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ka病毒终结版
• 然而,由于目前正当蚊媒活跃季节,我国与寨卡病毒病高
发国家存在比较密切的人员、货物往来,且我国选手正在 巴西参加奥运会,不排除疫情通过寨卡病毒感染者或带病 毒蚊虫输入的可能,因此,我国存在寨卡病毒疫情再次输
入的风险。
Zika 病毒的生物学特征
形态与结构
Zika病毒为有包膜单股正链RNA病毒,分类属于黄病毒科 黄病毒属,可分为亚洲和非洲2个基因型。目前在南美地区流 行的病毒为亚洲型。
•
诊断、报告、治疗及预防
诊 断
• 疑似病例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 14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报告 或流行地区旅行或居住。 –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关节 痛或结膜炎等。
• 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且寨卡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发热、皮疹、结膜炎及肌肉关节痛 的患者,应注意了解患者的流行病学史(流行地区旅行 史),考虑本病的可能,并及时采样送检。此外,对于新 生儿出现小头畸形的产妇,如有可疑流行病学史,也需考 虑寨卡病毒感染的可能。
潜伏期和传染期
• 潜伏期:目前该病的潜伏期尚不清楚,有限资料 提示可能为3~12天。 • 传染期:患者的传染期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患
者早期产生病毒血症,并具备传染性。
– 病毒血症持续时间一般在10天以内。在感染者的唾液 、尿液、精液中可检测到寨卡病毒RNA,且持续时间
可长于病毒血症期。
临床表现
• 仅 20% 出现症状,症状较轻。
鉴别诊断
• 主要与登革热、基孔肯雅热进行鉴别诊断。 • 其他:与西尼罗热、黄热病、微小病毒、风疹、 麻疹、肠道病毒、立克次体病等相鉴别。
常见虫媒性传染病的鉴别诊断
疾病名称 登革热
疟疾 乙型脑炎 恙虫病
病原体
登革热病毒
临床表现
发热、三痛、 三红 周期性定时发 作的高热,汗 出热退 高热、意识障 碍、惊厥、呼 衰 发热、焦痂淋 巴结肿大 发热伴血小板 减少综合症
发热、毒血症 淋巴结肿大 肺炎、出血
血常规
白细胞减少 血小板减少
红细胞多次发作 后下降白细胞初 发时稍增后正常 或稍低
诊断
血清中特异 性 IgM抗体阳 性
抗病原治疗
无
人类疟原虫
血涂片查疟 伯氨喹、氯喹、 原虫 奎宁和青蒿素 主要依流行 病学特点、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及 外斐氏反应
乙型脑炎病毒
白细胞早期中 度增加,中性 为主 白细胞总数多 减少
白纹伊蚊
风险预测地图
埃及伊蚊
无、低、中、高风险地区
流行病学
• 我国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及 伊蚊和白纹伊蚊,
– 其中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沿海市县及火山岩地区、广东省 雷州半岛、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临沧市,以及台湾嘉 义县以南及澎湖县部分地区; – 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北至沈阳、大连,经天水、陇南,至西藏 墨脱一线及其东南侧大部分地区。
确诊为首例输入性 zika病毒感染病例
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 CDC复核结果 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 当地实验室检测结果
江西省卫生计生部门 国家卫计委 中国CDC
:疑似zika感染病例
截止 2016年 3月 1日,我国累计报告输入性确诊病例10例,分别 为广东 5例、浙江4例、江西1例。
2007-2016年全球寨卡病毒病地理分布 (截至2016年4月21日)
无
大环内酯类、 四环素类、氯 霉素、喹诺酮
恙螨幼虫
蜱媒疾病 鼠疫
鼠疫杆菌
白细胞及中性 粒细胞增多 血 小板减少
临床表现 细菌学或血 清学检查
链霉素或与磺 胺类及四环素 联用
登革热 潜伏期 发热 通常为 4-7天 经常超过38℃ 通常持续4-7天 头痛 ++ 皮疹 + 瘙痒 + 关节痛 +/肌肉痛 ++ 结膜炎 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 凝血功能异常 ++ 休克 +/痊愈时间 通常6-7日 (仅有登革热时) 重症或严重并发症 登革出血热 登革休克综合(一)病例标本采集
•
对怀疑感染寨卡病毒的患者,要尽早采集血标本,同时要 采集尿液和唾液标本。如果临床高度怀疑男性为寨卡病毒病, 在上述标本无法确诊时,可考虑采集精液开展检测。
– 血液标本分装2管,其中 1管用于现场实验室检测,1管用于上级疾病预防 控制机构复核
• (二)蚊媒标本采集
自2007年起至2016年 4月21日,已有6个国家或地区报告寨卡病毒病的传播 流行,广泛分布于非洲、美洲、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除蚊叮咬传播外, 尚有 8个国家出现人传人的证据。 目前寨卡病毒病主要流行于拉丁美洲及加勒比、非洲、东南亚和太平洋 岛国等国家和地区。
2007-2016年报告ZIKV本地传播的国家和地区
– 编码 3个结构蛋白 :衣壳蛋白C 、前膜蛋白(PrM)或膜蛋白 ( M)、包膜蛋白E – 7个非结构蛋白:NS1,NS2A,NS2B,NS3, NS4A,NS4B 和 NS5
病毒在环境中的稳定性
•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 • 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 • 60℃30分钟可灭活 • 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
