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场常见病虫草害(水稻)

农场常见病虫草害(水稻)


3、化学防治 营养土调理剂(含敌克松、生长调节剂)调节土壤 肥力。 播种前预防 水稻落谷前一天用咪· 甲60g/袋拌水稻干种8kg。
纹枯病

稻纹枯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近年由于种植方式及管 理措施的该变,该病在我场呈逐年加重趋势;稻株受害 后,一般会导致秕谷率增加,千粒重降低,严重时可导 致“冒穿”倒伏、枯孕穗。一般减产10%~20%左右,严 重时可减产50%以上。
1、症状

水稻纹枯病一般在分蘖盛期开 始发生,主要为害水稻叶鞘, 叶片次之。起初在近水面的叶 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浸状小斑点, 以后逐渐扩大呈椭圆形斑纹, 似云彩状。病斑中央灰白色, 边缘呈暗褐色或灰褐色。叶片 上的病斑与叶鞘上的相似。稻 穗受害变成墨绿色,严重时成 枯孕穗或变成白穗。当田间湿 度大时,病斑上可出现白色粉 状霉层。病部菌丝集结成菌核, 容易脱落。
3、防治技术

防治策略:防治稻纵卷叶螟以保护水稻三片功能 叶为重点,按照防治指标,适时开展化学防治。

防治适期为卵孵化至1~2龄幼虫高峰期。 防治指标为百丛卵量超过150粒或分蘖期25丛超 过15个新束叶苞、孕穗期25丛超过10个新束叶苞 时,立即进行防治。如少于5个新束叶苞则暂时 不需要防治,但需要每隔1天调查一次,以观测 其发生情况。
水育秧秧田:绵腐病(绵霉属) 旱育秧秧田:立枯病(腐霉属、镰孢属、丝核菌属)
防治技术
1、保证秧田质量 秧田、排灌方便、肥力中等秧。 整田力求精细,面平、沟深、排灌畅通,上糊下松 通气好。 2、加强肥水管理 播种至出苗期间以通气供氧为主,保持秧田畦面湿 润,以利扎根出苗。2~3叶期,秧苗抗寒力最低,以保 温防冻为主,浅水勤灌。3叶期后寸水护苗。连续阴雨 要及时排水,保持薄水。
2、为害症状

在水稻分蘖期至抽穗期都能遭受稻纵卷叶螟为害,以幼虫啃 食稻叶片叶肉(仅留下表皮)。低龄幼虫常在新展出的嫩叶 尖(上部)结成小虫苞或称束叶苞(叶苞下端可见丝状相 连),苞中90%以上有活虫。幼虫食叶留下表皮,远见白色。 因此,当发生量大时,为害后可见白叶满田。一头幼虫一生 可食叶5~10片。幼虫通常有5个龄期,1~3龄幼虫食叶量仅为 10%,高龄幼虫取食量大。
色比雌蛾稍淡,呈灰 黄褐色;前翅中央有 1个灰黑色斑点,下面
还有3个灰黑色斑点;
腹部瘦小,圆筒形。


卵块为扁平椭圆形,几十粒至几百粒呈鱼鳞状排列成块。 表面覆盖透明的胶质物。卵初产时呈乳白色,至孵化时 呈黑褐色
幼虫

分6龄和预蛹,初孵化时为淡褐色,头为淡黄色,二龄 以上幼虫在腹部背面有5条棕色纵线,老熟幼虫呈淡褐 色。
3、防治技术

防治枯心苗(一代):根据当地病虫测报站的病虫情报, 在卵块孵化始盛期进行调查,当查到丛枯鞘率超过5%时, 进行药剂防治。 防治虫伤株(二代):根据当地病虫测报站的病虫情报, 在卵孵盛期对齐穗前的稻田用药一次。如果二化螟发生 量大,5~7天后再用药一次。

