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常见疾病疾病种类:1.手外伤2.断肢再植3.肱骨髁上骨折4.肱骨干骨折5.尺桡骨骨折6.股骨颈骨折7.股骨干骨折8.髌骨骨折9.胫腓骨骨干骨折10.胫骨平台骨折11.踝部骨折12.跟骨骨折13.锁骨骨折14.肩锁关节脱位15.肩关节脱位16.肘关节脱位17.髋关节脱位18.足拇外翻19.腰椎间盘突出症20.腰椎管狭窄症21.皮瓣修复术22.VSD负压吸引术23.骨科病人的功能锻炼手外伤观察要点1.创口的部位及性质,皮肤缺损范围、程度,肌腱、神经、血管及骨关节损伤的程度。
2.患手血运情况:是否存在皮肤苍白、批温降低、指腹瘪陷、毛细血管回流缓慢或消失、皮肤青紫或肿胀等情况。
3.伤口疼痛情况,正确评估疼痛程度。
4.全身情况是否有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皮肤粘膜苍白、湿冷、尿量减少、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失血性休克的早期表现,即使补充血容量。
术前护理1.心理护理意外致伤,顾虑手术效果,易产生焦虑心理。
应给予耐心地开导,介绍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并给予悉心的护理,同时争取家属的理解和支持,减轻和消除心理问题,积极配合治疗。
2.体位平卧位患手高于心脏,有利于血液回流,减轻水肿和疼痛。
3.症状护理手部创伤常伴有明显疼痛,剧烈的疼痛会引起血管痉挛,还可引起情绪、凝血机制等一系列的变化,因此,应及时遵医嘱使用止痛药物。
4.病情观察包括生命体征及患手局部情况,尤其应警惕失血性休克,正确使用止血带。
术后护理1.体位平卧位患手高于心脏,有利于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患手尽快消肿,可减少新生纤维组织生成,防止关节活动受限。
2.饮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铁、粗纤维饮食。
3.局部保暖应用烤灯距离30-40cm照射局部,保持室温22-25°C,使局部血管扩张,改善末梢循环。
术后3-4日内持续照射。
以后可于清晨、夜间气温较低时照射,术后1周即可停用。
4.用药护理及时、准确执行医嘱,正确使用解痉、抗凝药物,以降低红细胞之间的凝集作用和对血管壁的附着作用,并可增加血容量,减低血液粘稠度,利于血液流通及伤口愈合;用药过程中,需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5.功能锻炼一般可于术后3-4周开始主动练习法,主动屈曲伸直各关节,减少肌腱粘连。
被动活动开始的时间要以手术缝合方式、愈合是否牢骨而定。
术后5周内不做与肌腱活动方向相反的被动或牵拉肌腱活动。
断肢再植一.肢体断离的性质:切割性,辗轧性,挤压性,撕裂性,爆炸性高温滚筒引起的断离二.手术指征1.病人全身情况许可,能接受再植手术。
2.离断肢体要完整,血管床无严重破坏。
3.再植的时限于常温下(20℃)肢体缺血不超过6~7小时者,基本上可以恢复,超过10~20小时,大多数演变为不可逆的变性。
4.再植的断肢要能恢复一定的功能。
三.断肢保存:断离下来的肢体其断面用消毒敷料覆盖包扎,以减少感染。
设法及时以干燥冷藏方法予以保存,先将断肢装入塑料袋,袋口扎紧后放入不透水的容器,如搪瓷杯,上盖后放入盛有冰块的保温瓶中四.术后护理:1一般护理断肢病人的病房应严格消毒隔离,并保持室内一定的温度(22±2℃)、湿度与适当的通风。
为了保持局部温度可用60-100W烤灯照射,灯距为30-50CM,告知病人及家属不可自行调整距离以免引起灼伤,湿度60%-70%2体位术后需绝对卧床7-10天,因体位改变可导致体内血压的改变,而吻合的血管对血压瞬间变化极为敏感,极易发生痉挛,患肢应垫软枕略高于心脏水平,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肢体肿胀局部应制动,保持功能位3再植指血运观察术后应严密观察局部血液循环情况,发现血液循环障碍,要及时解决。
