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王维山水田园诗---原创论文

浅谈王维山水田园诗---原创论文

浅谈王维山水田园诗
摘要:
王维19岁取进士,官至尚书右丞。

作为一个诗人,他以写山水田园诗最为著名,他的诗语言清新凝炼,朴素中见华采,空灵幽邈,耐人寻味。

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和诗境的美妙意向,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正文:
王维是盛唐时代杰出诗人,留下来的诗作有400多篇首。

他的诗独具特色,无论是政治诗、边塞诗还是山水诗,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本论文讨论的是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一、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思想内容与其语言特色
1.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可分为两期。

前期所作的山水诗不多,大部分作于中年之后。

前后期诗作的思想内容呈现显著不同。

王维早年得意,充满着建功立业的志向,表现在山水诗上则是选取壮丽的河山来加以描绘,用以寄托他的雄心壮志。

如《华岳》:“西岳出浮云,积雪在太清。

连天凝黛色,百里遥青冥。

白日为之寒,森沈华阴城。

昔闻乾坤闭,造化生巨灵。

右足踏方止,左手推削成。

天地忽开拆,大河注东溟。

遂为两峙岳,雄雄镇秦京。

大君包覆载,至德被群生。

上帝伫昭告,金天思奉迎。

人祗望车久,何独禅云亭。

”诗人用神来之笔,写华岳与天相接的雄伟气势,又以河神巨星描写华山峻峭五峰的形成,充满了奇妙的想象。

体现了诗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志向,反映了盛唐的时代风貌和诗人青年时期的远大志向。

王维后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他此时的山水诗,则多描绘山石草木溪流,百姓的生活,同时间接表达了自己对黑暗官场的厌倦。

如《渭川田家》中的“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在这一背景下,牛羊徐徐村归,老人拄着拐杖,正站在柴门外迎候放牧归来的孙子……是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面对此情此景,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油然而生羡慕之情。

2.王维对大自然的感觉非常敏锐,十分擅长捕捉自然景物的色彩、声音和动静,用细腻的文字写出自己细致深刻的感觉。

如“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无天雨,空翠湿人衣。

”早行山中,忽然觉得衣裳湿了。

以为下雨了,细看原来无雨,只有那不可近察的山岚依稀在目。

它翠得太嫩了,太润了,仿佛沾湿了自己的衣裳。

诗人对山水的色彩感觉细微而又富有诗意。

再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空旷的山中看不见一个人影,却有人说话的声音在山间回荡。

反照的阳光,穿过林枝,斜照在青苔之上。

诗人用字准确传神,选择视角恰如其分,对自然景物的色彩、声音、动态的表现细致入微,令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独特的禅意意境
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早年志向远大,但随着张九龄罢相、朝政日益昏暗与仕途上的不顺利,王维渐渐倾向于逃避世事,归隐田园。

当然这与他一生信奉佛教也有关系。

王维自小便受到家庭信仰的熏陶与影响,随后一生习禅,被誉为“诗佛”。

禅宗认为,佛性就是人的本心。

禅宗理论并不注重于探讨客观世界,而更多地注重表现自心的倾向,在理论上、实践上都进一步与中国传统学术和士大夫生活习性相调和。

在这种情况下,禅悟观念和禅宗也就深刻影响于文学,而王
维对佛教的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

王维对禅宗的明心见性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他以一种不喜不忧,保持内在平静,宠辱偕忘的态度来对待人世社会的一切,使自己有一种心境,进而把这种心境融入自己的诗中,使诗歌的字字句句都透着禅意,独具特色。

王维诗中的禅意,集中体现为远离尘嚣、空与寂的的境界,时常通过描绘自然来表现。

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春夜,深山空旷,万籁无声,诗人感觉到细微的桂花从枝上飘落的声息。

忽然,一轮月破云而出,幽柔的清光洒满山林。

被月色惊扰的山鸟,时而啼鸣于深涧之中。

诗人以动态反衬静态,桂花轻轻飞落、山鸟时不时的鸣叫声更显出春涧的幽深。

整首诗灵动而又静谧,表现出诗人不着一物的空静心境。

《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花初发红萼,宛如芙蓉,生于人迹鲜至的山涧中,自开自落,不悲生死。

落花啼鸟,人事纷纭,在王维看来都是空虚,是他所领悟到的世间万物的禅意之美。

从小,我们就开始学习许多诗歌,但我对王维的诗似乎总有一种莫名的偏爱,背诵“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的声音尤然在耳。

小时候并不能很好的明白这诗想要表达的真正意境,随着成长与阅历的增加,对诗也有了新的理解。

而写本文的过程使我更清楚地了解了王维的生平与他为人处世态度,继而对他的诗歌有了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王维一生遭遇了很多挫折,在痛定思痛之后,他不仅能冷静地面对现实,而且还妥善地处理了仕与隐的矛盾。

应该说为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他的政治理想,隐逸则满足了其归隐田园与修身养性的美好愿望。

刘勰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别林斯基说:“诗的思想,不是三段论法,不是定理,不是规则,这是活的
感表,是澎湃的热情。

”王维的这些田园诗就是他“感物吟志”,是他“活感情”的体现。

而我所谓莫名的偏爱,也就是与他诗歌意境所表达感情的一种共鸣。

融儒、道、佛于一体的王维,以他卓异的才情、宁静深邃的心灵世界与他自性清净的追求,写出了一首首清逸脱俗的传世之作。

他淡泊的山水文字透出一种恬然自适与清远空灵的风采,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处处有禅机的境界。

参考书目
1、《王维诗选》陈贻焮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2、《论王维山水诗中的禅宗思想》陈允吉著,《文艺论丛》第十辑
4、《佛教与中国文学》第2版孙昌武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