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社区康复护理

第六章社区康复护理

缓慢进程和反复发作,不断加重脏器功能的障
碍,功能障碍又可能加重病情,形成恶性循环。
社区康复护理的工作内容
1、预防:
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 三级预防
二级预防
消除和控制病 伤残的危害 因素
早发现、早诊断 早治疗。损而不残
后遗症的康复 残而不障 残而不废
2.进行普查:
分类、原因等的统计分析,为制定预防和康复计划 提供资料。Biblioteka rehabilition )
职业教育和职业能力的培训,发挥残疾者的潜能,
6.社会康复(social
rehabilition )
从社会的角度来保证医学康复、教育康复和 职业康复的实施,为重返社会创造条件。
7.独立生活指导:
为社区残疾者提供有关残疾人独立生活的咨询、 服务和指导等。
社区康复护理常用方法
图3 健侧卧位
(4)被动体位变换
——外力协助或直接由外力搬动并利用支撑物 保持身体的姿势或位置。
体位变换的康复意义:


利于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和增进感觉输入; 预防压疮和肺炎、尿路感染,关节变形、肢体挛 缩,肌肉萎缩等并发症。 不断变化体位可使肢体的屈伸肌张力达到平衡, 预防痉挛模式出现。

向健侧翻身:
4、康复

康复(rehabilitation
)的本意是“复原”、
“重新获得能力”、“恢复原来的权利、 资格、地位、尊严”等。
美国纽约会议上对康复下的定义(1942) “康复就是使残疾者最大限度地复 原其肉体、精神、社会、职业和经济 能力。”
WHO医学康复专家委员会对康复的阐释
综合、协调地应用医学的、社会的、 教育的和职业的措施对残疾者进行训练和 再训练,使其功能恢复至尽可能高的水平。
社区康复护理
——在康复实施过程中,为达到躯体、精神、 社会和职业的全面康复目标,紧密配合其他康复人 员的工作,对康复对象进行基础护理和各种专门的 功能训练,帮助病、伤、残者等康复对象恢复生理
功能,恢复生活能力,预防继发性残疾,减轻残疾
的影响,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康复和重返社会。
康复对象(人群)
1.残疾者:
并行;下楼时健侧扶栏,患足先下一级,然后健
足后下与患足并行。
② 拐杖上下楼梯:上楼时手杖立于一级台阶, 健肢踏上,患肢跟上与健肢并行。下楼梯时先将 手杖立在下一级台阶,健侧先下,患肢后下与健 足并行。
上下楼梯训练
6、椅训练:
残疾人最广泛使用的支具。按处方 配置和使 用轮椅。轮椅要求有坚固、易收藏、易搬动, 便于操纵和控制的特点。
活自理,属于残损
2)残疾:身体组织结构或功能缺损严重,身体、精 神或智力严重障碍,生活活动能力受限。是个体 水平上的残疾。个体能力障碍 例:脑卒中后遗症出现偏瘫,行走、ADL等有困
难者,属残疾;
3)残障:因残损或残疾导致完全不能参加社会工作, 生活不能自理, 是社会水平的残疾。 例:脑卒中后遗症出现全瘫,属残障。
5、康复医学 WHO对康复医学的界定:恢复人权、
恢复功能锻炼、重返社会、复原等。
康复医学 ——利用医学措施,治疗因外伤
或疾病等而遗留的功能障碍,使功能复原可能达 到的最大限度,为重返社会创造条件。
康复医学的基本原则 :
1.功能康复:包括躯体活动、言语 交流, 日常生活等各方面的能力。 2.全面康复:不仅是针对功能障碍,更 重要的是面向整个人。 3.重返社会

措施:依靠伤残者自己、家属和所在社区及相应 卫生、教育、劳动就业、社会服务部门等的共同 努力。
达到社会康复的基本条件:



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
自理与自我照顾
较好的躯体健康水平


交流与沟通
职业技能与经济的稳定
二、社区康复护理

社区康复护理是指社区康复中,运用现代整体 护理理念方法,根据康复计划,围绕全面的康 复目标,依靠社区护士及病、伤、残者家属, 对病、伤、残者进行康复护理指导。
第六章
社区康复护理
本讲内容提示
一、 概 述
二、社区常见病伤残病人的康复护理
第一节


一、基本概念

残损


残疾
残障 康复 康复医学 社区康复

社区康复护理
1)残损:身体组织结构或功能有一定程度缺损, 对独立生活、学习、工作有一定影响,但个人生 活能自理。 是生物器官系统水平上的残疾。 例: 脑卒中出现一侧肢体肌力弱,但能行走,生
(2)训练方法
从床移到轮椅 从轮椅移到床上
轮椅与厕所便器间的转移
注意事项:
使用方法由病人自己选择,尽量发挥病人
的功能;
反复练习,循序渐进,多练习肢体的柔韧
性和力量;
注意保护,防止以外。
第三节: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社区 康复护理
江泽民总书记在给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布伦特兰 博士的信中提出:“要动员全社会,努力为精神 障碍者重返社会创造适宜的环境。” 同年4月,李岚清副总理指出:“精神健康是与 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做好精 神卫生工作,不仅关系到千百万人的身心健康, 而且关系到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对社会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康复护理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
利用社区资源,满 足心里精神卫生服 务需求,提高社区 人群的生活质量.
腕关节及手的功能位置。
(2)患侧卧位:

