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实用课件PPT
屈原《九歌》“袅袅兮来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谢庄《月赋》“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
王褒《渡河北》“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3、作者举出这些诗句为例,其用意是什么?
----“木叶”成为诗人笔下所钟爱的形象。
阅读课文主体部分:
1、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述2—6自然段的内容(段意) 第2段:指出“木叶”就是“树叶”,古代诗歌多用
关于“梅”的意象讨论: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表现了梅的高贵品格,我国古 代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 是高贵圣洁的象征,这首诗表现的 就是我国这种传统文化精神。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 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树”
• ——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 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 阴嘉树清圆。” 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 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 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 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 “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 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 这个词汇了。
“落木”呢,则比“木叶”更显得空阔,它连 “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落木”与“木叶”的意味有什么区别?
“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少了”叶 “,便少了清秋的绵密之意。完全是一片悲凉 与凄清
1、诗中的“木叶”引出话题
以
2、探寻多用“木叶”的理由
小
3、概念相同形象有别
见 大
4,5、木叶的第一特征:
雨霏暮儿 濛阳雨心雨雨歇江
润江雨出雨千后翻 浥声
夜
如草洒,亦宿 作轻
入
酥齐江微奇雨 浪
吴
天风
燕
子
斜
美丽、忧愁、冷清、思念
秦明近床举月无烟山别杨月
时月水前杯是言笼高时柳上
明几楼明邀故独寒月茫岸柳
月时台月明乡上水小茫晓梢
汉有先光月明西月 江风头
咏柳 贺知章 碧曾玉诗妆:成乱一条树狂高舞,,万柳条絮垂纷下飞绿。丝绦。 不讽知刺细攀叶附谁权裁贵出、,得二势月猖春狂风的似奸剪刀。 佞之臣。
垂柳 贺诗:亭亭玉唐立彦,谦碧绿丰茂, 绊枝惹条春纷风披别,有细情叶,精世致间。谁诗敢人斗借轻盈? 楚咏王柳江赞畔美无春端色种的,美饿丽损和纤大腰自学然不成。 的活力。
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 “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 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 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遇 的倾诉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 她达观坚定的描述和高贵纯洁的 赞颂,词中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壮 美,豪放乐观,振奋人心。
木
——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 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 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树
——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 也还是比较相近的。
繁茂的枝叶
树 密密层层的浓阴
生机 活力
褐绿色的树皮
木 特征
本身含有落 叶的因素
微黄干燥
场合: 秋风叶落
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按照字面解释,“木”就是“树”,两者在 概念上一致,但“木”一般具有秋风叶落的情景 的形象;“树”则要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 感情。
阅读第6自然段做题:
“落木”与“落叶”有怎样不同的意味?
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 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
的条件:“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
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
出来的话。
——《谈中国诗》
语言有概念的意义,也有潜在的意 义。中国诗具备“言有尽而意无穷”的 含蓄性(暗示性)特征。
觉 感远空有
如 羁 鸟 柴 决 千 恨 中月 急玉 两 打
随鸟鸣门眦山别 出 阶个起
啼恋山鸟入鸟鸟 惊 空黄黄
鸟旧更雀归飞惊 山 伫鹂莺
识林幽噪鸟绝心 鸟 立鸣儿
花
, ,翠
情
时 宿柳
鸣鸟
春归
涧飞
一是清新可爱的,还有一个是忧愁的
天江对细山叶空红渭夜骤寒
街雨潇雨色上山雨城来雨雨
小霏潇鱼空初新随朝风初连
词 疏朗—— 稀疏透明、通透明亮的意思。
语 窸窣—— 象声词。此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的 冉冉—— 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含 缠绵—— 文中形容叶对枝情深意厚,拟人法
义 绵密—— 柔和紧密的样子。
迢远—— 遥远。
相去无几——互相间存在的距离不大。
速读课文
• 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 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 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 “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 术特征。
概括文章内容:
1、说明从屈原开始,“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
2、古代诗歌中很少用“树叶”,后又发展到用“落木”
3、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 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 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4、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5、说明为什么会有这个特征。(有暗示性)
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 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 “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 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 几乎是一字千里。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
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
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的对 思故 念乡
、 亲 人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尽可能多
月落乌啼霜满天 的搜集有关
“月”的诗
杨柳岸晓风残月 句,分析月
波心荡,冷月无声
的形象的多 样的暗示性。
1、阅读下面三首咏柳诗,说明诗 中柳树各自的特点和诗人寄寓的思想 感情。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注解】筌:捕鱼用的竹制的篓子,有口,内有 逆刺,鱼进入就出不来。
【译文】竹笼是用来捕鱼的,捕到了鱼,就会忘 了竹笼;语言是用来表达意义的,掌握了(语言 所表达的)意义,就会忘了语言。
所谓“得意忘言”、“言不尽意”, 并不是说语言不能表达意思,而是说文学 作品应该追求一种意在言外的艺术效果。 作为文学作品,就要求含蓄蕴藉,有回 味,特别是诗歌创作,就要以少总多,追 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
niǎo pǔ bāo zhuó gāo zhēn cén dìng quán xī sū tiáo
袅袅—— 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灼灼—— 明亮鲜艳的样子。
解 寒砧—— 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
释
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
下 亭皋—— 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泽
列 萧萧—— 形容草木摇落的声音。
“暗示性”、“联想意义”、“意”等词有 何关联?“空泛联接着确切”,这里的“空泛” 和“确切”可用前两段的哪些词替代?
“暗示性”源于词语的联想意义、象征意 义、双关意义等。“意”就是词语字面意义以 外的意味、意境,就是“潜在的力量”。
确切——概念——直指; 空泛——潜在——含混。
摘抄:
◆“言有尽而意无穷。”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 言外。”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此时无声胜有声。” ◆“解识无声弦指妙。”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林庚:福建福州人,1910年2月22日生 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诗歌研究家。他将创 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 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 “盛唐气象”。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 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教授,出版 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 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 文学简史》等。
木叶、落木,而极少用树叶。 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
于一个“木”字,虽然两者概念相同,但在诗歌形象上大 有区别。
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第5段:说明“木”为什么会有第一个艺术特征。 第6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 寄诸言外。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 而且要品尝言外的滋味。
单纯、空阔、 疏朗的清秋 气息。
“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
其一、“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 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其二、“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 而且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 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 润的。
• “树”与“叶”形象一致,都给人枝繁叶茂, 密密层层浓阴的感觉,合用的“树叶”的 形象也是如此,含义未见丰富。
6、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 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7、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 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阅读第一自然段
1、课文从什么来引出本文的话题的? ----从众多诗人作品中的“木叶”形象作引子,来引出
本文所谈论的话题。 2、作品以哪些诗人的作品的诗句为例来引出话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