术后24-72小时内,是吻合血管出现循环危象的高发期,因此应每1-2小时观察一次,其中需要严密观察再植肢体血液循环的指标有:皮肤的颜色、皮温、指腹张力、毛细血管返流、指端侧方切开出血等情况,以上指标应综合分析并进行正确的判断。
其中颜色和温度是反映皮下血运的可靠指针4饮食指导创伤及手术后需要大量的蛋白质促进伤口的愈合,鼓励多吃鸡、鱼、肉、蛋及豆制品等高蛋白食物,注意补充维生素、铁、钙、纠正贫血,增强抵抗力,促进骨折愈合、另外还应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饮水,禁食过酸过辣等刺激性食物5功能锻炼1.术后第5天起,指导患者主动运动患手腕关节、健指的指间关节与掌指关节,每日3h。
2.术后第14天,患指在健指的配合下做提拿或挟持沙袋的练习,沙袋重量为50~100g,继续主动运动患手各个正常关节,每日3h。
肱骨髁上骨折观察要点:由于肱动脉受压或损伤,或严重的软组织肿胀可引起前臂骨筋膜室综合症,如不及时处理,可引起前臂缺血性肌挛缩。
密切观察5P症状:1)剧烈疼痛:一般止痛剂不能缓解,晚期严重缺血后神经麻痹转为无痛;2)患肢苍白或发绀;3)肌肉麻痹:患肢进行性肿胀,肌腹处发硬,压痛明显;手指呈屈曲位,主动或被动牵拉手指时疼痛加剧;4)感觉异常:患肢出现套装感觉减退或消失;5)无脉: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术前护理及非手术治疗1.心理护理关心患者,及时解决他们的痛苦与需要。
2.饮食护理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含钙丰富的饮食。
3.体位患肢采用石膏托于肘关节屈曲位固定,于患肢下垫枕,使其高于心脏水平,减轻肿胀。
4.症状护理伴有正中神经损伤时,应注意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5.并发症警惕前臂骨筋膜室综合症。
6.功能锻炼:1)早中期:复位或固定当日开始握拳、伸指练习。
第2日增加腕关节屈伸练习。
患肢三角巾或前臂吊带胸前悬挂位,做肩前后、左右摆动练习。
1周后增加肩部主动练习,包括肩屈、伸、内收、外展与耸肩,并逐渐增加其运动幅度。
2)晚期:外固定去除后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的主动练习,包括肘关节屈、伸、前臂旋前和旋后。
恢复肘关节活动度的练习,伸展型骨折着重恢复屈曲活动度,屈曲型骨折着重增加伸展活动度。
术后护理1.维持有效固定:1)经常观察患者,查看固定位置是否变动,有无局部压迫症状,保持患肢功能位;如肘关节屈曲角度过大,影响桡动脉搏动时,应予调整后再固定。
2)固定时间为3-4周。
2.功能锻炼参见非手术治疗相关内容。
肱骨干骨折观察要点1.夹板或石膏固定者,观察患肢血运情况,如有患肢青紫、肿胀、剧痛等,立即汇报医师。
2.是否存在桡动脉损伤,观察感觉及运动情况,表现为垂腕、伸拇伸掌关节功能丧失,前臂后旋障碍,手背桡侧皮肤感觉减退或消失。
3.远端皮肤苍白,皮温低,且摸不到动脉搏动,排除夹板石膏固定过紧因素外,考虑肱动脉损伤的可能;前臂肿胀严重,皮肤发绀、湿冷,则可能有肱静脉损伤。
术前护理及非手术治疗1.心理护理肱骨干骨折,特别伴有神经损伤时,患者心理压力大,易产生悲观情绪。
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使患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预防不良情绪的产生。
关注患者感觉和运动恢复的微小变化,以此激励患者,使其看到希望。
2.饮食护理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含钙丰富的饮食。
3.体位U型石膏托固定时可平卧,患肢易枕垫起,保护复位的石膏不移动。
悬垂石膏固定2周内只能取坐位或半卧位,以维持其下垂牵引作用。
但需避免过度。
