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心理健康分析与研究发布日期: 2012年08月30日作者:陈永华,张丹君,胡绪虎《管理学家》2011.12陈永华张丹君胡绪虎摘要: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我国的公务员是个特殊的群体.肩负着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和执行国家各项决策的重任。
全面建设小康社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实现。
很大程度上事关公务员心理健康与否。
近些年来,有不少公务员因工作压力、社会期待、职业风险、家庭和睦等因素,心理健康问题凸显。
本文从分析公务员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问题产生原因。
已经在新形势下如何准确把握公务员心理发展规律、建立公务员心理疏导机制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心理健康,公务员,分析研究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为分析掌握公务员的心理健康状态,近些年来,江西省直机关工委十分注重抓好公务员的人文关怀和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在40余个省直单位进行了心理健康普查,开展了“公务员心理疏导机制建设”课题研究,在江西机关党建网上专门开辟“心理健康”专栏,与南昌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联合举办心理咨询师培训班,举办了心理健康系列讲座等,对提高公务员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水平,提升机关工作效率,促进机关和谐,做了一项有益工作。
一、目前公务员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当今越来越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越来越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以及越来越多元的价值取向,对公务员群体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及心理承受和调适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应该看到,我国30多年改革开放,一方面带来了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给社会各个群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心理压力。
公务员作为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巨大贡献。
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加剧。
公务员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角色的转换以及各类媒体对公务员的监督加强等,公务员心理健康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中国公务员心理健康网”2008年的调查研究发现,公务员心理健康问题堪忧,有34.5%的公务员不同程度地存在抑郁倾向,其中重度占3.46%,中度占9.9%,轻度占21.3%;20lO年由国家机关团工委主办。
中华全国员工帮助计划发展研究中心等部门承办的一系列关于压力与健康、亲子教育、婚恋心理、情绪管理、危机管理等12场讲座,吸引了上万名中央到地方国家公务员参加,几乎场场爆满。
据不完全统计,在志愿参与心理压力测验后得出的报告中显示:参与者的整体心理健康指数略低于全国普通人群水平,有近l/3人的人际交往属于较差或差的水平。
2008年江西省直机关工委完成了江西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探索建立机关思想政治工作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建设研究》。
2009年对部分省直单位公务员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
公务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总的看来还是比较好的。
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乐观。
有19. 5%的公务员可能存在心理异常现象,20.2%的公务员个别因子分高于全国常模。
2010年、2011年又采用了国际通用的SCL-90问卷调查表和公务员工作压力问卷对部分省直单位公务员进行集中施测,共发放628 份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571份,有效率为91%。
同时组织人员分赴设区市展开专题调研。
根据调查问卷统计和座谈收集的结果显示,躯体化症状、强迫性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精神抑郁和敌对心理等五个维度考量个体的公务员心理健康状态呈如下特点:(一)躯体化症状:调查统计显示,阳性项目数大于2分小于3分的人数为63人,占百分比为ll%;大于等于3分的人数为9人,占百分比为1.6%。
如神经性呕吐、胃胀、肠道不良、失眠、头痛头晕、便秘等诸多的属躯体症状心理不健康的反映。
另数据显示,七成以上公务员受到睡眠问题的困扰,仅24.25%公务员睡眠质量良好。
(二)强迫性症状:调查统计显示,阳性项目数大于2分小于3分的人数为144人。
占百分比为25.2%;大于等于3分的人数为24人,占百分比为4.2%。
50岁以下的中青年公务员在SCL-90总分、强迫等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51岁以上的公务员。
也就是说,5l岁以上公务员心理健康水平高于50岁以下中青年的公务员。
(三)人际关系敏感:调查统计显示,阳性项目数大于2分小于3分的人数为118人,占百分比为20.7%;大于等于3分的人数为8人,占百分比为1.4%,鉴于机关工作的特殊性,人际交往中的压力的确是比较突出的一块。
中国历来重视熟人关系的搭建和沟通,而人际关系的处理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社会关系维系的重负使得有些公务员长期处于心理疲劳状态。
(四)精神抑郁:调查统计显示,阳性项目数大于2分小于3分的人数为89人,占百分比为15.6%;大于等于3分的人数为12人,占百分比为2.1%。
抑郁症是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神经性障碍。
是因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处于该状态的人,看到的一切仿佛都是灰暗的,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同时自我评价偏低,对生活缺乏信心,体验不到生活的快乐斛有食欲减退、失眠等。
(五)敌对心理:调查统计显示,阳性项目数大于2分小于3分的人数为97人,占百分比为17.O%;大于等于3分的人数为15人,占百分比为2.6%。
有的公务员心理表现为敌对情绪,常因一句不中听的话或一件不顺心的事,就会激动得暴跳如雷,有时甚至会出口伤人,或拔拳相向。
发泄之后。
又往往会追悔莫及。
