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岛地铁一期工程(3号线)火车北站C1区主体防水施工方案

青岛地铁一期工程(3号线)火车北站C1区主体防水施工方案

目录一、编制依据与范围11.1编制依据 (1)1.2 编制范围 (1)二、工程概况 (1)2.1C1区防水工程概况 (1)2.2防水设计要求 (1)三、施工组织机构 (2)3.1 项目组织机构 (2)四、施工准备 (2)4.1技术准备 (2)4.2材料准备 (2)4.3机具准备 (3)4.4 劳动力准备 (3)五、施工工艺流程 (3)5.1施工总体工艺流程 (4)5.2防水卷材施工工艺流程 (4)六、施工方法 (4)6.1底板和侧墙防水卷材施工方法 (4)6.2顶板防水施工方法 (7)6.3施工缝防水处理 (10)6.4变形缝防水处理 (13)6.6钢边橡胶止水带施工技术要求 (15)6.7外贴式止水带施工技术要求 (16)6.8遇水膨胀止水胶施工技术要求 (16)6.9密封胶 (16)6.10防水砼施工方法 (17)七、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18)八、安全措施 (19)九、应急措施 (19)一、编制依据与范围1.1编制依据1、青岛地铁一期工程(3号线)火车北站防水设计图纸;2、施工组织设计;3、《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02);4、《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2003)5、《地下防水工程技术规范》(GB50108-2008)1.2 编制范围本方案工程对象为C1区地下混凝土结构防水,包括底板、边墙外包防水。

二、工程概况2.1C1区防水工程概况青岛地铁一期工程(3号线)火车北站C1区为地铁1号线出入段线明挖区间(部分),位于车站南端。

设计基坑长度287.24m,分为标准段和加宽段,其中标准段长约242.57m,宽度约11.45m,开挖深度平均约17m;加宽段长约44.67m,宽度约28.5m,开挖深度约21m。

区间主体结构采用防水混凝土自防水加卷材及涂料外包防水,其中外包防水底板及侧墙为卷材防水,顶板为涂料防水,自防水砼抗渗等级为C45,P10。

整个外包防水面积约13000m2。

2.2防水设计要求1、区间隧道及连接通道等附属结构防水等级为二级,顶部不允许滴漏,其他不允许漏水,结构表面可少量湿渍,总湿渍面积不大于总防水面积的2/1000,任意100m2防水面积上的湿渍不超过3处,单个湿渍的最大面积不大于0.2m2,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

2、地下结构防水应遵循“防、排、截、堵相结合,刚柔相济、多道设防、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

3、确立钢筋混凝土结构自防水体系,即以结构自防水为根本,采取措施控制结构混凝土裂缝的开展,增加混凝土的抗渗性能;以变形缝、施工缝等接缝防水为重点,辅以柔性外包防水层加强防水。

三、施工组织机构3.1 项目组织机构项目经理部作为本施工段工程管理的核心机构,设项目经理1名、项目副经理2名、技术负责人1名,配置4个业务管理部门,配置专职的安全、质量检查人员,下设防水专业施工队伍。

详见施工组织结构图。

四、施工准备4.14.2检验合格后的材料方可使用。

(1)凡进入施工现场的防水卷材应附有出厂质保书,并注明生产日期、批号、规格、名称。

(2)进行取样及试验,合格后方准使用。

4.3机具准备防水施工主要施工机具(工具)表4.4 劳动力准备五、施工工艺流程防水施工工艺见下图:5.1施工总体工艺流程防水施工总工艺流程 5.2防水卷材施工工艺流程基层处理 验收 阴阳角倒角 铺设加强层 防水卷材铺设 固定、压边 验收 防水卷材保护层混凝土浇筑。

