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论文“汉字文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汉字的使用。
历史上,日本、朝鲜(韩国)、越南都使用汉字,阅读汉籍经典(文言文),并以此作为通往上层社会的通行证。
而且,这几个国家许多保存至今的历史典籍都是用汉字和文言文书写的。
普通民众使用的语言文字,则是借用汉字元素与本国语言相结合而创制的各种文字。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汉语是汉文化信息的载体,因此汉字既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中国文化信息的载体。
何九盈先生在《汉字文化学》中指出:“文字是文化的产物,又服务于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它自身又是文化的一部分。
”对于汉字的研究,离不开文化的阐释,因为文字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
对于中国文化,特别是汉民族文化的研究,汉字是不可或缺的研究对象。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语言艺术的精品,而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与记录语言的汉字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根据汉字的单音节性、部首可拆解等特点,人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诗体,如离合诗、回文诗、数字诗、神智体、宝塔诗等。
离合诗是先把字拆成偏旁,然后把两个偏旁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字。
最早的离合诗当推后汉孔融作的《离合郡姓名字诗》(其首句为“渔父屈节”)。
此后历代都有一些名家的离合诗问世。
如晚唐诗人陆龟蒙写了《闲居杂题》五首离合诗,诗为七言四句,将前一句的尾字和后一句的首字合起来,组成另一个字,即用此字作为诗题,如其中的一首:《鸣蜩早》“闲来倚杖柴门口,鸟下深枝啄晚虫。
周步一池销半日,十年听此鬓如蓬。
”南宋刘一止作了一首《山中作拆字语寄江子我郎中》:“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
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
可人何当来,意若重千里。
永言詠黄鹤,志士心未已。
”这是一首典型的离合诗,全用拆字为句,“日月”为“明”,“山风”为“岚”,“石皮”为“破”,“古木”为“枯”,“可人”为“何”,“千里”为“重”,“永言”为“詠(现写作咏)”,“士心”为“志”。
在小说中也有利用离合诗来表现人物形象的,如《红楼梦》第五回:“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这里把凤姐的“凤(繁体作鳳)”拆成“凡鸟(鳥)”。
而“二令”则是“冷”,“人木”合为“休”,委婉表明贾琏对凤姐由听从到冷淡,最后休弃的故事情节。
回文诗是一种可以倒读或反复回旋地阅读的诗体。
如宋代李禺夫妻互忆回文诗:“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
途路阻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
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儿。
”正读是夫思妻,倒读是妻思夫。
而宋人钱惟治的《春日登大悲阁》诗:“碧天临阁迥晴雪点山亭夕烟侵箔冷明月敛闲庭”,二十个字以任何一个字为起点,不管是顺读,还是倒读,都可以成诗,这样可以组成五言诗四十首。
明末浙江才女吴绛雪以四季景色为题创作了回文诗《四时山水诗》。
春景诗(莺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
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
夏景诗(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
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
秋景诗(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秋江楚雁宿沙洲,雁宿沙洲浅水流。
流水浅洲沙宿雁,洲沙宿雁楚江秋。
冬景诗(红炉透炭炙寒风御隆冬):红炉透炭炙寒风,炭炙寒风御隆冬。
冬隆御风寒炙炭,风寒炙炭透炉红。
诗歌创作的技巧很多,数字入诗也是技巧之一。
有意识地把一首诗的大部分句子都用上数字,就是数字诗了。
据说,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婚后不久,司马相如即赴长安做了官,五年不归。
文君十分想念。
有一天,她突然收到丈夫寄来的一封信,自然喜不自禁。
不料拆开一看,只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十三个数字。
聪明过人的卓文君立即明白了丈夫的意思:数字无“亿”即无“意”啊!于是,她满含悲愤,写了一首数字诗“一别之后,二地相悬,说的是三四月,却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百般想,千般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道不尽,百无聊赖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
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榴花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欲乱,三月桃花随流水,二月风筝线儿断。
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司马相如读后羞愧不已,于是用驷马高车,把卓文君接到了长安。
清人王士祯作过一首《题秋江独钓图》,是有名的数字诗:“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这首诗连用九个“一”,把渔人一边歌唱、一边喝酒、一边钓鱼的潇洒之态刻画得活灵活现,如在眼前。
再如清代诗人纪昀的《咏雪》:“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片片飞,飞入芦花皆不见。
”此诗全诗咏雪,将数字一至十巧妙地嵌入诗中,人们回看诗题才恍然知是咏雪。
另外还可以把数学运算以诗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如清人徐子云《算法大成》中有一首特殊的数谜诗: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内几多僧。
三百六十四只碗,看看周遭不差争。
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吃一碗羹。
