主观误差
由一些固定的原因所产生,其大小、 正负有重现性,也叫可测误差。
1.方法误差 分析方法本身所造成的误 差。
2.仪器误差和试剂误差
3.操作误差 操作不当
4.主观误差—这种误差分析人员本身的一 些主观因素造成的。
系统误差的性质可归纳为如下三点:
1)重现性 2)单向性 3)数值基本恒定
系统误差可以校正。
测定,可发现偶然误差服从统计规律。
随机误差统计规律
1)大小相等的正负误差出 现的机会相等。
2)小误差出现的机会多, 大误差出现的机会少。
随测定次数的增加,偶 然误差的算术平均值将 逐渐接近于零(正、负 抵销)。
§1.5.4 过失误差
由于操作人员粗心大意、过度疲劳、 精神不集中等引起的。其表现是出现离 群值,极端值。 综上所述
例3 :
重铬酸钾法测得某样品中铁的百分含量 为:20.03%, 20.04%, 20.02%, 20.05% 和20.06%。计算分析结果的平均值,标 准偏差和相对标准偏差。
x x i 20.03 20.04 20.06 20.04(%)
n
5
标准偏差 S
x
2 i
1 n
(
xi )2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5.3 随机误差
(random error)
• 随机误差由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所以又称 偶然误差
• 如,同一坩埚称重(同一天平,砝码),得到 以下克数:29.3465,29.3463,29.3464, 29.3466
对于天秤称量,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
1)天平本身有一点变动性 2)天平箱内温度有微小变化 3)坩埚和砝码上吸附着微量水分的变化 4)空气中尘埃降落速度的不恒定 偶然误差的性质: • 误差的大小、正负都是不固定的。 • 偶然误差不可测误差。 • 在消除系统误差后,在同样条件下多次
相差和相对相差
(discrepancy relative discrepancy ) 若对样品只做两次平行测定,精密度常用相差 表示:
相差 x1 x2
相对相差
X1 X2
X
极差和相对极差:
极差指一组平行测定结果中最大者与最小者之差
R xmax xmin
相对极差 R x
此法适于说明少数几次测定结果的离散度。
特点
单向性、重现性、 可测性
随机误差 偶然和意外的因素 总是存在
环境的变化因素 主观的变化因素等
双向性、不可测性 服从统计规律
影响 准确度
消除或减 小的方法
校正或减免
精密度 进行多次平行测定
§1.7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 1.7.1 系统误差消除
1. 对照试验 检验系统误差的有效方法 2. 空白试验 消除由于试剂、蒸馏水、
对分析结果进行评价,判断分析结 果的准确性误差(error)。
§1.2 误差和偏差的表示方法
§1.2.1 准确度与误差 1.准确度 (accuracy) 测定值(x)与真实值(T)符合的程度 反映测定的正确性,是系统误差大小的 量度。 2.表示方法误差 1) 绝对误差(absolute error- E) E = 测定值-真实值=x-T
Chapter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