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一、公务员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公务员是生活、工作在改革开放前沿的人群。
面临种种社会压力,公务员的心理问题不仅关系到自己的身心健康,还关系到自己的公众形象。
对公务员的苦闷,‚亲人和社会一定要体谅、理解‛。
为此,我们有必要关注、分析公务员心理问题。
(主要)1.职业特点的公共性问题。
公务员的职业性质具有鲜明的公共性。
《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有义务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正当地行使公共权力,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
但公务员又是一个特殊的政治群体,他们与行政的权力密切相关。
这使得他们具有‚以公共权力谋得个人利益‛的能力和机会,可能经常会遇到道德选择的两难困境。
因此公务员的职业特点决定了经常要抗拒诱惑,廉洁奉公。
这也是一种特殊的自我保护,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才能获得心灵安宁,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
警惕优越感、特殊化,物质需求上不要追求过高的标准,这是防微杜渐、清正廉洁的心理基础。
2.社会责任问题。
公务员从事的职业是非常高尚的,社会责任重大,社会责任感强的公务员们,在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时候往往容易受到自身能力的局限。
他们在作为公民和公务员两种角色时,期望通过个人的能力,改变现状,为人民谋福,但社会现状和现实往往并不能总是如人们所愿。
个人的能力可能并不能根本改变很多社会问题。
这时候,公共责任的重大和个人能力有限之间的冲突就容易导致公务员苦闷、悲观、失望。
这就是说,公务员群体容易陷入‚愿意承担公共责任‛和‚是否有能力承担‛的心理困境之中。
特别是当前的官员问责制更容易使官员心理蒙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因此公务员应当适当疏导这种压力,培养做人做事的公正心和奉献精神,公务员对国家和人民都要负责,并对社会发展负有特殊的责任与义务。
培养正直、诚实、正义感等良好的品质,以树立自己的公众形象。
3.官僚主义和‚官本位‛思想危害。
公务员群体在政府部门工作很容易受到官僚主义和官本位思想影响、压制,这种环境很容易阻碍公务员个人情感发展,使人在制度的刚性制约下丧失了人的思想、感情,使人性得到扭曲,久而久之,便可能导致公务员形成循规蹈矩、刻板、不近人情的性格特点,使心理受到伤害。
要形成站在普通百姓的角度考虑问题的良好习惯,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与行为,对周围的赞美或诬陷之词,都做到泰然处之。
4.知识和能力的问题。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社会问题日益呈现复杂化和专业化,这对政府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承担的公共责任也愈来愈大,这种责任很自然地转移到公务员身上,转化为心理压力,造成公务员心理紧张。
公务员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增强个人能力以应对压力和挑战, 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公务员会因为个人能力的欠缺而产生不适、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反应,陷入心理困境之中。
适应形势的发展,调适公务员心理,使其走出困境,愉快地投入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当前,《公务员法》规定,机关应该根据公务员工作职责的要求和提高公务员素质的需要,对公务员进行分级分类培训。
公务员群体参加各类培训,积极提升自身能力能够有效避免这类心理困境的出现。
5.激烈的群体竞争问题。
中国是一个有着传统‚学而优则仕‛文化观念的国度,因此,政府部门一直就是国人眼里的香饽饽,加之,考公务员的热潮一波接一波,大批精英进驻政府部门,公务员的群体竞争越发激烈。
新通过的《公务员法》还规定,公务员管理将引入聘任制,即机关根据需要,经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对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职位实行聘任制。
这种竞争一方面有利于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激活干部队伍活力,提高公务员素质,另一方面也给公务员带来巨大的压力,对权力地位的担心,个人成就的焦虑,未来的忧愁等等,纠结在心中,难以排解。
特别在当前,‚博士从政‛已经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高学历、能力强的精英越来越多地进驻政府,这对博士群体自身和原有系统内公务员的心理都是个不小的冲击。
在一次调查中,对‚博士是官场中的‘弱势群体’‛的说法,10名博士中有4名选择了‚符合真实感受‛,另有5名不同程度地表示赞成,他们面临的压力和心理困境可见一斑。
另一方面,对于原有的公务员来说,‚进驻者‛极有可能会影响到自己的利益,威胁自己的地位,有官员坦言,‚确实有危机感‛。
在这一激烈的竞争过程中,压力很容易使公务员陷入心理困境中,如果解决的不好,将有悖于当初引入人才的初衷,达不到政府管理的目标。
二、公务员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和保护(1)要学会做自我否定,不要太固执。
人为什么要学会自我否定?刚才讲,人对于任何事务的看法都带有主观性的特点。
那当和别人对同样问题有不同看法的时候,是层次事务的不同的方面。
假设,这是一个客观的问题,今天大家讨论它,你们所看到的和我所看到的问题是不一样的。
这就是刚才讲每人的认知结构的不同造成的。
你看到的,我没有看到,而我看到的你也没有看到。
如果我们不能自我否定,你觉得我看到的,眼见为实,我没有看到的,我就不承认,认为它是不存在的,这就不是一个学习的理念。
我刚才讲,我们时代的特征要构成一个终生学习的社会体系。
在人际相处过程的时候,要学会自我否定。
就是当我提出的观点,别人跟我的观点不一样的时候,要有一个学习的态度,而不是一个拒绝的态度。
