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中考语文试卷B卷一、选择题 (共10题;共20分)1. (2分)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 咫(zhǐ)尺譬(pì)如硕腹巨贾(gǔ)B . 肖(xiāo)像拮据(jū)谆(zhūn)谆教导C . 褴褛(lǚ)窗棂(lín)奄(yǎn)奄一息D . 虹霓(ní)文绉(zōu)绉越俎代庖(páo)2. (2分)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 晨曦猝不及防郑重其事如释重负B . 旁骛稍纵即逝置之不理兵慌马乱C . 惋惜不攻自破造遥生事顶礼膜拜D . 遮蔽重峦叠障棱角分明矫揉造作3. (2分)下列句子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 . 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各得其所,各展其长。
B . 春游的路上,同学们呼朋引伴,跨过一座座崎岖的山岗,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C . 哪怕是他的任何一点点的进步,爸爸妈妈都看在眼里,都让他们喜出望外。
D . 庆祝建国七十周年的晚会上,镇康中学的报告厅被装扮得花枝招展,同学们个个喜笑颜开。
4. (2分)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 “骏马秋风冀北”,这是阳刚美;“杏花春雨江南”,这是阴柔美。
B . 江苏省沭阳县一位因工作失误而被降级的原正科职干部,几年来在副职岗位上干出实绩,近日再次被提拔为一把手。
C . 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建筑节能、火力发电的效率等,在国际上都处于领先地位。
D . 有一些中小学,从批改作业到值日保洁,从打印教辅材料到监督学生考试……只要老师一声令下,这似乎都成了家长的“分内事”。
5. (2分)下面情境下,语言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情境】2019年2月7日晚,川航飞迪拜的航班因尚未证实的原因返航。
由于飞机并没有选装放油设备,只好在空中盘旋消耗燃油以减轻飞机的重量。
最终,飞机在空中盘旋了六个小时30圈之后降落在成都的双流机场。
得知这一消息后,王小红便在网络上针对此事发表评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 原谅我不厚道地笑出了声。
傻人傻事我见得多了,还真没见过这么傻的!B . 乘客买了一张机票,可以足足观赏到三十遍迪拜的美景,这钱花得真值!C . 好在有惊无险,人机平安,但川航也该吸取教训,起飞前考虑周全一些。
D . 看来运动果然是减肥的最好方法,不仅对人来说是这样,对飞机也适用。
6. (2分)下列对名著《西游记》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 . 《西游记》,长篇章回体神话小说,鲁迅先生称之为“神魔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富想象力的作品之一,作者是吴承恩。
B . 《西游记》主要讲述唐僧师徒取经路上战胜无数妖魔,历经重重困难,终于到达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真假美猴王、三调芭蕉扇等。
C . 孙悟空号称“美猴王”“齐天大圣”,它的兵器原是大禹治水的定海神针,又唤如意金箍棒,大闹天宫后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
后皈依佛门,唐僧为他取名行者。
它忠贞不二,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
D . 猪八戒又叫悟能,原为管理天河水兵的天蓬元帅,因醉酒调戏嫦娥,被贬下凡,误投猪胎。
他有很多缺点,如好吃懒做、爱占便宜等,但不失忠勇和善良,大战红孩儿,是悟空的得力助手。
7. (2分)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我国首次在海上进行航天发射,填补了我国运载火箭海上发射的空白,为我国进入快速太空提供了新的方式。
B . 2019年6月3日,国务院新闻办宣布,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标识的所有权属于国务院新闻办。
C . 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国际学生生源国,约占在美留学生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
D . 一座大型冰川湖一夜之间突然干涸,通过对湖床进一步地勘察,使科学家认为裂缝是湖水巨大的压力造成的。
8. (2分)对下面文段中所用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①白云依依,轻风袅袅。
②江湾里停泊的龙舟盛装待发:红面黑须的洪圣神龙,昂首挺胸,威武无比;娇艳无须的天后神龙,鳞甲斑斓,灵气逼人;童面稚气的哪吒飞龙,翘起龙尾,英姿飒爽……③随着发令枪响,龙舟扬幡鼓棹,犹如一条条出海蛟龙,激起团团雪白浪花。
④只见,锣鼓手端坐舟前,号子鼓点,时急时舒;桡手们聚集舟中,听令而动,挥桡划桨;招子手稳立舟尾,把舵定航,胜券在握。
⑤江心,桡楫击浪,龙舟竞渡;岸边,呐喊震天,人头攒动……⑥如此热烈壮观的龙舟赛,怎不令人惊叹震撼?A . 第②句运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不仅形象地描绘出龙舟色彩艳丽、形貌各异的特点,也写出了龙舟盛装待发的气势。
B . 第③句把起航的“龙舟”比作出海的条条“蛟龙”,生动地写出了龙舟竞发、浪花翻腾的壮观场面。
C . 第⑤句运用对偶的方法,描写了龙舟曲折前行、赛手口号声声的激烈场景,语言凝练,节奏感强。
D . 第⑥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方法,强调了龙舟赛热烈壮观的场面让人震惊赞叹,极具感染力。
9. (2分)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采桑子欧阳修轻舟短樟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苹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下列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 这首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西湖时所见的景色。
B . 上片轻舟短棹,春草碧色,绿水清波,长堤掩映,柔和的笙箫随风飘来,描绘的一幅淡远的画面。
C . 下片结合“惊起沙禽掠岸飞”以静衬动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愈显西湖的幽静。
D . “无风水面琉璃滑”中的“滑”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水面的平滑,更显其晶莹、澄澈。