此外,对环境不认可,经常牢骚满腹,使有的公务员长期处于心理疲劳甚至工作经常处于“心理恐慌”状态。
从以上可看出,我国少数公务员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心理压力大。
公务员属于工作压力较大的群体,他们要承受更多来自于单位、社会、家庭等方面的挑战,同时工作的难度越来越高、责任越来越大,并被要求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不能有效的缓解压力。
加上长期坐在办公室、缺乏体育锻炼,心理压力大造成心理疾病。
主要表现为烦躁、心累、厌倦、抑郁、孤独、精神恍惚,心中不踏实、过分担忧等焦虑症、抑郁症症状等心理问题。
二是工作倦怠。
公务员的职业倦怠影响了工作效率。
例如部分群众反映的有的政府部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
除了管理方面的一些问题外。
也与公务员的工作倦怠有一定关系。
他们的心理积郁在长期得不到排解的情况下,最容易出现的心理不健康症状,就是倦怠,工作僵化缺乏新意。
对于公共部门而言。
有的公务员在自责、烦躁、懊恼、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下,容易产生疲劳感,比如工作兴趣减弱、注意力下降,从而造成工作效率下降、工作失误或盲区增加。
三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健全。
当前,提升公务员心理知识方面的教育培训机构几乎为零,培训的内容和形式较为落后。
对公务员的教育往往从政治上、思想上要求较多,从心理上教育和疏导的较少,尤其是关于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个人潜能开发和自我管理方面的培训更少,因此公务员了解和懂得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常识的机会较少,这也是目前公务员心理健康状况存在问题的重要方面。
二、公务员心理健康障碍产生的原因对于公务员来说,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但就总体情况分析。
主要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原因之一:心理压力大受公共责任的影响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竞争日益激烈。
政府职能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公务员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角色的转换以及各类媒体对公务员的监督加强等,导致有的公务员心理压力加大。
首先,中国正处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时期,改进管理方式,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政府各职能部门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对公务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承担的社会责任不断增大,工作负荷不断提高。
在高负荷的劳动强度和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下,公务员伏案书桌。
娱乐活动的时间相对减少,在身体产生不适感的同时,必然会产生无助、烦躁、心累、厌倦、抑郁、孤独、精神恍惚等负面情绪。
其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人先富裕起来,而公务员承受着较高工作压力却过着相对清贫的生活,给有的公务员的内心造成了不平衡感,影响了其工作的积极性与热情。
第三,我国各种制度在社会转型时期尚需完善,公务员晋升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不公平现象。
有的公务员需要花费较多的精力处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加剧了心理负担。
第四,解决心理困境,保持心理健康的唯一出路的公务员心理咨询机构尚未健全,心理咨询室、放松室、宣泄室等场所也没有。
原因之二:价值取向受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影响所谓“官本位”,就是以“官”为本,一切为了做“官”。
把“官”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崇拜对象。
“官本位”思想以是否为“官”来衡量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它包含了四点内涵:公共权力运行以“官”的利益和意志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严格的上下层级制度,下级对上级为首是瞻,上级对下级拥有绝对的权力;以是否为官、官职大小、官阶高低为标尺,或参照官阶级别来衡量人们社会地位和人生价值的社会心理;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敬官、畏官的社会心理。
有的公务员认为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得到别人的敬仰与尊重,享受良好的社会福利,获得较高的收入就要做官。
得到更多的支配权和自主权成为有的公务员的主流价值观念。
这种“官本位”思想影响了他们的价值取向。
公务员如果受到“官本位”思想的负面影响,在政治和经济上必然会脱离群众,无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堕落,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原因之三:自我压抑受传统文化的“面子”影响压抑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过程,是个体克服威胁的冲动和愿望的最基本的自我防御方式,被压抑的冲突出现在意识领域时便会引发焦虑,许多心理疾病就起因于过度依赖防御机制应对焦虑的结果。
我国传统文化中提倡以忍为善德,做事讲求“面子”,所以在公务员这个群体中,有的总是对自己的身份十分谨慎,无论是咨询孩子问题,还是自己的认知问题。
不愿意将自己的真实感受表露出来。
压抑了自己的内心,也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对其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的自评采取回避的态度甚至产生抗拒心理,认为负性事件会影响到自己仕途的发展或者出现心理问题是件不光彩的事情。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有交往的需要,如果需要得不到满足,便会导致个体产生心理失调。
公务员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使自己处于紧张疲惫的状态,严重的自我防御阻碍了有的公务员之间思想感情的正常沟通和交流。
受传统文化的“面子”的影响,压抑自我,甚至出现敌对猜疑的情绪,致使有的公务员面对较大的工作压力却无法找到合适的宣泄途径,产生孤独感、失落感,长此以往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困扰。
原因之四:以“公共性”为价值追求受自然本性的影响公共行政与公共权力联系在一起,具有公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