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情绪情感与意志品质第一节情绪与情感一、情绪理论(一)情绪的早期理论1.詹姆士一兰格情绪理论詹姆士一兰格情绪外周学说是一种关于情绪的生理机制的观点,它是美国人詹懿和丹麦人兰格在1884年和1885年不约而同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情绪的主观体验(及主观上觉得的那种心理状态)只是情绪的生理变化的原因,而情绪的生理变化才是情舞心理状态的原因。
詹姆士认为,通常的说是把这个因果关系弄颠倒了,在情绪这件事上,心理变化不是身体变化的原因。
怕是什么?怕是心理活动;跑是什么?跑是身体活动。
我们一般认为人是先害怕后逃跑,詹姆士认为是先跑后怕。
心理活动不是身体活动的原因。
兰格的情绪理论与詹姆士的说法基本一致,不过兰格特别强调血液循环系统的变化,如心跳等,而詹姆士所说的生理变化则是全部脏的变化再加上肌肉的收缩,如:眼睛看见老虎?耳闻虎吼,于是,老虎的形象和声音通过我们的眼睛和耳朵这两感觉器官传到大脑皮层,使我们产生了对于老虎的认识,即知道这是老虎,又联想至虎是野兽、很厉害、可能会吃人等(詹姆士认为这时候人还没有情绪,只是认识),是由大脑皮层的外导神经通路引起肌肉的收缩(一般人见到老虎就逃跑或上树,这些都是肌肉收缩);另外,还出现心跳和呼吸加快、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唾液分泌减少等生理变化,这些变化通过导神经通路传回大脑皮层,使人产生一种主观的体验,这就是情绪。
也就是说,由感觉器官到大脑皮层(如看见老虎,知道是老虎,联想到老虎可能吃人等),这只是认识,而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变化通过导神经再传回大脑皮层,才有了情绪的体验或情绪的意识,这就是所谓的先跑后怕的具体过程。
可见,詹姆士和兰格所说的情绪的体验或情绪的意识只是一团混乱的肌肉感觉和脏感觉。
例如,詹姆士认为愤怒就是心跳的感觉、呼吸的感觉、血压的感觉以及肌肉收缩的感觉。
詹姆士一兰格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但是,他们的理论也因为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而引起了一些争论。
可是不可否认的是该理论推动了许多第一流的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去解决这个问题,虽然一直到现在还未弄清楚。
2.心理分析学派的情绪理论精神分析既是一种神经症的心理治疗方法,又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心理学理论。
经过20年的思考和经验积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成为一门系统的精湛理论。
这一理论从外显和隐的方面描述了驱力、感情、冲突、心理和人格等现象。
可被用来解释神经症和心理异常的起源和发展。
从情绪的角度看,弗洛伊德把情绪放置在驱力和无意识的框架之的。
弗洛伊德认为情绪“是一个欲表露的源于本能的心理能量的释放过程”,这意味着他对情绪所持的理论是驱力理论,他把情绪和动机过程联系在一起,说明这个过程中的本源的力是驱力。
他认为焦虑和忧郁是由能量压抑所引起,而能量的压抑与释放总是与驱力的冲突联系在一起的。
弗洛伊德有时将情绪和无意识等同看待,使用了“无意识自罪感”、“无意识焦虑”等概念,认为情绪可以被压抑到无意识中去。
但他也意识到把体验和感情视为无意识的看法不妥当,他认为焦虑的开始是对其感受到的威胁的事件进行无意识的评价,从而体验到危险却无法摆脱困境,消除紧状态,只好压抑到无意识中去,然后又以情绪或反应的形式表露出来。
3.新精神分析学派的情绪理论将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补充和改进,也就形成了新精神学派。
他们把情绪放在更大的心理环境中考虑,认为能量释放:冲动、动机、知觉、认知、意识和无意识都与情绪的形成有关,特别强调情绪对动机的影响,也认为情绪本身就是一种行为动力。
新精神分析学派将情绪放入人格系统中,认为幼儿早期的重大情绪体验若被压抑,其能量会被固着而永久性成为人格的一部分;幼儿早期同时进行的认知、情感活动的交互作用会形成认知——情感结构,这些结构会固定而成为个性的感情特征,明显地影响到以后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和个性形成。
(二)情绪的认知理论认知论和功能主义理论是情绪的当代理论的主要成分,并且随着对认知在情绪中作用的认识,前者又延伸出了结构主义。
1.阿诺德的评价——兴奋理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这就是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的“评定——兴奋”理论。
也就是说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
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才同的情绪反应,如在森林中见到老虎和动物园见到老虎产生的情绪体验不一样,前者产生恐惧情绪,后者是好奇。
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基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该理论是现象学与生理学的混合产物。
2.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认为情绪是一种“反应综合征”,情绪难以下定义在于其不是单一变量,这就是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认知——评价理论纠正了传统心理学和哲学将情绪和理智看作绝对对立和相互排斥的观念,没有把情绪和认知截然分开,也没有把情绪看作是特别原始的功能。
他主要了解情绪症候群就必须对情绪的反应成分进行分析,把人和环境之间的互关系也要纳人情绪的综合分析之中。
他认为人与所处具体环境对本人的利害性质决。