4.皮肤护理桡神经损伤后,引起支配区域皮肤营养改变,使皮肤萎缩干燥,弹性下降,容易受伤,损伤后伤口易形成溃疡。
需注意预防:1)每日温水擦洗患肢,保持清洁,促进血液循环;2)定时改变体位,避免皮肤受压引起压疮;3)禁用热水袋,防止烫伤。
5.功能锻炼1)早中期:骨折固定后立即进行上臂肌肉的早期舒缩活动。
握拳、腕屈伸及主动耸肩等动作每日三次,并根据骨折的部位,选择相应的锻炼方法。
2)晚期:去除固定后第1周可进行肩摆动练习,站立位上身向患侧侧屈并略倾斜,患肢做前后左右摆动,垂直轴做绕环运动;第2周进行肩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练习,并做手爬墙练习。
术后护理1.体位内固定术后,使用外展架固定者,以半卧位为宜。
平卧位时,可于患肢下垫一软枕,使之与身体平行,并减轻肿胀。
2.疼痛护理手术切口疼痛在术后3日内较剧烈,以后逐日递减,可用止痛剂。
组织缺血引起的疼痛,表现为剧烈疼痛且呈进行性,肢体远端有缺血体征,可及时解除压应及时迫。
3日后,如疼痛进行性加重或搏动性疼痛,伴有皮肤红肿热,伤口有脓液渗出或有臭味,则多为继发感染,及时应用有效抗生素。
3.预防血管痉挛行神经修复和血管重建术后,可能出现血管痉挛。
1)避免一切不良刺激:严格卧床休息,石膏固定患肢2周;患肢保暖,保持室温25°C左右;不在患肢测血压;镇痛;禁止吸烟。
2)1周内应用扩血管、抗凝药,保持血管的扩张状态。
3)密切观察患肢血液循环变化;检查皮肤颜色、温度、毛细血管回流反应、肿胀或干瘪、伤口渗血等。
4.功能锻炼详见术前护理相关内容。
健康教育1.体位桡神经损伤后行外固定者,应确保外固定的稳定,以保持神经断端于松弛状态利于恢复。
2.药物伴有神经损伤者,遵医嘱口服营养神经药物3.继续进行功能锻炼骨折4周内,严禁做上臂旋活动。
4.复查指征及时间U型石膏固定者,肿胀消退后,石膏固定会松动,应复诊;悬吊石膏固定2周后,更换长臂石膏托,维持固定6周左右。
伴桡神经者,定期复查肌电图。
尺桡骨骨折观察要点1.局部肿胀、畸形、疼痛等情况,是否有早期骨筋膜室综合症前期症状。
2.患肢感觉及运动情况,是否合并神经损伤,伴有麻木等症状。
术前护理及非手术治疗1.心理护理由于骨折后患肢手的协调性及灵活性丧失,给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患者易产生焦虑和烦躁情绪。
应做好患者安抚工作,并协助生活料理。
2.饮食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钙饮食,促进骨质愈合。
3.体位患肢维持在肘关节屈曲90°、前臂中立位。
适当抬高患肢,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
4.并发症的观察护理前臂高度肿胀或外固定包扎过紧或组织肿胀加剧以后造成相对过紧可导致骨筋膜室综合症。
出现5P症状,应立即拆除一切外固定。
术后护理1.保持有效固定钢板固定后,用长臂石膏托将患肢固定于肘关节屈曲90°、前臂中立位3-4周。
髓内钉固定者,则用管型石膏固定4-6周。
2.功能锻炼a) 早中期:从复位固定后开始。
2周内进行前臂和上臂肌肉收缩活动。
第1日:握拳、屈伸拇指、对掌、肩前后左右摆动、水平方向的绕圈运动。
第4日:在健肢帮助下行患肢肩前上举、侧上举及后伸。
第7日:肩部主动屈、伸、内收、外展,手指抗阻练习。
第15日:肱二头肌等长收缩练习。
3周内,禁做前臂旋转活动。
第30日:增加肱三头肌等长收缩练习,做手推墙动作。
b) 晚期:骨折基本愈合,外固定去除后开始。
第1日:肩、肘、腕与指关节主动运动。
第4日:增加肱二头肌抗阻力及等长、等张、等速收缩练习。
第8日:增加前臂旋转的主动练习、助力练习、肱三头肌与腕屈伸肌群的抗阻力练习。
第12日:增加前臂旋转的肌力练习。
还可增加作业练习,训练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健康教育1.饮食宜高蛋白、高热量、含钙丰富且易消化的饮食,多食水果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