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品】《说木叶》优秀课件.ppt

【精品】《说木叶》优秀课件.ppt

• 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 示性的特点。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作者通过说“木叶”,告诉人们诗歌语言是 富于暗示性的,提倡推敲用字用词,更好的把 握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 概念的背后”,成为一种“潜在的力量”。我 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 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 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 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识词释义 1.词语认读
袅袅(niǎo) 灼灼(zhuó) 涔( cén )阳 窸窣(xī sū ) 橘徕(lái ) 柳恽(yùn) 潜力(qián)
照浦( pǔ) 亭皋(gāo ) 万应锭(dìng) 迢(tiáo )远 冉冉(rǎn) 桅(wéi)杆
褒(bāo )奖 寒砧(zhēn ) 言筌(quán) 庾(yǔ )信 陆厥(jué)
常见意象
• 月:寄托对家乡、亲人思念; 怀 古之情。
• 梧桐:悲秋,愁,凄苦之情。 • 折柳:喻送别。 • 杜鹃:悲苦,渲染哀怨悲凄的
气氛或思归的心情;乡愁乡思。
• 白云:见月怀人,望云思友; 寓归隐。
• 蝉:指餐风露宿的雅士高人。 高洁象征。
• 芳草:常喻离恨;喻离别忧愁。
• 落花: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 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 忧伤。
1、阅读下列诗句,说说它们的特定文化意 味。
怀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乡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离别之情
思念之苦
柳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离别之情 怨恨之情 思念之情 忧愁情绪 脱俗之境 圣洁 坚贞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 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 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1)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 4.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 5.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李清照《声声慢》)
在很多传统诗歌中,酒是愁的象征。
一是清新可爱的,还有 一个是忧愁的
天江对细山叶空红渭夜骤寒
街雨潇雨色上山雨城来雨雨
小霏潇鱼空初新随朝风初连
雨霏暮儿濛阳雨心雨雨歇江
问题引导下的再学习
1、 文章结构思路如何?(概括归纳 )
1、(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发现问题)
2、(4-6)“木”被人喜欢的原因, (分析问题 )
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3、(7)总结:“木叶”与“树叶”在 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 乎是一字千里。
(总结全文)
全文思 路
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总结全文 (1—3) (4—6) (7)
一朵忽先变, 百花皆后香。
——(宋) 陈亮
不怕挫折打击 敢为天下先 不愿同流合污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临江仙》
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 衣巷》
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 感慨和悲愤。
望长安,前程渺渺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 难。——张可久《殿前欢》
3、其中关键在于“木”字
问题引导下的再学习
3、阅读4、5、6段,文中阐释了“木”在形象 上有哪些特征?
“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 其一, “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 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其二, “木”不但容易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且还会 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 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4、读诗,要读出躲在概念后面的语 言的暗示性,从概念领域进入到艺术 形象领域,才能读出诗歌丰富的内涵。
• 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 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 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 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 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
• 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 给我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希望同学们在 今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 传统文化, 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个有激 情,有修养的人。
2.词语理解 袅袅—— 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灼灼—— 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
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 征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
迢远—— 遥远。 亭皋—— 水边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窸窣—— 象声词。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相去无几——互相间存在的距离不大。
第1段,引出话题:“木叶”是历代诗人钟爱的形 象。
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 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 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当堂训练与检测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试分析诗人写柳的用意。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①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垂柳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②学不成。 【注释】①乐游苑:长安东南名胜,地势很高,可俯 瞰长安全城,是当时仕女节日游赏之处。断肠天:指 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即销魂,言花之色香使人心 醉神摇。 ②“饿损纤腰”:暗含“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 的典故。
得到启示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 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
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 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四、课堂训练与检测
读诗,要读出躲在概念后面的语言的暗示性, 从概念领域进入到艺术形象领域,才能读出诗歌 丰富的内涵。学习本文之后,我们在读古诗时见 到“木叶”大家就会想到在瑟瑟秋风中凋零的树 木,进而体会诗人抒发的感伤情怀。以此类推, 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 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 感情。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 “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
1、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
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 术境界,意象与意境需要作者与读者 共同完成,意象与意境是中国所特有 的理解和概念。
2、作者通过说“木叶”,告诉人们诗歌
语言是富于暗示性的,提倡推敲用字用词, 更好的把握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3、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 成了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 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古 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 “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 语言,如月、燕、柳、梅、杜鹃等。
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

•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
• 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 3.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润江雨出雨千后翻浥声

如草洒,亦宿
作轻

酥齐江微奇雨


天风



当堂训练与检测
2、体味下列诗句 中各意象潜在暗含 的意义,把它们各 自表达的情感连线 起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7、 课文阐释的是诗的语言的 “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 《说“木叶”》,若改为《谈谈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认 为如何?
1、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 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 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成为理论 性很强的学术论文。
2、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着并渗透于 有关“木叶”的诗句中品读玩味,化抽象 为形象,化深奥为简单,并逐层深入,既 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 阅读心理。题目应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 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 自愁,更著风和雨。无 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 香如故。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 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 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木”的这两个特征体现了诗歌语言中暗_示_性 _的问题。
问题引导下的再学习
4、比较“木”和“树”各有什么特 征?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饱满)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空阔)
树 木
满树的叶子 浓阴 水分很充足 浓绿
木头木料、木板 树干
落叶
秋天
微黄 干燥
木叶
的特征
本身含有落 叶的因素
单纯、空阔、 疏朗的清秋
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A春
秋 菊 月梅
B萧瑟 高洁 傲然 生机勃勃 惆怅
诗中作者为何不用“落叶”
与“落花”,而用“落木”
与“落红”呢?


无边落木萧萧下,
填 空
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林庚(1910— 2006)
作者介绍
林庚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
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 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 《夜》。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 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诗研究 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 “盛唐气象”。林庚先生历任厦 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 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 《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 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 学简史》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