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 居住区规划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 居住区规划


用地
面积(公顷)
一、居住区用地(R)

1 住宅用地(R01)

2 公建用地(R02)

3 道路用地(R03)

4 公共绿地(R04)

二、其他用地(E)

居住区规划总用地

所占比例 (%) 100 ▲ ▲ ▲ ▲ -
人均面积 (平方米/人)
▲ ▲ ▲ ▲ ▲ -
居住区用地组成
4. 居住区的环境组成 内部居住环境 住宅内部环境和住宅楼的公共内部环境 外部居住环境 空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视觉环境、生态环境、小气候环境、邻里 社会环境
居住规模 类别
居住区
小区
组团
建筑面积 用地面积 建筑面积
用地面积 建筑面 用地面


总指标
1605~2700 2065~4680 1176~2102 1282~3334 363~85 502~10
(2165~36 (2655~545 (1546~2682)(1682~4084) 4
70
20)
0)
(704~ (882~
3. 居住区商业服务设施的布置方式
1) 规划布置的要求和方式 布置应按照分级、对口、配套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进行。
① 便于居民使用,应有合理的服务半径 居住区级: 800-1000m; 居住小区级:400-500m; 居住组团级:150-200m。
② 交通方便人流集中的地段,考虑职工上下班的走向 ③ 如为独立工矿区或地处郊区,则要兼顾考虑附近地区和农村使用
方便和居住区内部的安宁。 ④ 公共服务中心宜与公共绿地相邻布置。
规划布置的方式: 布置的方式分两种:二级或三级布置。 第一级(居住区级) 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主要包括一些专业性的商业服 务设施和影剧院、俱乐部、图书馆、邮电、银行等为全区民服务的机构。 第二级(居住小区级) 主要包括菜站、综合商店、小吃店、物业管理等。 第三级(居住组团级) 主要包括居委会、青少年活动室、老年活动室。
a. 住宅与公共建筑组合 b. 空间的借用 c. 少量住宅东西向布置 d. 高低层住宅混合布局 利用地下空间和采用高架平台
少量住宅东西向布置
北京青年湖小区住宅组——高低层住宅混合布局
地下空间利用
10.3.4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及其用地的规划布局
1.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和内容 按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性质分
文化馆 俱乐部 运动场
医护设施
医院 门诊所
社区管理设施
物业管理 派出所 街道办事处 市政管理所 绿化环卫所 工商税务
小学 幼儿园
托儿所
社区活动中心 文化活动站
门诊所
文化站
卫生站
物业管理 居委会
分类
住宅区主要设施及分级 教育
医疗 卫生 文化 体育 商业 服务
金融 邮电
项目 托儿所 幼儿园 小学 普通中学 门诊所 卫生站 医院(200~300床) 文化活动中心(文化馆) 文化活动站 社区活动(服务)中心* 居民运动场 粮油店 燃气站 菜市场 食品店 综合副食店 24小时小型超市* 小吃部 饭馆 小百货店 综合百货商场 大中型超市* 照相馆 服装店 日杂店 中西药店 理发店 浴室 洗衣店 书店 综合修理部 旅店 银行 储蓄所 邮电局
居住区规划
10.1 居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
1. 任务 为居民经济合理地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舒适、
卫生、安全、宁静和优美的环境。 2. 编制内容
• 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 • 规模,确定人口数量和用地大小 • 拟定居住建筑类型、数量、层数、布置方式 • 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标准、分布和布置
1.现代居住区规划结构的演变
“邻里单位”理论 20世纪30年代,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提出,制定了邻里关系的六条 基本原则,控制居住区内部的车辆交通、保障居民的安全和环境的 安宁。 居住小区和新村 扩大小区、居住综合体、居住综合区
佩里的邻里单位
上海市曹杨新村居住区
芬兰马尔明卡塔区-居住综合区
5. 美观要求 住宅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设计 建筑群体的组合 建筑群体与环境的结合
10.3.3 住宅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
1. 住宅类型的选择 住宅的类型及其特点
1)住宅:供以家庭为居住单位的建筑 2)宿舍:供单身人居住的建筑,如学生、单身职工 低层住宅:1-3层 多层住宅:3-8层(低于24米) 高层住宅:8层以上(超过24米) 住宅建筑经济和用地经济的关系
10.3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10.3.1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观念和设计要点
1. 基本原则、观念 居住区规划设计是为居民营造“居住环境”,因此必须坚持“ 以人为本”的原则和注重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 观念
2.设计要点
整体性 经济性 科学性 生态性 地方性与时代性 超前性与灵活性
成组团布置
成坊布置
住宅群体的空间组合 a.对比 b.韵律和节奏 c.比例和尺度 d.色彩 e.绿化 f.道路 g.建筑小品
韵律
2)住宅群体组合与日照、通风和噪声的防治 住宅群体争取日照和防止日晒的规划设计
措施 a.采用建筑的不同组合方式 b.利用地形 c.利用绿化
最小比例:传统街巷 比例 内聚感
二、三层公共服务设施通称为基层公共服务设施。
二级布置
三级布置
分类 分级
居 住 区 级
居住 小区级
居住 组团级
商业服务设施 超市 饭店 百货 食品 菜市场 储蓄所 银行 理发 邮电所(局) 药店 书店 旅馆 修理等
小吃 菜市场 理发 百货 副食 储蓄所 邮电所等
小吃 理发等
教育设施 中学
文化运动设施
住宅建筑经济的主要依据: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土建造价和平面 利用系数、层高、长度、进深等技术参数 用地经济的主要依据:容积率
相关因素: 1)住宅层数 2)进深 3)长度 4)层高
合理选择住宅类型 1)住宅标准 2)套型和套型比 3)确定住宅建筑层数和比例 4)适应当地自然气候条件的特点和居民的生活习惯 5)要有利于节约用地,结合地形 6)城市建筑风貌的要求
节约用地,结合地形--山地建筑竖向处理方法
2.住宅的规划布置 1)住宅群体的组合 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
基本形式及其特点 a.行列布置(线性) b.周边布置(中心式) c.混合布置(散布式) d.自由式布置
行列式布置
周边式布置
混合式布置
自由式布置
住宅群体的组合方式 a.成组成团的组合方式 b.成街成坊的组合方式 c.整体式组合方式
2. 影响居住区规划结构的主要因素
居民在居住区内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决定因素) 居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置方式和城市道路(重要因素) 居民行政管理体制,城市规模,自然地形的特点和现状条件(一 般因素)
3. 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 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
居住区——居住小区 以居住组团为规划基本单位
10.3.2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1. 使用要求
为居民创造一个生活方便的居住环境,是居住区规划设计最基 本的要求。
2.卫生要求 良好的日照、通风,防止噪声干扰,防止空气污染
3.安全要求 防火 防震灾 防空
4. 经济要求 居住区规划的经济合理性主要通过对居住区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 和综合造价等方面的分析来表述。
40~60
18~24 40~60
商业服务
700~910
600~940
金融邮电
20~30
(含银行、 (60~80)
邮电局)
25~50
450~570 16~22
100~600 22~34
150~37 0