六、 施工方法6.1底板和侧墙防水卷材施工方法采用"外防内贴"法铺设预铺式防水卷材时,平面部位采用空铺法铺设,立面采用机械固定法铺设。

⑴、基面处理铺设防水层前必须对基面进行处理,底板垫层采用自找平处理,侧墙围护结构网喷凹凸面应凿至圆滑平缓,并采用20mm 厚1:2.5水泥砂浆进行找平。

所有阴阳角部位均采用1:2.5水泥砂浆倒角,阴角做成5cm ×5cm 的倒角,阳角采用水泥砂浆圆顺处理,R ≥20mm 。

对基层表面突出的砼、钢筋等尖锐物体须采用剔凿和切割后,采用1:2.5水泥砂浆抹平处理,保证基面洁净、平整、坚实,不得有疏松、起砂、起皮现象。

⑵、加强层在处理完毕的底板和侧墙阴阳角部位铺设加强层卷材,加强型卷材采用单层预铺式卷材,卷材宽度50cm。

阴阳角防水卷材铺设方法见图1:阴阳角防水加强层做法⑶、防水卷材铺设①、防水层采用预铺式卷材时,靠近桩面一侧的隔离膜可不撕掉,与现浇混凝土结构外表面密贴面的隔离膜应在浇筑混凝土前撕掉。

②、防水层采用机械固定法固定于桩或垫层上,固定点距卷材边缘2cm处,钉距不大于50cm。

钉长不得小于27mm,且配合垫片将防水层牢固地固定在基层表面,垫片直径不小于2cm。

避免浇筑混凝土时脱落。

③、相邻两幅卷材的有效搭接宽度为10cm(不包括钉孔)。

要求上幅压下幅进行搭接。

搭接时,搭接缝范围内的隔离膜必须撕掉(双面粘卷材的两侧隔离膜均要求撕掉)。

短边搭接缝应错开1m以上。

④、防水层铺设完毕后,在所有施工缝、变形缝部位骑缝铺设加强层,施工缝加强层宽度50cm,变形缝加强层宽度1m。

其中施工缝加强层与防水层自粘满粘,变形缝两侧各10cm范围内防水层表面的隔离膜不应撕掉(即此范围防水层与加强层不粘贴),其它部位满粘粘结。

侧墙立面防水层铺设高出钢筋端部50cm。

预留搭接做法见图2、图3。

⑤、底板防水层铺设完毕,除掉卷材的隔离膜,并立即浇筑50mm厚C20细石混凝土保护层,侧墙防水层应采取临时保护措施避免防水层受到破坏。

⑥、防水层破损部位应采用同材质材料进行修补,补丁满粘在破损部位,补丁四周距破损边缘的最小距离不小于10cm。

补丁胶粘层应面向现浇混凝土。

⑦、相邻两幅卷材通过相互自粘连接成一体,搭接宽度为10cm。

要求上幅压下幅进行搭接,避免T形和十字搭接,将钉孔部位覆盖住。

侧墙防水层预留搭接施工⑷、固定、压边侧墙防水卷材防水层铺设完毕后,为防止防水层下滑脱落,在防水层端部采用机械固定,进行临时压边处理。

⑸、验收在一个防水卷材施工段施工完毕后,及时报请监理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进行下道工序施工;验收不合格,立即对不合格部位进行修补,达到要求且验收合格后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6.2顶板防水施工方法明挖结构顶板采用2.0mm厚单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由于本段明挖结构顶板有种植要求,需在防水涂料层上加抗根系刺穿层,抗根系刺穿层以选用 1.5mm 厚塑料防水板。

单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采用涂刷法施工,与聚氨酯防水涂料配套使用的产品包括聚氨酯密封胶和增强层材料,增强层采用30~40g/m2的聚酯无纺布或玻纤网布(16~20目)。

(1)基面处理顶板结构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反复收水压实。

混凝土基层表面应基本平整(其平整度用2m靠尺进行检查,直尺与基层的间隙不超过5mm,且只允许平缓变化)、坚实,无明水、起皮、掉砂、油污等部位存在。

基层表面的突出物从根部凿除,并在凿除部位用聚氨酯密封胶刮平压实;当基层表面出现凹坑时,先将凹坑内酥松表面凿除后用高压水冲洗,待槽内干燥后,用聚氨酯密封胶填充压实;当基层上出现大于0.3mm的裂缝时,应骑缝各10cm 先涂刷1mm厚的聚氨酯涂膜防水加强层,然后立即粘贴增强层,最后涂刷防水层。

