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家庭观念变迁
婚姻一直是人类切身的一个问题。
它使得人组成家庭,它也使得人繁衍生息。
由于一般是成年人才能生育下一代,所以婚姻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无论在三千年前还是三千年后,都是人摆脱幼稚,步入社会的标志。
结婚后,我们要与一个从未一起生活过的人朝夕相处,而它的选择、成立而被社会承认一直能反映出当时的政治情况和人们的思想观念,而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
可以说,人们几千年来婚姻家庭观念的变迁是人类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史前氏族人并无家庭观念。
两性婚姻关系是群婚。
后来,在农业上出现了铁农具和牛拉犁,农活变得轻松。
逐渐的,氏族集体劳动被个体家庭劳动所替代。
原始社会末期,家庭的雏形出现了。
那时,是男性进入女性的家里组建家庭,没有女性的家庭,氏族会分配女性过去。
随着小农经济的发展,以土地私有制为开始的各种私有制建立。
男性地位得到提升并超过女性。
家庭产生了,婚姻中的家长制时代到来了。
《礼记·昏义》中对婚姻是这样定义的:“昏礼者,将和两姓之好,以上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皆主人筵几于庙,而迎于门外,入,揖让于庙,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构成婚姻关系的目的在于男家。
其目的是祭祀先祖、生子立嗣、得到内助。
结婚既是以生子立嗣以祭祀祖宗为目的,故与婚姻当事人的意愿无关,是与两姓家族相关,所以在古代包办婚姻成立过程中,父系尤其是父亲具有绝对的权威。
休弃无子的妻子是合理合法的事,男子与一群女子保持性关系以“开枝散叶”成为了上至统治阶级、下至平民百姓的通识。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婚姻制是“一夫一妻”制,只有妻子被承认为是男方家的人,能入族谱,妾不是男方家的人,甚至她们的孩子都不承认她们的具有母亲的身份。
从这一点,我们不难说,封建社会阶级统治十分的森严无情。
古代的婚姻是怎样成立的呢?包办婚姻分为求亲和招婿两种。
因篇幅题材限制,第二种不予展开。
书云“男方求婚,女家应允,男家继以下聘,婚约便定”。
包办婚姻中的每一步,媒人皆按父母之令通而行事,男女婚嫁,必从父母之令,其本质是一种契约。
子女在面对父母时,只有义务没有权利。
古代的自然经济并不发达,它使得子女对父母的依赖性非常高,子女的幼年甚至一生都被局限在家里,一切向父母学习,父母完全塑造了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子女被家长奴化,这就是包办婚姻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孔雀东南飞》里,焦仲卿与其妻因其母的反对被拆散,最后双双自尽体现出了包办婚姻的罪恶。
古代重男轻女,道德对夫妻双方赋予的权利义务不平等。
夫妻虽为一体,都是家族的所有物,但只有男性有继承和自由处分财产的权利,女性最多只有管理权。
男子
可以讨小妾,女子却要“守身如玉”;男子可以外出,女子却甚少踏出家门。
道德对女性有不能“七出”的明文规定。
男子则没有。
中国古代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形成了“天人契合”的婚姻观,产生了“天作之合”这类说法。
古代成婚礼仪“六礼”之二“问名”(俗称合八字)就是一例证据。
时光流转,岁月荏苒,工业革命、科技革命使生产力发展突飞猛进,新的思想随着被滑膛枪打开的国门流入了封建王朝。
生产力呈几何级增长,家庭慢慢的由生产单位变成生活单位。
因为物质丰富,精神生活变得重要了。
教育社会化、互联网的出现发展使得子女能提前了解接触社会,子女不在盲目服从父母。
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提倡反对贞洁观念,提倡妇女解放,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的《贞洁问题》里指出:“贞操不是个人的事,乃是人对人的事;不是一方面的事,乃是双方面的事……因为如此,男子对于女子,也该有同等的态度。
若男子不自照样还敬,他们就是不配受这种贞操的待遇……”;主张妇女经济地位独立,反对包办婚姻。
1919年8月,北京广西籍的女学生李超,因其过继的哥哥无理剥夺她对于家庭的财产权和继承权,贫病交加不幸去世。
陈独秀在《男系制与遗产制》里说:“我对于社会制度要发两个疑问:(一)倘若废止遗产制度,……李女士是否会至于受经济的压迫而死?(二)倘若不用男系制做法律习惯底标准,李女士当然可以承袭遗产,那么是否至于受经济的压迫而死?李女士之死,我们可以说:不是个人问题,是社会问题,是社会底重大问题”;提倡男女社交公开,恋爱自由,婚姻民主。
鲁迅在《男女社交公开问题管见》里言道:“所以我们可以说男女社交公开是和道德问题无涉的。
至于我们为什么要男女社交公开呢?我们无非是想把不合理状态恢复到合理状态罢了!”。
一青年曾写信给鲁迅;“我年十九,父母给我讨老婆。
于今数年,我们两个,也还和睦。
可是这婚姻,是全凭别人主张,别人撮合:把他们一日戏言,当我们百年的盟约。
仿佛两个牲口听着主人的命令:‘咄!你们好好地住在一块吧!’爱情,可怜我不知道你是什么!”体现出了包办婚姻对下一代的伤害;倡导生育节制,反对娼妓纳妾。
总之,新文化运动里人们对旧道德的批判,提倡新道德,在两性乃至家庭婚姻观念方面的变化其本质上的体现可借用李大钊的话:“现代民主主义精神,就是令凡在一个共同生活组织中的人,无论他是什么种族﹑什么属性﹑什么阶段﹑什么地域,都能在政治上﹑社会上﹑经济上﹑教育上能得到一个均等的机会,去发展他们的个性,享有他们的权利。
妇人参政的运动也是本着这种精神起的。
因为妇人与男子虽然属性不同,而在社会上也同男子一样,有他们的地位,在生活上有他们的要求,在法律上有他们的要求,他们岂能久甘在男子脚下受践踏呢?”。
人们的家庭婚姻观念和两性关系有密切的联系,更体现出社会道德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水平,从私有制社会的建立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成立,从男女婚姻家庭生活的不平等到新文化运动乃至现代,我们看到了社会对弱者的逐渐关注,道德开始真正成为道德而不是统治阶级拿来压迫的武器。
但是,真理是逐渐发现的,社会是一步一步慢慢转变的,需要时间的沉淀。
从当今的新闻报道我们不难发现过去陈旧的家庭婚姻观念仍根深蒂固。
了解人类三千年的婚姻史,有助于我们从一个窗口理解世界的发展,跟随时代的脚步。
参考资料:
《人类婚姻史概观》刘发岑著
《新青年》
《李大钊文集》
Written By Ciel Muir Heathcliff
2013年5月7日
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她也惟有付之一叹,青年的容貌,盛气,都渐渐地消磨去了。
她怕见旧时的挚友。
她改变了的容貌,气质,无非添加他们或她们的惊异和窃议罢了。
为了躲避,才来到这幽僻的一隅,而花,鸟,风,日,还要逗引她愁烦。
她开始诅咒这逼人太甚的春光了。
……
灯光绿黯黯的,更显出夜半的苍凉。
在暗室的一隅,发出一声声凄切凝重的磬声,和着轻轻的喃喃的模模糊糊的诵经声,(差一段)她心里千回百转地想,接着,一滴冷的泪珠流到冷的嘴唇上,封住了想说话又说不出的颤动着的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