• • •
疫点内采集的伊蚊成蚊及幼虫,分类鉴定后,填写媒介标 本采集信息表,按照采集地点分装,每管 10~ 20只。
(三)标本保存、运送
如标本能够在24小时内开展实验室检测,应将标本置于2~ 8℃ 保存;不能及时检测的标本应尽快置于 -70℃以下保存。 标本运送时采用低温冷藏运输,避免冻融,样本运输应遵 守国家相关生物安全规定。
诊断
•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按照《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做好相关 病例的诊断工作。诊断时应注意与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疾 病进行鉴别。
• 各省份发现的首例寨卡病毒感染病例的确诊,应由中国疾病 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检测复核后予以确认。 • 重症病例、死亡病例以及暴发疫情的指示病例和首发病例标 本均应送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进行复核检测。
病例
• 患者,男性,34岁,江西省赣 州市人。发病前有委内瑞拉旅 行史(委内瑞拉为ZIKV 疫 情发生国)。患者于2016 年1月28 日在委内瑞拉出现 发热伴头晕、头痛症状,后于 2016年2 月2 日从委内 瑞拉出发,途经香港、深圳, 于5 日抵达江西省赣州市赣县 ,于6 日收入赣县人民医院感 染性疾病科接受隔离治疗
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 致 胎盘功能不全 胎儿宫内发育迟缓 胎死宫内 新生儿小头畸形
小头畸形
小头畸形:患者头部小而尖, 智力发育落后,身体发育迟 缓,并可出现惊厥、吞咽困 难等症状。
巴西卫生部2016年1月12日通报, 可能与寨卡病毒感染有关的小头畸形病例356例
小头畸形
巴西35例小头畸形的新生儿的头颅CT及头颅超声提示存在弥漫 的脑组织钙化,主要发生在侧脑室旁,薄壁组织旁和丘脑区域、 基底节区域。 永久性损伤 皮质和皮质下萎缩造成的脑室萎缩也很常见。小部分婴儿出现 关节挛缩,提示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受累。
实验室检查-血清学检查
•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
– 发病3天后可检出病毒特异性 IgM抗体,但发病 7天后检出率 高。 – 可采用ELISA、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 – IgM抗体阳性,提示患者可能新近感染寨卡病毒 – 但寨卡病毒IgM抗体与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和西尼罗病毒等 黄病毒有较强的交叉反应,易于产生假阳性。
• 典型症状:发热(多为中低热)、皮疹(多为斑丘疹)、
关节痛(主要是手、足等小关节)、非化脓性结膜炎
临床表现
• 其他症状:肌肉、眼眶痛、全身乏力以及头痛。
• 少见症状:腹痛、恶心、腹泻、粘膜溃疡、皮肤瘙痒以及
神经系统和自身免疫系统并发症等。
• 吉兰巴雷综合征:急性对称性弛缓性肢体瘫痪
• 持续 2-7天缓解,预后良好,死亡病例罕见。 • 诊断难点:症状类似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
寨卡病毒
2016年里约奥运会
中国选手晒出了防蚊神器 日本等代表团则紧急订购了 一批驱蚊环 网球和高尔夫球的众多高手 都退出了本届奥运会
都是寨卡病毒惹的祸
内容
• • • • • • • • 疫情 寨卡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诊断、报告、治疗及预防 防控措施 需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验室检查
• 一般检查。
–血常规:部分病例可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 病原学检查。
–核酸检测:RT-PCR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寨卡病毒RNA 。阳性窗约3-7天。 –病毒抗原检测:免疫组化法检测寨卡病毒抗原。 –病毒分离培养:将标本接种于蚊源细胞(C6/36)或哺 乳动物细胞(Vero)等方法进行分离培养,也可使用 乳鼠脑内接种进行病毒分离
− 动物咬伤:猴 唾液传播
致病性和感染剂量
致病性。致病机理知之甚少,约1/5的感染者出现临床症状, 临床表现一般较轻,症状持续数天到 1周,症状严重需要住 院者少见,病死率极低。但是,有病例Zika病毒感染后出 现吉兰巴雷综合征 ,胎儿感染可能引起小头畸形。 感染剂量。病毒感染引起人类疾病的剂量尚不清楚,与传 播途径有关。黄病毒经蚊叮咬传播感染的剂量一般为10310 5 pfu 。血浆中游离病毒感染性很快消失(<10min)。 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患者所占感染者的比例约为80%。 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寨卡病毒病
基孔肯雅热 3-7 天 常为高热,超过38 ℃, 通常持续2-3天 + ++ + +++ + +/+ +/通常小于1周 持续长时间的关节痛
• 中和抗体
– 采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方法检测。 – 患者恢复期血清中和抗体阳转或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及以上升高, 且排除登革、乙脑等其他常见黄病毒感染,可以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