100400

市政公用 4050~80
9~10 20~30
(含自行车 (460~800) (500~900) (400~700) (450~700) (350~ (400~
小学 商住楼 社区中心
沿街商业
住宅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示意
居住区级
■ ★
■ ★
★ ■
★ ★

★ ★ ■ ■ ★ ★ ★ ■ ★ ★ ★ ★ ★

居住小区级 ★ ★ ★ ★ ■
★ ★
★ ★ ★
★ ★ ★

居住组团级 ■ ★
★ ■ ■
■ ★

■ ■ ■ ■ ★
2)规划布置 ① 居住区文化商业服务中心位置的选择 ② 居住区文化商业服务中心的布置方式
• 沿街线状布置 • 独立地段集中成片布置 • 沿街和成片集中相结合的布置方式 ③ 居住区商业服务设施的布置方式 • 住宅或其它建筑的底层 • 独立设置
1354) 1590)
教育
600~1200 1000~2400 600~1200 1000~2400 160~40 300~50

0
0

医疗卫生
60~80
100~190
20~80
40~190
6~20 12~40
(含医院) (160~280) (260~360)
文体
100~200 200~600
20~30
10.2.2 居住区的规模
人口和用地两个指标。一般以人口规模作为主要指标
决定规模的因素: 1.公共设施的公共性和合理的服务半径
合理的服务半径:居民到达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 一般为800~1000米。 2. 城市道路交通方面的影响
城市干道包围的用地往往是决定居住区用地规模的一个重要条件。 3. 居住区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影响 4.住宅的层数对居住区的人口和用地规模都有很大影响 5.自然地形条件和城市的规模等因素对居住区规模也有一定的影响
方式 • 拟定道路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对外出入口位置 • 拟定绿地、活动、休憩等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 • 拟定有关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 • 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