患侧在下,健侧在上,后背用枕头支撑; 患臂前伸,前臂外旋,指关节伸展; 患侧髋关节略后伸展,膝关节微屈; 健腿屈曲向前置于体前支撑枕上。健侧上肢放 在身体上后身后枕头上,避免放在身前。有助 防治痉挛。
患侧卧位
(3)健侧卧位:

健侧在下,患侧在上; 头部垫一枕头,胸前放一枕头; 患肩前伸,肘、腕、指各关节伸展而放在胸前 的枕上。患腿髋关节自然屈曲向前,放在身体 前面的另一支撑枕上。
﹙1969年﹚:
WHO康复定义 :
——是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措施, 以 减少病、伤、残者身心社会功能障碍,并 使他们重返社会 。
??
??
康复主要可以分为:
1.医学康复 2.教育康复 3.职业康复 4.社会康复
1.医学康复:是指利用包括医学领域内使用的一切 技术和方法来促进功能康复。 2.教育康复:是指通过教育和培训促进康复。 3.职业康复:指残疾后需要重新就业时,对残疾者 进行就业前评定及就业前训练,再根据训练结果 安排残疾者就业的工作。 4.社会康复:制定各种政策来保护残疾者的合法权 益和生存权利。
(1)立位移动训练:
能平稳站立时可进行行走训练。起立动作
与行走动作几乎同时开始。
(2)扶持行走训练:
在患侧扶持,也可在病人腰间系带子便于
扶持,不限制病人双腿的活动。
扶持行走训练
(3)独立行走训练:
先将双膝保持平衡状态,行走时,一脚迈出,
身体倾斜,重心转移到对侧下肢,两脚交替迈出,
整个身体前进。可利用平衡杠练习站立和行走。
1、观察:使康复对象了解康复训练信息,以便使
整个康复过程能有序进行。
2、预防继发性残疾和并发症的发生
训练时社区护士要密切注意病人的姿势。
3、学习和掌握有关功能训练技术: 配合其他康复
人员对患者进行功能评价和功能训练。根据不同
病情和性质,护士需不断学习和实践。
4、训练病人“自我康复护理”,发挥病人主动性、
及立位的训练。

瘫痪病人训练站立,应先将重心放在健肢,
两脚分开30cm,站稳后再试将重心移向患肢,作 轮流负重训练。 转换方向时要注意安全,防止摔倒等。可给以单 拐或双拐。

立位训练
5、移动训练
——帮助病人学会移动时所做的各种动作。 可借助拐杖、轮椅等完成。

立位移动训练 扶持行走训练 独立行走训练 拐杖行走训练 上下楼梯训练
1、向患者或家属说明体位摆放训练的目的和 治疗作用,取得配合。 2、操作中应注意患者体位摆放操作的正确性, 以达到训练效果。
(5) 坐位训练:
长期卧床的病人坐起时有倾倒的现象。 为保持身体的平衡,应先用靠背架支撑或端坐
在靠背椅上,坐稳后可左右、前后轻推,训练平衡
力。
(6)立位训练

能自行坐稳,下肢肌力允许时,可进行起立动作

患者仰卧位; 双手交叉患侧拇指至于健侧拇指之上、屈膝; 健腿插入患腿下方; 交叉双手伸直举向上方,帮助转动肩胛、骨盆。
图4 向健侧翻身
向患侧翻身:

患者仰卧位,双手呈Bobath式握手,向上伸
展上肢;

健侧下肢屈曲;双上肢左右侧方向摆动,当摆
向患侧时,帮助顺势将身体翻向患侧。
注意事项
目的:
防止压疮,保持关节的功能位置。
常用的基本体位有
仰卧位 患侧卧位 健侧卧位 被动体位变换
坐位和立位
(1)仰卧位:
双足紧蹬足底板防止足下垂。 臀部外侧垫小枕防髋关节外旋畸形。 两膝部及髋关节置伸位,防止关节屈曲性挛缩。
肩部外展90º ,肘伸直或弯曲,腕伸直,手指与
指间关节部分屈曲,拇指外展,如握小布卷,保持
6、社区康复
社区康复是以社区为基地开展的康复工作。 WHO专家委员会定义(1981年) 社区康复对象占康复人群的70%。
包括残者本 人及他们的家 庭和社会。
社区康复——指依靠社区人力资源采取的康复措施。
国际多部门(1994年)对社区康复的解释:


是属于社区发展范畴内的一项战略性计划; 目的是:促进伤残者得到康复,享受均等机会, 成为社会平等的一员。
更衣训练:
原则:先穿患侧,后穿健侧。
穿裤子取坐位,下肢穿好后再取卧位,抬高臀部将裤子穿上; 穿衣服时先穿患肢,脱衣服时先脱健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