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语文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公开课) (共115张PPT)

高一语文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公开课) (共115张PPT)


倾向于动动。其实就是以动衬动 以动衬动:就是用运动的事物来衬运动的事物(包 括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 苏轼《江上看山》: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按理,人立舟中,舟是动的,山是静的,而作者却 反转过来,赋予山以运动,让群山在眼前飞驰,看众 岭在身后惊奔,全诗呈现出一种轻快而壮美的律动。 对比是修辞也是表现手法,当题目问的是修辞手法 时候,这里对比涉及具体修辞格,是局部表达形式时 候,看为修辞;当涉及诗词主题,采用一正一反整体 比较时候,看为表现手法。
对比与衬托区别举例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提问:为了塑造梅花的形象,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 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回答:主要运用了衬托和对比。——明确概念 衬托,以冰雪衬梅之坚毅耐寒;——具体分析 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 表达了作者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 想感情。——思想感情
对比:动与静的对比 动静的结合是写景的主要手法,在诗中把景物的动静 有机地结合起来描写以形成相互对比,相互映衬,构成 一种情境。 李白《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后两句两岸相对的青山和驶来的一片孤帆形成动静对 比,一静一动,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有同学说,这不是动静对比,而是动动一动动,对吗? 老杨给你讲讲: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 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 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 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 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 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 迎。
虚与实的对比 诗歌中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 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可以答:对比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 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 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 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 托,从而突出中心的。——原则不答:对比手法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 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 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 ‚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 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灵活运用;根据诗歌内容作判断
观祈雨(哀与乐的对比) 李约 对比 桑条无叶土生烟, 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 犹恐春阴咽管弦。 久旱无雨,桑树枝都长不出叶子来,地面异常干燥, 尘土飞扬,土地好像要生烟燃烧;龙王庙前,人们敲锣 打鼓,祈求龙王普降甘霖。而富贵人家却处处观赏歌 舞,还怕春天的阴雨使管弦乐器受潮而发不出清脆悦 耳的声音。 此诗通过对久旱无雨时两种不同生活的描绘,揭露了 当时的阶级对立和贫富的悬殊。农民们由于天旱而忧 虑一年生计,豪门权贵却笙歌竟日,反而怕天阴下雨 乐器受潮。如此鲜明的对比,反映了作者对豪门荒淫 生活的无比愤慨以及对农民苦难生活的深切同情。
诗歌鉴赏之
表现手法提Fra bibliotek醒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 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巧、艺术特色、 表现手法 、写作手法、手法‛等几种称 谓综合使用,实则大同小异。答题要看清 楚,不要被迷惑。
典型表现手法:
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抑扬结合、以小见大、托物言志 、 用典、对写法、反衬、白描、 细节描写、起兴、绘形绘色等。
虚与实的对比 诗歌中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 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可以答:对比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 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 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 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 托,从而突出中心的。——原则不答:对比手法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 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 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 ‚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 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对比与衬托区别: 对比:把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 对立方面并举出来进行比较。 (无主次之分,双方分量相等,不分主次,共同表现 某种思想或意境。) 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 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 (居于次要地位,用来陪衬主体,突出主体,两者主次 分明。 ) 从上述两种修辞概念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对比中 对比双方并没有主次之分,而其主旨需要两方共同构 建突出。 而衬托双方则有明显的主次之分,其主题表现则主 要依靠被衬托事物来表现。 看下面例子,对比和衬托可以在一首诗词当中哦!
说说诗词中的对比 在古典诗歌中,对比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是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 同方面(对比模式)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以达 到强烈的表达效果,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 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 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 刻印象。(作用,记下来)构成对比的前提条 件必须是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 不同方面。 常见的对比方式有动与静的对比、虚与实的对 比、今昔盛衰的对比、哀与乐的对比。 记不住就记住:对立两面,达到增加诗歌的表 现力和感染力。(正确的废话,哈哈!)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 漓。 ‚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 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 目接神驰的情状。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 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豪迈、奔放、 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 日边来——朝阳还是夕阳——上行还是下行 孤帆——自己还是别人——是实写还是虚写 日——长安还是实景——长安就是用典,代表朝廷 青山——静止——沉静有内涵 青山——运动——含情有动感 结合李白性格和诗风:‚望‛就是实景展现,下行 那种‚朝辞白帝‛一日千里自由洒脱性格就表现出来, 那种钟情于山水,喜悦之感就表现出来。倾向于动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