请问先生明算者,算来寺内几多僧?这是一首很奇特的数谜诗,此诗如果用现在的代数方程来解答,设寺僧为x,则可以列出如下算式:x/3+x/4=364,可得出x=624,即寺里六百二十四个和尚。
神智体则更为奇特。
宋代桑世昌《回文类聚》载:“宋神宗熙宁间,辽使至,以能诗自夸。
帝命苏轼为馆伴,辽使以诗诘轼,轼曰:‘赋诗易事也,观诗难事耳!’遂作《晚眺诗》以示之。
……辽使观之,惶惑不知所云,自是不复言。
”苏轼所作诗即为神智体,也是苏轼首创。
它通过改变汉字的位置和形状,寓意隐藏于字形当中。
其特点是:以意写图,令人自悟。
将文字巧作安排,字形有长有短,有横写,有侧写,有反写,有倒写。
因其设想新奇,启人神智,故名神智体,又名长亭体,后广为流传。
下面这首诗是这样读的:“长亭短景无人画,老大横拖瘦竹筇。
回首断云斜日暮,曲江倒蘸侧山峰。
”还有一首也贴出供大家欣赏,按其字面及字形应读作:“斜月三更门半开,夜长侧枕意心歪,短命到今无口信,望断肝肠(长)无人来。
”写的是一女子在家里等待与情人偷偷相会,然而等到了三更天,那个短命的还没来。
虽然内容俚俗,但在形式上颇得神智体要旨。
宝塔诗,顾名思义,即形式上排列如宝塔的一种诗在《儒林外史》第二回《王孝廉村学识同科周蒙师暮年登上第》中,梅玖在申祥甫家吃饭时读的则是一首一字七言的塔形诗。
这首单塔的宝塔诗每句都押(ai)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内容是说一个不修边幅的秀才,构思精巧,风趣幽默。
日本学者川本皓嗣(1939―)在北京大学演讲时曾提到:“东亚的所谓汉字文化或者说儒教文化有时会与西方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以来的拉丁语文化相提并论。
但二者之间有三大不同。
第一,把拉丁语作为公用语的罗马帝国早在公元4世纪前后就已经开始衰落,不再是欧洲的中心势力了。
与此相反,在东亚一直到19世纪中叶中国一直占统治地位。
第二,与欧洲会拉丁语的知识分子的数量相比,东亚会汉文的文化人要多得多。
第三,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其结果在欧洲不仅仅使用书面语言(或者神圣语言)的拉丁语,而且同时使用‘本国语言’(vernacular),如意大利语、法语、英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德语等,依靠这些语言进行的各国间的交流也相当活跃。
可是在东亚,作为文言文的汉文尽管各地的发音和读法有异,但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以它为通用的公用语。
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交流来看,基本上是从中国这个中心向周边国家进行单向辐射的。
而且各国语言之间极端缺乏交流的状态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这在世界上也是史无前例的。
”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有趣现象。
那么,为什么拉丁语“死去”而汉字却“活”了下来?其原因固然复杂,这里仅从汉字本身推究,是汉字的特点和优势所造成的。
第一,方块字在人类文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具有独特的魅力。
在人类文字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与世界上其他文字对比,汉字独树一帜,具有独特的魅力。
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印度的哈拉本文字,虽然我们今天从博物馆和遗址中能够欣赏到这些古老文字的残片遗迹,但它们都是已经死去了文字。
而汉字作为人类四大古代文明中唯一延续下来、不曾中断的文字,至今仍在继续使用,这一现象本身即足以说明汉字的独特性与生命力。
腓尼基人发明的22个字母,经东罗马帝国发展为拉丁语,再经西罗马帝国发展为希腊语,然后经过漫长的中世纪直至文艺复兴,在欧洲遍地开花,形成各自国家不同的语言文字。
而汉字则恰恰相反,不仅在中国本土得到统一和发展,而且传播到周边许多国家,在东亚和东南亚形成了广大的汉字文化。
今天,我们在日本、韩国乃至东南亚的一些国家看到大街小巷和商号店铺触目皆是方块汉字。
这是汉字和中华文化神奇魅力的具体体现。
第二,汉字的内涵极为丰富,所体现的文化博大精深。
由于汉字是表意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有其特有而丰富的含义,这是刻板而枯燥的拼音文字所不可比拟的。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汉字就是一部大书,就是我们的祖先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经验总结。
譬如,冬天的“冬”字,本意是一段绳子的两端打个结表示结束,后来再引申为一年四季的最后一个季节,这才有了“冬季”和“冬天”的含义。
再如,力量的“力”,原本是一种农具,上面有一个便于着力的把手,是一个象形字。
如果把这个象形字“力”字与另一个象形字“田”组合起来,便成为一个新的会意字:“力着于田是为男”。
由此推衍,“女之执帚是为婦(简化字为‘妇’)”……这些都反映了农耕时代“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它是我国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字典(此前虽有解释字义的《尔雅》),许氏提出的540部首延用至今,他所归纳的“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对汉字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
由于汉字具有规律性和科学性,不仅在中国本土南腔北调、方言丛生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文字进行交流,而且就是在东亚和东南亚各国之间,甚至在正式的外交场合,彼此语言不通,毋须通过翻译,仅用汉字“笔谈”就能互相交流和沟通。
第三,进入计算机时代以来,古老的汉字仍呈现出无限生机。
当人类社会进入到信息时代,曾有人断言:计算机是方块汉字的掘墓人。
然而,事实粉碎了对汉字持有偏见和悲观论调的说法。
据统计,现有1000多种汉字输入法,无论从速度还是准确率上看,方块汉字的计算机输入丝毫不逊色于其他拼音文字。
联合国现行的6种通用文字,即英、法、俄、西班牙、阿拉伯和中文。
在这些文本中,汉语总是其中最薄的那本,这表明汉语是最凝练的。
目前,世界上已有2300多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约有5亿多外国人在学习使用汉语和汉字。
我国近年在全球78个国家建立了300余所孔子学院和课堂,以满足各国人民学习汉语的要求。
由此可见,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古老的汉字又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依然显示出无限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