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的由来“可持续发展”一词问世,只有40年的时间。
但因其关注人口、资源、生态的协调发展,很快被世界各国所接受。
据了解,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一词最早见诸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森的著作《寂静的春天》。
这本论述杀虫剂、特别是滴滴涕对鸟类和生态环境毁灭性的危害的著作,使卡森一度备受攻击、诋毁,但书中提出的有关生态的观点最终还是被人们所接受。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全球围绕“环境危机”、“石油危机”,爆发了一场关于“停止增长还是继续发展”的争论。
一个名为“罗马俱乐部”的知识分子组织发表了题为《增长的极限》的报告。
这份报告根据数学模型预言:在未来一个世纪中,人口和经济需求的增长将导致地球资源耗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除非人类自觉限制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这一悲剧将无法避免。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可持续发展”一词,逐渐成为流行的概念。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了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来自《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世界178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通过了《21世纪议程》、等一系列文件,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并将之付诸全球的行动。
有学者认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是人类一个世纪以来最深刻的警醒。
2、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宏观分析我国现阶段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变化趋势,认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包括如下10个方面(1)资源承载力下降1 水资源问题我国水资源贫乏,且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需求量增大,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辽宁、江苏、河南、北京、山东、河北、山西、宁夏、上海和天津十个省(市、区)人均水资源处于1000立方米严重水荒国际线以下,西北部地区和华北地区缺水现象严重。
水资源过度开发,导致水生态系统平衡失调,江河断流加剧。
同时,地表水水质污染仍较严重,2001年淮河、海河、辽河、长江、黄河、松花江和珠江七大水系449个国控断面中,30.7%断面为IV、V类水质,35.2%的断面为劣V类水质。
我国地下水超采现象普遍。
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出现大范围地下水漏斗,2000年华北地区形成的较大地下水漏斗有20处,总面积4万多平方公里,降落漏斗中心区水位埋深40~75米,最深达93.37米。
另一方面,地下水污染呈现由点状向面状演化、由东部向西部蔓延、由城市向农村扩展、由局部向区域扩大的趋势,全国仍有5000多万人在饮用不符合标准的地下水。
2 森林退化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呈现数量型增长与质量型下降并存的局面,森林生态系统趋于简单化,幼龄林和中龄林分布面积最多,分别占全部森林总面积的36.83%和34.29%,近熟林和成熟林所占比例基本相当,分别占林地总面积的11.22%和10.99%,过熟林面积全部林地面积的6.68%;林龄结构不合理,生态功能差。
有林地单位面积蓄积量从每公顷67.72m3下降到65.67 m3,单位面积下降2.05 m3,降幅达3.12%;林分单位面积活立木蓄积量从每公顷79.18 m3下降到78.06 m3,单位蓄积下降1.12m3,降幅达1.43%。
经济林面积大幅度增长;天然林下降,人工林增加,林种、树种单一。
这些变化导致全国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下降,森林类型比例向不合理化方向发展,抗干扰能力降低,森林生态系统调节能力减弱,病虫害加剧。
3 草地退化我国有84.4%的草地分布在西部,面积约3.31亿公顷。
由于不合理的利用,草原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
草地是西部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自然资源,也是具有重要生态调节与保护功能的关键生态系统。
超载放牧和过度开垦致使草地迅速退化,面积不断减少。
遥感调查显示,1995-1999年期间,过牧、樵采、开垦、滥挖屡禁不止,鼠害、虫害控制不力,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大量草地严重退化,有54.86%的草地转为耕地,退化草地和鼠害面积却有明显增加。
退化草地上的生产力等级下降,优良牧草种类减少,毒草种类和数量增加,牲畜承载能力严重下降。
区域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受到严重破坏,草地的生态屏障作用日渐降低,成为重要的沙尘源区。
4 湿地萎缩不合理的土地资源开发造成了大量湿地消失,人工渠道替代天然河流、人工水库替代天然湖泊、围垦造田,造成了我国湿地生态系统的严重萎缩。
1949~1998年洞庭湖水面净减38.1%,湖容净减40.6%,调蓄洪水能力减少80×108m3;50年间,三江平原湿地面积从5.36×104km2减少到1.13×104km2,锐减了79%;滨海湿地累计丧失面积约2.19×104km2,占滨海湿地总面积的50%;长江流域通江大湖湖面减少近2/3,湖泊容积减少600~700×108m3,调蓄能力大大降低;云南省1km2以上的高原湖泊已由20世纪50年代的50余个下降到目前的不足30个;黄河源区20世纪80年代初遥感调查有湿地面积38.95×104hm2,10年后减少了6.48×104hm2。
另外,由于人为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西部地区湿地面积不同程度地盐渍化、甚至沙化,西北地区湿地退化后旱化、盐碱化现象非常普遍,西南地区一些湖泊如滇池草海、杞麓湖、星云湖和异龙湖、洱海部分区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沼泽化。
