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课夏商西周的灭亡_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课夏商西周的灭亡_说课稿
一是夏朝的建立。这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生产 关系方面的重大变革。其二是西周的分封制。 它是西周的重要制度,起到巩固统治的作用, 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难点 西周的分封制。在不正面介绍宗法制的情况 下,要使学生明了分封制的内容,难度很大。
二、说教法
1、课堂讨论法 针对本课重点、难点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 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解 决问题的能力。 2、演示法 在课堂上用PPT展示一些图片资料,启发学生认真 观察思考,理解资料所反映的内容,并与所学内容 相联系,旨在培养学生思史料,
使学生对夏桀、商纣王、周厉王的残暴有更 加深刻的体会,并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 舟’的道理。 地图在讲课过程中起着不小的作用,夏朝形 势图、商朝都城分布示意图、周初形势图等 这些讲解的过程中,不仅能相互对比,同时 对学生理解也有很大帮助。
对于本课的另一个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在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夏朝的建立,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西周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的基本史 实,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的奴隶制经济、文化的 发展奠定基础。
2、过程与方法
本课实行开放式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述为辅助,把学 生主要学习方式定为自主、合作、探究。而多媒体辅助 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三、说学情学法
七年级的学生基本情况是:学生虽然思维活跃,但 从小开始对历史了解甚少。在现阶段只有要求学生 掌握基本的史实,重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以 培养能力为辅。 在本课中,主要是引导学生分析夏商西周灭亡的原 因及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让 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自学、 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 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四、教学设计与过程
1、板书设计:
一、夏朝的兴亡 (1)兴----夏朝的建立 (2)亡----夏桀的暴政 二、商朝的兴亡 (1)兴----商汤灭夏,盘庚迁都 (2)亡----商纣的暴政,武王伐纣 三、西周的兴亡 (1)兴----武王伐纣,西周分封制 (2)亡----国人暴动,“烽火戏诸侯”
2、课本内容适当调整
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情况下,要求学生不仅 能找出分封的目的和对象,更重要的是能通 过图表并结合课本小字部分来理解层层分封 的关系。 适时展示图片,使学生不仅了解了周天子与 属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更对分封制的 作用有更深的体会。
在讲武王伐纣时,可以补充“姜太公钓
鱼——愿者上钩”的小故事,不仅能调节 课堂气氛,更能使学生对历史有浓厚的兴 趣。 在本课最后,进行了简单的小结,即列举 “一二三”:一个重要制度——西周分封 制;二个贤臣——伊尹,姜尚;三个朝代 三个开国君主三个暴君。不仅能使学生对 本课内容加深印象,更有助于记忆。
导入新课---动画导入,培养兴趣
整篇课文突出强调各朝代的“兴”与“亡”,
使学生在强烈的兴亡对比中体会到“得民心” 的重要性。 夏朝的兴衰为课文的第一个重点。在讲“世 袭制代替禅让制”时,我采用了简单的图示 法,使学生在回忆上节课知识的同时能够清 晰明了禅让制与世袭制的区别。而在讲解国 家机器时,我主要还是采用问答法,在问与 答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明白夏朝的国家机构 的本质是为了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把上一节课最后一段关于“夏朝的建立”移
到本节课来讲,作为“夏朝兴亡”的一个子 目,突出“兴” 通过这样调整:一方面符合课题“夏商西周 的兴亡”,使学生对这段历史能有个清晰的 认识。另一方面通过了解夏、商、西周的更 替的脉络,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 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3、教学过程设计
第四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人教版《中国历史》 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在中国古代史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上承原始社会,下启奴隶社会。主要介绍了 夏、商、西周的兴亡交替过程及西周的分封 制。主要考点是夏朝的建立,夏、商、西周 三代的更替以及西周的分封制。
(二)、教学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首先认识到:奴隶社 会虽有阶级压迫与剥削,但奴隶社会取代原 始社会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的社会变 革,具有进步性。 其次应使学生认识到:夏、商、西周的兴亡 充分说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 天下”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