药剂及注意事项

2、防治技术

防治策略“兼治二代、狠治三代”。 化学药剂: 1.防治“枯心”: 应在蚁螟孵化盛期用药;大 发生年份5~7天后再进行第二次防治。

2.防治“白穗”:在蚁螟盛孵期内,破口期是防 治白穗的最好时期。破口5%~10%时,施药1次, 若虫量大,再增加1~2次施药,间隔5天。 3.常用药剂:可用3.6%杀虫单颗粒剂,每亩4 千克撒施或用90%杀虫单80毫升+阿维菌素50克。
1、形态特征

成虫:成虫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之分。 长翅型成虫体长3.6~4.8毫米,暗褐色 或淡褐色。短翅型成虫翅长不超过腹 部,雌虫体肥大。 卵:卵产在叶鞘和叶片组织内,长约 0.6~1毫米,常数粒至一二十粒排列成 串。 若虫:若虫分5龄,初孵时淡黄白色 或灰褐色,后变灰褐色或黑褐色。
三种飞虱成虫识别


呈圆筒形,尾端臀棘扁平,有1对刺毛,背面有1对角质小 突起,后足与翅芽相齐,初化蛹时,体由乳白色到米黄色, 腹部背面尚存5条明显纵纹,以后随着蛹色逐渐变淡,5条 纵纹也逐渐隐没。
2、为害状

二化螟蚁螟孵出后,先在叶鞘内侧群集为害,造成枯鞘, 二龄以后分散转株为害。分蘖期造成枯心苗;孕穗期形 成枯孕穗或虫伤株;抽穗期形成虫伤株或白穗。
显微镜下成虫
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技术 冬春铲除田边、沟边杂草,减少虫源 基数。栽插后加强管理,促苗早发,适时晒田、搁田, 提高植株耐虫能力。对已受害的田块,增施一次速效肥, 恢复秧苗生长。 (2)化学药剂防治 防治策略是“狠治秧田,巧治大田;主攻若虫,兼治成 虫”。 在若虫发生盛期,当秧田百株虫量200~300头或卷叶株 率10%~20%,水稻本田百株虫量300~500头或卷叶株 率20%~30%时,应进行药剂防治。 防治药剂:1.8%阿维菌素50ml+20%烯啶虫胺20ml 。
3、防治技术

坚持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对口农药,推广使用吡蚜 酮、烯啶虫胺、呋虫胺等农药防治飞虱。
防治指标:百穴有虫500~1000头。
防治策略:采取“压前控后”和狠治主害代的策略,抓 准在低龄(一、二龄)若虫盛发期用药防治。

防治药剂与方法:25%吡蚜酮25~30克/亩;20%烯啶虫胺 20ml/亩 ;70%烯啶虫胺7-10克/亩。25%呋虫胺20克/亩 对水40~50千克均匀喷雾。 因稻飞虱多集中在稻丛基部为害,应注意尽量对准基部 喷药;
滨淮分公司常见病虫草害 (水稻田)
滨淮植保站
水稻常见病虫草害

虫害:二化螟、大螟、稻纵卷叶螟、稻苞虫、稻螟蛉、稻 象甲、稻蓟马、 飞虱(灰飞虱、白背飞虱、褐飞虱)、 稻叶蝉等。 病害: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恶苗病等。 草害:稗草、千金子、马唐、莎草、耳叶水苋、鳢肠 、 萤蔺等。

一、水稻虫害防治
防治措施

稻螟蛉、稻苞虫 在我场一般年份以兼治为主,发生量大 时单独防治。

防治标准:稻螟蛉 百穴有1、2龄幼虫100头,稻苞虫百 穴有1、2龄幼虫25头。
防治适期:幼虫1、2龄盛期。


防治药剂: 40%毒死蜱80-100ml/亩+1.8%阿维菌素50 ml/ 亩 ;25%甲维.茚虫威10克/亩 。
稻象甲

成虫—体长5毫米,暗褐色,体表密布灰褐色鳞片。头部伸长如象 鼻,触角黑褐色,末端膨大,着生在近端部的象鼻嘴上,两翅鞘上 各有10条纵沟,下方各有一长形小白斑。卵 椭圆形,长0.6~0.9 毫米,初产时乳白色,后变为淡黄色半透明而有光泽。幼虫 长9毫 米,蛆形,稍向腹面弯曲,体肥壮多皱纹,头部褐色,胸腹部乳白 色,很像一颗白米饭。蛹 长约5毫米,初乳白色,后变灰色,腹面 多细皱纹。