盲目围垦、生物资源和水资源利用不合理以及湿地污染严重等问题,导致湿地面积萎缩,水量减少,导致湿地自然调节能力下降,功能衰退。
5 耕地退化中国耕地人均占有量小,利用强度大耕地总量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加剧。
2000年耕地面积与1991年和1995年相比,减少幅度为1.91%和1.38%。
在耕地数量不断减少的同时,人口不断增加,人均耕地迅速降低,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同时,由于耕地产出多、投入少,用养失衡,导致耕地地力退化严重,我国中低产农田占耕地面积的2/3,因水土流失、贫瘠化、次生盐渍化、污染等引发的退化农田达到总耕地面积的40%以上。
由于受工业“三废”、酸雨、污灌及农用化学品等的影响,土壤污染日趋严重,威胁食品安全。
(2)水土流失现根据第二次全国水土流失遥感调查结果,20世纪90年代末的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104km2,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108t,其中,长江流域年土壤流失总量24×108t。
黄河流域内蒙古河口镇至龙门区间的7万多平方公里范围内,输入黄河的泥沙约占黄河总输沙量的一半以上。
西部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区域,水土流失面积为219.26×104km2,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1.67%。
其中,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以东的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尤以黄土高原最重,宁夏、重庆和陕西三省的水土流失面积均超过土地总面积的一半。
水蚀区中度以上水土流失的耕地面积和草地面积分别占到了西部耕地和草地总面积的64.7%和63.2%。
总体上,全国水土流失面积有所减少,但局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仍在增加,水土流失程度继续加重。
(3)土地沙化现象我国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
截至1999年底,全国沙化土地总面积达174.3×104km2,占国土面积的18.2%,涉及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841个县(市、旗)。
沙化发展速度快,20世纪90年代后5年我国土地沙化扩展速度每年达到3436平方公里,比70年代增加一倍多。
我国沙化土地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地区,不仅沙化土地分布面积大,而且扩展速度快,治理难度大。
截止到1999年,西部地区沙化土地总面积为16255.6×104hm2(内蒙、甘肃、青海等七省、区统计数据),占到了全国沙化土地总面积的90%以上。
此外,西部地区沙化耕地与沙化草地占有面积大,程度比较严重,中度沙化的耕地占全部沙化耕地的82.04%,严重沙化的草地占全部沙化草地的59.52%。
我国现有的l2大沙漠(沙地),由于气候干旱多风,人类活动频繁,沙漠化动态非常活跃,仍然是我国沙漠化危害重灾区和主要发生发展源,其中,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之间,出现3条黄沙带并逐渐扩大,连接一体的趋势明显,充分表明我国生态状况还在继续恶化(国家林业局,2001)。
(4)石漠化现象石漠化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以及广西、广东、湖南、湖北的部分地区。
石漠化是西南地区的一种主要土地退化形式,不合理的土地开发造成土壤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甚至丧失。
到1999年,西南地区的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和广西五省区市漠化土地总面积729.5×104hm2,占五省区总面积的5.3%。
虽然所占比例不高,但分布相对集中,危害程度严重,是西南地区最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由于石漠化不断扩展和加重,严重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其贫困人口的绝大多数都生活在石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甚至有些石漠化严重的地区已经丧失了支持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造成了不少的生态难民。
1986至1999年的14年时间里,石漠化发展速度惊人,增幅分别达到了44.8%,62.5%和28.3%。
(5)土壤盐渍化现象土地盐渍化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分布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等区域。
西部的土壤盐渍化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的灌溉造成,其中,西北地区的灌溉农业区最为严重。
1999年西部地区盐渍化土地总面积较1986年减少了160.3×104hm2,主要出现在青海和内蒙古,新疆、甘肃、陕西变化较小。
我国盐渍化土地面积总体减少的同时,局部地区的问题仍然很严重,大水漫灌等不科学的灌溉手段仍然在不断产生新的次生盐渍化土地。
(6)冻融侵蚀现象我国冻融侵蚀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西藏、新疆、青海、四川四省,以及东北部分地区。
其中,西部地区冻融侵蚀荒漠化面积36.3×104km2,分别占81.8%、13.9%、4.0%和0.3%,轻度冻融荒漠化土地13.4×104km2,占36.8%,中度为16.5 ×104km2,占45.3%,重度为3.4×104km2,占9.3%,极重度为3.1×104km2,占8.6%(国家林业局,2000)。
(7)生物多样性降低人口膨胀以及农村和城市扩张,使大面积的天然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生境遭到破坏,生境破碎化严重,大量野生物种濒临绝灭。
例如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华南虎估计野外仅存数十只,且分散于湖南、江西、广东、福建等省,已难于正常繁殖,如不采取行动,可能将很快灭绝;分布于湖北枝城以下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白暨豚,估计目前仅剩100多头,已处于极度濒危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