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是由我们的认知结构、知识、经验和信息来决定的。
所以,今天你把你的知识给我,我把我的知识给你,我们两个都增加了能力。
当我们能够互相交换,因为它有很多的角度,很多的这样一个侧面,如果我们能够彼此之间,互相之间能够交换每一个人的看这个客观问题的角度,才能最后完善对客观问题的整体认识。
所以,我们与别人相处的时候,必须要有一个自我否认的态度。
一个人只有自我否定,才能够反思。
反思这个问题哪些方面是我看不到的,是我没有想过的,是我没有思考过的。
这样我们就能够从其他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当中去学习,而不能说我这样看就这样看。
偏视或者是固执,这样我们就会过于狭隘。
对一个问题的看法过于狭隘。
也不是学习这样一个态度。
(2)应该能够换位思考。
改变看问题的角度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自我否定,不要太固执;第二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我觉得不管是领导者与被领导,如果单纯的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一个问题,或者解决一个问题的话,都会觉得自己看问题的角度或是处理问题的方法是最好的。
但是如果不能设身处地的,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想,那么可能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处理的方法就不会是最得当的。
有很多的时候,我们自己的问题、苦恼是常于烦恼。
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这么想会非常的痛苦,就会特别的烦恼,甚至会引起一些人际关系的紧张。
那么,如果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能够设身处地,站在不同的角度想,就像讲每个人站在不同的位臵上的时候,他对问题的反应是不一样的。
比如讲,一个普通的公务员很可能是站在两层楼上,科级站在五层,的处级站在八层,局级站在十三层,那么所站在不同的级别上,他所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他对问题所得到的结论和看法也是不一样的。
有很多时候,提出一个工作建议,想了很长时间,发现了一个问题提出了一个对策,交给了领导,可领导为什么不采纳呢?如果你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上,你会认为这个问题特别重要。
站在本部门的角度上看,这个问题特别突出也特别重要,但是如果这个问题站在领导的角度、宏观的角度,它可能不是那么重要。
或者它是一个部门的利益的问题,那么就不仅仅说满足某一个职能部门的利益,那么它可能解决问题的时候涉及到利益问题的时候,要通盘的考虑或是宏观、全局的考虑。
所以说,当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时候,可能就不会那么耿耿于怀了,就不会有很多时候有很多问题想不明白了。
3、应该对压力有所认识,有所准备有的时候,之所以觉得受到打击、挫折,是因为对问题缺乏一些必要的认识和准备。
有的人说我努力工作就应该得到表扬;这么辛苦,领导就应该肯定;做的这么好,领导就应该表扬我;或者我提了这么好的方案,领导就应该采纳,如果我们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或只给自己一种答案,事情的答案不是这样的,就会受到打击和挫折;觉得应该是这样的,但是我们知道任何事物它应该有很多结果。
我们努力工作,每个人都在努力工作,我们在工作当中,不管我们怎么努力,可能也会出现一些差错。
所以任何一个人的工作,可以表扬也可以批评。
那么如果你给自己多种准备,我这样工作,别人也有可能觉得不完善的地方,可以表扬也可以批评,给自己多种答案,那么任何答案你都能够接受。
表扬也好、批评也好、指责也好,你都能够接受,所以我觉得有很多的时候,给自己心里一种准备是非常重要的。
就像社会不断的变迁,它在不断的发展着变化。
《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小册子之所以能够风靡全球,是因为它这种理念使我们生活在今天这样社会是非常的重要。
有一天社会发展总会剥夺属于我们的东西,社会发展太快,它会剥夺属于我们的知识、经验。
我们不能像那个老鼠一样,天天都有奶酪,突然有一天奶酪被偷走了,我就每天在那等着。
谁把我的奶酪拿走了,为什么这么不讲理?为什么这么不公平?我们还是会像另外一只老鼠一样去寻找,当他没有了的时候,怎么样去改变,去适应已经改变了的环境,这个我觉得非常重要。
那么产业结构的调整,很多工人要下岗,劳模也要下岗,社会在发展过程当中,一定会剥夺一些人的利益。
因此,我觉得每一个人对社会这样一个发展都应该有准备,有工作当中的行为,也应该给自己多种准备,并不是我这样,你就必须得怎么样。
讲到人和人之间,黄金法则就是你不想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不要怎样对待别人,如果你期望别人去尊重你,你就要去尊重别人,如果你希望得到别人积极的态度,那么就应该给别人积极的态度。
但不能反过来说,对你怎么样,你就一定要对我怎么样。
就像我刚才讲,我工作好你就应该肯定;我工作努力付出,你就应该表扬我;我提出的方案,你就应该采纳,这个是没有道理的。
就像我爱你,你就得爱我,你要不爱我,我就跟你玩命,这就没有道理了。
所以我觉得有很多的时候,我们在面对很多的事情的时候,给自己很多的准备,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
不是唯一的一种答案。
4、排除负性情绪的手段应该善于转移,适当的宣泄。
每个人都有苦闷的时候,每个人都有不愉快的时候,这个时候,不要一个人在屋子里面冥思苦想,一定要转移一下。
人是一个环境的产物,改变一下环境,那么你出去溜溜弯儿,听一场音乐会,找个朋友聊聊天,看场电影,都能排解人的负性的情绪。
中国有句老话叫‚万病气上得‛,美国用一些科学的手段来证明人为什么生气会得病,平常喘气的时候都会有水分的,它把人的平静、高兴、郁闷、生气、愤怒、委屈的状态等,那种状态下所呼出的气体收集起来,液化成水做了20年实验。
他们发现只有人在生气的时候,所液化下来的水的颜色是最深的,含毒量是最高的。
那么因此,当一个人情绪不好的时候,要能够去宣泄,你长期的积累许多负性的情绪,一定会对人的身体健康有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