所有阴角部位均应采用1:2.5的水泥砂浆做成5×5cm的钝角,所有阳角均应做成1×1cm的钝角,转角范围基层应光滑、平整。

(2)防水层施工顺序及方法基层处理完毕并经过验收合格后,先涂聚氨酯专用底涂层(可采用专用稀料将聚氨酯防水涂料稀释后涂刷,用量约为0.15~0.2kg/m2)。

底涂层实干后,在阴阳角和施工缝等特殊部位涂刷防水涂膜加强层,加强层厚1mm,宽500mm。

涂刷完防水涂膜加强层后,立即在加强层涂膜表面粘贴增强层,最后涂刷大面防层。

严禁涂膜防水加强层表面干燥后再粘贴增强层。

变形缝部位先施作1米宽丁基橡胶卷材加强层,然后按照施工缝做法涂刷涂料防水加强层。

涂刷大面的防水层,防水层采用多道(一般3~5道)涂刷,上下两道涂层涂刷方向应互相垂直。

每道涂层实干后,才可进行下道涂膜施工。

聚氨酯涂膜防水层施工完毕并经过验收合格后,应及时施做防水层的保护层,平面保护层采用7cm厚的细石混凝土,在浇筑细石混凝土前,需在防水层上覆盖一层厚度为4mm的PE泡沫塑料片材隔离层。

特殊节点做法见下图:顶板变形缝防水构造图(3)注意事项雨雪天气以及五级风以上的天气不得施工。

涂膜防水层不得有露底、开裂、孔洞等缺陷以及脱皮、鼓泡、露胎体和皱皮现象。

涂膜防水层与基层之间应粘结牢固,不得有空鼓、砂眼、脱层等现象。

成膜厚度不得小于设计要求。

涂膜收口部位应与基层粘结牢固,不得出现翘边、空鼓部位,必要时应在收口部位采用防水砂浆覆盖。

刚性保护层完工前任何人员不得进入施工现场,以免破坏防水层;涂层的预留搭接部位应由专人看护。

应根据施工环境温度的变化(夏季高温环境或冬期低温环境)对防水涂料的配方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温度下的成膜速度和质量。

顶板宜采用灰土、粘土或亚粘土回填,厚度不小于60cm,回填土中不得含石块、碎石、灰渣及有机物。

人工夯实每层不大于25cm,机械夯实每层不大于30cm。

夯实时应防止损伤防水层。

只有在回填厚度超过50cm时,才允许采用机械回填碾压。

(4)明挖结构种植顶板防水施工要求当明挖区间顶板覆土层表面有绿化要求时,应在涂料防水层上表面设置耐根系穿刺层。

耐根系穿刺层采用1.5mm厚的塑料防水板(PVC或EVA,可按照“地下结构主要施工方法与防水材料选择表”选用),采用空铺法施工。

塑料防水板材耐根系穿刺层的设置范围应超出种植顶板边缘以外的5m,设置塑料防水板耐根系穿刺层的范围内不再另外设置隔离层。

6.3施工缝防水处理1).施工缝防水方案的选定应根据结构防水设防等级和不同部位确定,采用下表的防水方案。

全包防水段施工缝防水方案2)一般技术要求①、环向施工缝的留设以结构施工步序为准,区间结构环向施工缝设置间距宜不大于10米。

墙体纵向施工缝不应留在剪力最大处或底板与侧墙的交接处,应留在高出底板表面不小于300mm的墙体上。

墙体有预留孔洞时,施工缝距孔洞边缘不应小于300mm。

②、施工缝表面应坚实、平整,不得有浮浆、油污、疏松、空洞、碎石团等,否则应予以清除。

.③、环向施工缝应避开地下水和裂隙水较多的地段,并宜与变形缝相结合。

④、纵向施工缝浇灌混凝土前,应将其表面浮浆和杂物清除,然后涂水泥浆或界面剂,再铺30~50mm厚的1:1水泥砂浆,并及时浇灌混凝土。

⑤环向施工缝浇灌混凝土前,应将其表面凿毛并清理干净,涂刷界面剂,并及时浇灌混凝土。

施工缝做法见下图:6.4变形缝防水处理变形缝防水方案的选定应根据结构防水设防等级和不同部位确定,宜采用下表的防水方案。

结构施工时,在顶板、侧墙变形缝两侧的混凝土表面预留凹槽,凹槽内设置不锈钢板接水盒,便于对渗漏水及时引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