稻苞虫 又名稻弄蝶。属鳞翅目,弄蝶科。主要为害水稻, 也为害多种禾本科杂草。老熟幼虫体长35~40mm,两头细 小,中间肥大,绿色,头部有一个 “W”形淡黑褐色, 危害时吐丝缀叶成苞,并蚕食,轻则造成缺刻,重则吃 光叶片。严重发生时,可将全田,甚至成片稻田的稻叶 吃完。 卵馒头形,0.8mm左右,表面有六角形细纹网,初产时 淡绿色,后变褐色,最后变紫色。

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是水 稻主要害虫之一。成虫有很强的趋 绿性,喜在生长繁茂嫩绿荫蔽的稻 田里群集。以幼虫为害水稻叶片造 成白叶,影响水稻光合作用,引起 水稻减产,一般可造成损失 10%~20%,严重的可超过50%。我 场通常发生三代。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为1厘米,体黄褐色。前翅有两条褐色横线,两线间有一 条短线,外缘有一暗褐色宽带。 卵:卵一般单产与叶片背面,粒小。 幼虫:成虫高峰迁入约1周后便可见幼虫,刚孵化出的幼虫很小,肉眼 不易看见。低龄幼虫体淡黄绿色,高龄幼虫体深绿色至橘红色。 蛹:体长7~10毫米,圆筒形,初淡黄色,渐边黄褐色,后转红棕色,外 常包有白色薄茧。
30%稻腾30 ml /亩 40%毒死蜱80-100ml/亩+1.8%阿维菌素50 ml/亩 90%杀虫单70+阿维菌素50克/亩。 防治二化螟时,田间保水3~5厘米3~5天,以保证防治效 果。
大螟
1、危害症状

幼虫为害稻、麦、玉米、甘蔗、高梁、茭白、向 日葵等,为害状与二化螟相似,蛀入稻茎内为害, 可造成枯鞘、枯心、死孕穗、白穗和虫伤株,但 一般蛀孔较大,并有大量虫粪排出蛀孔外。成虫 白天潜伏于杂草丛中或稻丛基部,夜晚飞出活动, 趋光性弱。幼虫孵化后,群集于叶鞘内侧为害, 造成枯鞘,2~3龄后,分散蛀入邻近稻株的茎杆。 多从稻株基部3~4节处蛀入,造成枯心苗或白穗。 幼虫为害多不过节,一节食尽即转株为害,一头 可为害3~4株。幼虫老熟后,多在稻茎或枯叶鞘 内化蛹。



稻螟蛉、稻苞虫

稻螟蛉属鳞翅目,夜蛾科。成虫体暗黄色。雄蛾体长6~8毫米,翅
展16~18毫米,前翅深黄褐色,有两条平行的暗紫宽斜带;后翅灰 黑色。雌蛾稍大,体色较雄蛾略浅,前翅淡黄褐色,两条紫褐色斜 带中间断开不连续;后翅灰白色。卵粒扁圆形,表面有纵横隆线, 形成许多方格纹;初产时淡黄色,孵化前变紫色。幼虫老熟时体长 约22毫米,绿色,头部黄绿色或淡褐色。
灰飞虱
褐飞虱 白背飞虱
三种飞虱若虫识别

1龄前后翅芽平直 2龄后翅成弧形 3龄前后翅芽明显 4龄前翅尖近达后翅尖(白 背已达) 5龄前后翅尖平(白背前翅 超出后芽尖)


2、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期在水稻圆秆拔 节期至乳熟末期,成虫和 若虫群集在稻株下部,用 刺吸式口器刺进稻株组织, 吸食汁液。孕穗期受害, 使叶片发黄,生长低矮, 甚至不能抽穗。 乳熟期受害,稻谷千粒重 减轻,瘪谷增加,严重时 引起稻株下部变黑,齐泥 瘫倒,叶片青枯;并加重 纹枯病、菌核病发生。灰 飞虱、褐飞虱还能传播某 些病毒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