10. (2分)下面情境下,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暑假的某一天,初二学生张明让打电话,约王平一起去玩公路赛车,想到父亲说过公路上超速骑车不安全,王平不想去,同时也想劝张明不要去。
王平对张明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 . 马路上车多,我父母说超速骑车不安全,他们不让我去。
对不起,你问问别人吧!B . 马路上车那么多,你还敢在马路上赛车,你是不是疯了,你爱去就去、我是不会的。
C . 你可真勇敢,和汽车比试,你去不去我不管,我可不去。
D . 马路上车那么多,在马路上赛车不安全,又没有家长陪伴,咱们就都不要去了吧。
二、积累与运用 (共2题;共15分)11. (10分)古诗文名句默写。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斜风细雨不须归。
(3)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
(4)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_。
(5)诗言志,诗言情。
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推己及人关心民生疾苦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诗人也常借用典故来表达感情,如李白的“________,________”(《行路难(其一)》),暗用姜太公、伊尹的典故表达自己对从政仍有期待。
12. (5分)根据所给的材料,给“二维码”下定义。
二维码是在一维条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维码是一种黑白相间的图形,是用特定几何图形的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
二维码能够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编码”成一个图像,当用特定软件拍摄这些图像时,二维码内包含的信息就会显示出来。
三、阅读 (共4题;共54分)13. (5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三年谪宦①此栖迟② ,万古惟留楚客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④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⑤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注】①三年谪宦:贾谊被贬至长沙三年。
②栖迟:停留,居留。
③楚客:这里指客居楚地的贾谊。
④汉文:指汉文帝刘恒。
⑤吊:凭吊。
贾谊在长沙曾写《吊屈原赋》凭吊屈原。
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存在,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14. (12分)文言文阅读刘氏善举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疾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
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
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
乡里咸称其善。
然儿不解,心有怨言。
母诚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
”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尽。
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皆念刘氏之情也。
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注释】①殆尽:几乎全部烧光。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昼则疾耕作于田间于: ________②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悟: ________(2)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3)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15. (17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高考加分“瘦身”是怎么回事?2014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为贯彻落实《实施意见》有关要求,2014年12月,教育部、国家民委、公安部、国家体有总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五部门《意见》明确,2015年1月1日起,取消6项全国性加分项目,对于仍保留相关学生加分资格的省份,加分分值不超过5分,同时,《意见》还明确要求各地取消地方性体育、艺术、科技、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加分项目,并进一步大幅减少其他地方性高考加分项目,据统计,今年全国性加分项目已按要求全部调整到位,地方性加分项目将从2014年的95个逐年减少,到2018年仅剩35个,减幅63%,各地普遍降低了地方性加分项目分值,缩小了适用范围。
材料二:高考加分政策民意调查(一)对于目前全国各地压加分项目及分值和增加高考加分项目民意情况调查表(二)对于高校不同录取方式的民意情况调查表材料三:高考加分背后的民意“温差”“你孩子的分数在全省排多少名”,成了高三学生家长们眼下谈论最多的话题。
家长们心情纠结的背后,是每年高校招生1分压倒上万人的现实。
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现实下,今年全国各地出台的高考加分新政广受社会关注。
高考期间,中国教育报等媒体记者就高考加分这一问题展开了问卷调查。
作为普通家长的陈女士对于高考加分有质疑,地告诉记者,大多数的家长对加分高度警惕,认为加分给了一些人钻空子的机会,并对一些加分项目表达不满。
北京一位既是中学教师又是考生家长的丁先生表示,近几年随着高校招生改革进程的加快,一些高考加分项目实际上在高校自主招生中已经有所考虑,这样,两者在优惠政策的制度设计上其实存在一定的重叠。
记者在随机抽样调查中发现,被调查区域内的绝大多数农村考生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无高考加分,今年19岁的张桓(化名)“2012年高考课分”全县30名的他进入录取环节后,名次跌至70多名,最后无缘自己心仪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