其具体情绪,同一环境对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情绪结果是因为它对不同人具有不同的义,而种种不同意义是通过不同人的认知评价来解释的。
也就是说,情绪是对意义的应,而反应则是通过认知评价决定和完成的,人们需要不断的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系,具体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再评价。
3.林赛和诺尔曼的信息加工学说林赛和诺尔曼的信息加工论吸收了阿诺德的认知——评价理论,建立了一个“情绪唤醒模型”这个理论既强调认知加工,又在认知加工中纳入了神经激活的干预,丰富了阿诺德的认知——评价理论。
该理论包括几个动力系统:一是对外界的知觉信息的“知觉分析”;二是“认知比较器”,是对知觉分析与已建立的部模式(包括对现在和将来的需要、意向或期望的认知)进行比较与初步加工,认知比较器附带着庞大的神经系为和生化系统的激活机构,它们与效应器官相联系;三是对认知比较进行系统的加工。
当前的知觉分析引起对过去储存信息的再编码,导致新的判断或预期。
如果知觉分析与预期判断吻合,则情绪不发生;如果出现差别,出乎意料,违背意愿或无法应对时,认知比较器会迅速发出信息,动员神经过程,释放化学物质,改变脑的激活状态,就产生了情绪。
(三)动机——分化情绪理论情绪具有动机的性质,以人格结构为基础,论述情绪的性质与功能就是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
伊扎德认为:一切情绪都是适应和调节行为的,情绪是行为的驱动力。
该理论认为:动机——分化理论明确提出了情绪的作用问题,是对情绪的副现象论的挑战,与认知——评价理论是对立的,继承和发展了达尔文的表情思想,对表情,特别是面部表情的沟通作用和面部反馈对情绪体验发生的机制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进化论引申出情绪的分化观,深化了各种情绪具有不同性质和情绪的观点。
二、情绪与情感概述(一)什么是情绪与情感1.定义黄希庭认为情绪( emotion)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它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情绪刺激等复杂成分,情感( feeling)就是情的感受方面,即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
因此,情绪这个概念可以既用于人类也用于动物,但情感这个概念通常只用于人类,特别在描述人的高级社会性情感时。
此外,心理学中也用感情这个术语。
感情(affection)通常是用来表示情绪、情感这一类心理现象的笼统称谓。
它既包含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低级情绪,也包含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高级情绪情感。
这个概念在日常用语中很常见。
在心理学中,精神分析学派在谈到情绪时常用“感情”这个词,而情绪则被看成是无意识的表现。
2.情绪情感与认知情绪情感与认知关系密切,孟昭兰认为他们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认知加工的不同水平制约着情绪的等级水平,并且情绪受年龄、感性、理性差别的约,这是从认知对情绪的影响角度上来看的。
还有认知与情绪二者的发生统一在它们整合的神经结构的操作之中,以及发生在不同的神经结构等级的操作之中。
同时,刺激物的性质在刺激物之间(如刺激并列或刺激构造)和刺激物与个体的关系之间(如刺激的意义)的影响上制约着所发生的情绪的性质。
例如:个体的一般行为、接受文化熏、获得道德教育、培养艺术欣赏以及从事经济活动,都是在情绪与认知交互作用中实现的。
而从情绪对认知的作用来看,情绪的适应性价值和组织性作用随时会对入的认知加工和行为反应发挥作用,并且情绪情感随时会通过心理的各种操作方式(如知觉、注意、记忆与思维等)监视着个体对行为的反应,实现着人类的基本的生理满足和社会活动需要。
3.情绪体验的维度情绪体验的维度包括强度、紧度、快感度和复杂度四个维度。
强度指的是情绪体验有由弱到强的不同等级的变化。
如“怒”的情绪体验,从轻微的不满,生气,到稍强的愠怒、激愤,再到更强的大怒、暴怒,强度是在不断地提高;再比如对“喜”的情绪体验。
从最弱的适意,逐渐增强到愉快,欢乐,强度再强就是大喜、狂喜.情绪体验的强度更多受到对象意义的影响,意义越大,则引起的情绪越强。
快感度是在根本上与是否得到满足有关,得到满足就会体验到快乐,不能得到满足或与需要抵触的体验就是不快乐,但有些情绪体验,如怜悯、惊奇既不是明显的快乐也不是明显的不快乐。
其实快感度也就是指情绪体验在快乐或不快乐的程度上的差异。
当然,情绪的强度会影响到快感度,比如“渴望”一般有快乐的体验,但是过于强烈且持久的“渴望”通常会是不快乐的体验。
紧度是指紧的情绪体验通常与活动的紧要关头、最有决定性意义的时刻相联系。
活动或事件的成败对个体的意义越重大,关键时刻到来时情绪就越紧,而关键时刻过后更能体验到轻松或紧的解除。
复杂度是指各种情绪的复杂程度不一样,即或是对立的两种情绪体验,其复杂程度也不是对等的。
比如“爱”的体验有柔情和快乐的成分,而“恨”的成分则包括有愤怒、惧怕、厌恶等成分。
(二)情绪的功能孟昭兰认为情绪对个体的心理活动有重要影响,具有多种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情绪的动机功能对认识活动的驱使主要是通过兴趣情绪明显地表现出来,兴趣和好奇心促使人去认识事物,兴趣作为认识活动的动机,导致注意的选择与集中,支配感知的方向和思维加工,从而支持着对新异事物的探索,这就是情绪的动机作用。
情绪构成了一个基本的动机系统(motivational system),它能够驱使有机体产生反应、从事活动,为人类的各种活动提供动机。
情绪所表现出来的动机作用体现在人们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中。
能够放大驱力的信号,从而更强有力地激发相应生理行动( S. Tomkins,1973)这就是情绪对生理活动的作用表现。
例如,人在缺水或缺氧的情况下,血液成分发生变化,产生补充水分或氧气的生理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