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育回归生活
摘要: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所以应让德育回归生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关键词:小学德育回归生活教育
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
学生的品德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能动地表现。
回归生活是小学德育的应然选择。
回归生活,注重人在生活中的动态生成过程,这是德育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可和对人的生命的尊重。
回归生活,德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拨动学生生命的“情弦”,回归生活,德育方可绿意盎然,生机无限。
让儿童自主实践,才能获得愉快地生活,积极地生活。
一、构建具有层次性的生活化德育内容
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
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便应利用一切时机,甚至可能的时候,创造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学习兴趣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可以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之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自然地、很容易地发生作用了根据学生特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把握生活的切人点,将德育内容进行整合,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方面提出其体的、分层次的要求。
德育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热爱中国***教育、热爱人民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热爱劳动、艰苦奋斗教育、努力学习、热爱科学教育、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启蒙教育、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等方面。
遵循学生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具有可操作性。
坚持差异性原列,在教育内容中设计若干个等级标准,让每一位学生自行选择德育内容。
二、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教育要回归生活我们重视生活的教育价值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
学生的品德源于生活,源于学生与他人、与社会的生活交往和联系。
因而,德育不能“在岸上指导学生游泳”,必须在学生的生活交往和联系中展开。
鲁洁教授指出:“德育不是预设的,在很大程度上它是生成性的活动,是在偶然无序的人与人的交往中生成的。
”德育只有通过生活,关注生活的本真,才能焕发活力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关注生活的本真,要注重生活时空的多元。
德育要回归生活,我们不能将学生囿于学校,而要以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为线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立体的活动网络,全面实施德育,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在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
活动的组织形书要根据时空的特点,或班级、或雏鹰小队、或个人,因地制宜,因“效”制宜。
集体活动重在引导学生之间通过对话交流,互动发展;个体活动重在激发学生自主地道德体验和自我内化。
关注生活的本真,要善于创造性地实施随机教育。
这里的“机”指“德育契机”,是学生在日常
生活交往中出现的最佳教育时机。
它往往具有突发性、短暂性和学生心理的内求性。
我们只有准确地把握住德育契机,才能找到学生心理需求的突破口,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实施随机教育,不能消极被动地“随机”而教,而应该树立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和随机教育意识,充分研究分析并准确把握德育契机出现的主要集中点,巧妙地开发和利用偶然生成的教育资源,积极主动地开展教育。
德育契机往往会出现在以下五个点上:
兴趣点。
当社会或学校某项事物或活动引发学生的兴趣时,他们一定会表现出极大热情,产生积极的主观能动性,因势引导,就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主要教育方法有趁热打铁法、兴趣转移法、顺水推舟法等。
冲突点。
在日常生活中,当学生的切身利益受到影响,而与他人发生认识和行为上的冲突时,学生思想斗争较为激烈,必须及时排解引导。
主要方法有软着陆法、角色换位法、将功补过法等。
荣辱点。
学生在学校或社会中受到表扬、奖励或者做了坏事担心批评时,思想上一定会产生变化,这些变化需要正视和及时利用。
主要方法有巧泼冷水法、激将法、正迁移法等。
疑难点。
学生在道德行为的养成过程中遇到困难难以解决,思想上会产生很大压力,需要寻找解决的办法。
教师应及时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引导他们逐步走向成功,主要方法有目标分解法、心理暗示法、重任激励法等。
习惯点。
学生在参加相同内容的活动时,往往会有习惯性的思想、行为和态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以往的表现,提前开展针对性教育,也可以在具体情境中结合来自于教师或学生等方面的细微变化,巧施教育。
主要方法有超前行动法、积极情绪感染法等。
三、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而传统的书本教学只能造成知识的仓库,情感的沙漠。
如我在教学《爱惜粮食》一课上,先让学生去了解家长种粮的过程,其效果最多是在学生脑中思考这个过程和一个结论——粮食来得不容易,并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
因为学生没有亲自去体验。
怎样让学生去体验这份辛苦呢?我就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模拟插秧活动。
让学生抓一把鸡毛键子,弯下腰,右手把这些键子一行摆六个,人倒退着走,十分钟后交流这一活动的感受。
有了这腰酸腿痛的真切体验,再来谈种粮的过程,学生就仿佛是自己参与了其中的劳动。
这劳动的辛苦,粮食的来之不易就深深地烙进了学生的情感世界。
比如教《认识好朋友》这一课,可以先安排学生介绍自己,再带学生到校园中玩找朋友的游戏。
“找呀找呀找,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呀鞠个躬,笑嘻嘻呀握握手,……”让孩子们一边唱儿歌一边拍手玩游戏,创造一个热烈的气氛,然后再讨论如何和朋友相处,怎样才能让伙伴们喜欢你?孩子们各抒己见,把游戏中的体会说出来,学生很自然地感悟出和同学相处是要谦让有礼貌,同学们之间要团结友爱,交朋友要互相帮助的道理。
又如,在上《爱爸爸妈妈》之前,我组织了一个“小鬼当家”的活动,让学生当一天家,从早晨买菜起,安排好一天的生活,洗洗碗筷,收拾收拾房间。
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这一天的感受,再想想你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最需要什么。
有的说,在理菜的时候最需要帮忙,有的说,在感到累的时候需要歇一歇。
我就说:“是啊,你们的爸爸妈妈也和你们一样最需要这些,请你把自己最需要的给你的爸
爸妈妈。
”这种情感就是最真挚的,发自内心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作为支持者为儿童的学习提供支架,为他们的活动创设良好的条件,引导儿童投入活动。
体验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之一。
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的重要途径。
只是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
例如教学《和春风一起玩》这一活动,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春天的美好和春天生活的兴趣,在教学中我就组织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风力小玩具,亲自参与各种春天的游戏活动,在整个游戏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和直接体验感悟到春天的美好和春天生活的乐趣。
他们也发现了风和风筝、风车、纸飞机等的关系,懂得了如何更好地利用风的力量,这种活动是学生感悟后的创造。
又如:《平安回家》这一课,可以和当地交警大队联系,和交警同志在一起将学生带出校园,到社会大课堂中去进行体验。
学生可以一边走,交警同志在一边向同学们介绍沿途标志的名称、作用和意义以及在马路上行走时该注意的一些安全常识,要求同学们边听边记,最后再将学生带到最近最繁华的十字路口,让学生观察行人如何过马路,怎样行走才安全。
回到课堂中,学生在汇报时很自然的联系到刚才看见的情况和平时遇到的事情。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体验中学习到交通规则,满足了他们的生活所需,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能力。
把学生带出课堂,以他们的亲眼观察为基础,用他们的亲身体验为材料,这样的学习是主动的,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觉的行为。
可见,体验在品德在生活的教学过程中是多么重要,只是强化重视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
总之,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是立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思想;立足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
是力求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
这种教学思路既为广大教师所认同,又为全体学生所接受。
唯此,才能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的生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