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吉林省榆树市弓棚镇武龙中学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崔颢《黄鹤楼》(共13张PPT)
吉林省榆树市弓棚镇武龙中学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崔颢《黄鹤楼》(共13张PPT)
1. 诗中诗人从传说入笔,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景物的诗句: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2. 诗中能够表达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无限感慨之情的诗句: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 诗中情景交融,道尽无限思乡之愁的诗句: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 诗中与《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境相似的诗句: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峰岭之上,享有"天下 江山第一楼"、"天下绝景"之称。 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 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崔颢与黄鹤楼
➢ 唐代诗人崔颢的题咏,使黄鹤楼赢得“天 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黄鹤楼》这首诗 运用了优美的神话传说,写出黄鹤楼的来历、 登楼所见以及触景生情引起的乡愁。宋代人 把这首诗推为唐人七律第一。
可“人是家乡好,月是故乡明。”自然 引出末联:乡思。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理解】日近黄昏,极目远眺,我的故乡在 哪儿呢?凝视长江上浩渺的烟波,真使人发 愁啊!
末联点题。借景抒情,以日暮途远,烟波浩 渺,抒发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
文本研讨
1、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5. 请写出古诗词名句中关于“乡情”的两句诗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贺知章《回乡偶书》)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
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2、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请你 用自己的画描绘一下。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 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 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 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 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 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总结 黄 鹤 楼
前四句写仙人及仙鹤的传说,抒发世事 茫茫的感慨;后四句抒发日暮思归的愁思。
诗由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叙 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无限渺然的感觉,表 现人们登黄鹤楼常有的感受,气势苍莽。后四句转 而实写楼上所见所感,并由此引起乡愁。尾联以烟 波江上日暮思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 渺茫的境界。这首诗意境开阔,虚实相映,情景交 融,情味悠长。
诗人多想像仙人一样能骑上黄鹤,腾云驾雾。 承上联进一步写岁月不再,以白云悠悠反衬 人生短促,世事茫茫。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理解】展现的画面:阳光明媚,登临黄鹤楼, 隔江相望,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 草茂盛,这一切都清晰可见。
写黄鹤楼前实景:对仗工整,对偶名句。描绘 了诗人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的一派生机 勃勃的景象。
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理解】传说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
只留下空空的黄鹤楼。
从眼前的黄鹤楼阐发联想、想像。昔日仙人乘 黄鹤过此,如今人去楼空,令人惆怅。借传说 落笔,感叹物是人非。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理解】仙人乘着黄鹤一去不复返,
而千百年来,白云却依旧悠然自得地飘 来飘去。
文本研讨
3、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 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 人怎样的情感?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 归宿的向往。
诗文延伸
思乡诗文知多少?
小结
全诗借景抒情,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 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这首诗意境开阔,虚实相映,情景交 融,情味悠长。
崔颢与《黄鹤楼》诗
崔颢,汴州(开封)人氏,(公元704?—754年)唐
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长 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 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历 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 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 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 。以《黄鹤楼》诗,颇令 李白折服。从诗意看,崔颢还是思念故乡,并有回乡 归隐、急流勇退得返回故 里。这可能正是崔颢的故事在开封流传不多的主要原 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