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熊猫的生存和保护现状

大熊猫的生存和保护现状

大熊猫的生存和保护现状
如今,据调查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着。

在全球的各个角落,许多的生物群落都遭到了严重的人为破坏。

在这里,我对大熊猫的生存和保护现状进行了一些调查。

因为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物种,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数量十分稀少,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所以大熊猫被誉为中国的国宝。

自然,大熊猫的保护是受到很大的重视的。

中外的保护学家们都投身于大熊猫的保护研究中。

现存的大熊猫主要栖息地在中国四川、陕西等周边山区。

2004年全世界野生大熊猫数量约为1590只。

成年熊猫长约120~190厘米,体重85到125公斤,适应以竹子为食的生活。

那么,现存的野生大熊猫的生存现状是怎么样的呢?现今,四川省第四次大熊猫野外调查近日完成今年的调查,进入冬季调休期,预计明年3月开始新一轮调查。

和前三次不同,此次调查首次采用DNA识别技术,要求大量收集15天以内的新鲜粪便。

待2013年调查完毕后,将公布我国现存野生大熊猫的数量。

据专家估计,国内野生大熊猫的数量接近3000只,远远超过了第三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统计的1500多只。

目前野生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将远远超过人们先前的估计。

野生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在濒危食肉动物中居于中上等水平,具有复壮乃至长期续存的进化潜力,“如果给大熊猫更多的栖息地,大熊猫将有摆脱‘濒危’的可能。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西南部,邛崃山脉东南坡,距四川省会成都130公里,交通便利。

保护区始建于1963年,面积20万公顷,是中国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国家级保护区之一,1980年与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合作在卧龙建立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

保护区主要以保护和研究大熊猫为主,是大熊猫的人工繁育中心。

1978年,保护区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大熊猫野外生态观察站,中外科学家采用无线电跟踪等手段,对大熊猫个体生态、种群以及大熊猫主食竹类进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而另一个和大熊猫有关的地方则是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位于成都市北郊斧头山侧的浅丘上,距市中心区15公里,占地面积1000亩,是中国大熊猫迁地保护的重要场所。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是为拯救濒危野生动物大熊猫而兴建的具有世界水平的非盈利性大熊猫繁育科研机构。

自1980年成都动物园在世界上首次采用冷冻精液繁殖成活大熊猫以来,在仅有的原6只大熊猫基础上,在24年没有新增一只野外大熊猫种源的情况下,共繁育大熊猫109胎161仔,建立了现存108只的全球最大圈养大熊猫人工繁殖种群。

特别是从2006年至2011年度,基地创下了自建立以来历史最好繁殖成绩。

其中,上世纪80年代的“美美”以繁殖7胎11仔成活8只成为超级“英雄母亲”; 90年代后的大熊猫“庆庆”和现在的“娅娅”均以繁殖9胎13仔全部成活的佳绩再创新的繁育记录。

更可喜的是,人工饲养条件下的第三代大熊猫目前也已在基地繁育成活。

据报道,今年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成功抢救一只野生大熊猫,5月7日,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4月17日被救回的野生大熊猫“龙龙”经过多日治疗,生命体征渐趋稳定,已解除了对人的戒备,津津有味地吃着饲养员拿来的
新鲜竹笋。

在救护站,经初步检查,这只雄性大熊猫年龄在20岁左右,极度营养不良,严重脱水,呼吸很弱,时有时无。

救护专家立即对其进行强心补液,其间一度出现呼吸停止的状况。

考虑到当地条件有限,救护小组决定将其运回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做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在随后的六天六夜里,龙龙未进食过水和任何食物。

目前,经过治疗和调养,龙龙生命体征已趋稳定,身体仍在恢复中,还在基地接受24小时监护。

人们考虑到不能一直将人工饲养的大熊猫圈养起来,这样大熊猫会逐渐失去野性。

应当将繁育的大熊猫放归到野外,但是大熊猫的放归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如今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人工饲养的大熊猫在野外能否独自生存下来。

所以,卧龙自然保护区现在正在对人工饲养的大熊猫进行野化训练。

当野化训练进行到一定程度,大熊猫已经能适应野外环境时,就将人工饲养的大熊猫放归到大自然。

2006年,首只圈养的大熊猫“祥祥”被放归,不到一年,工作人员发现“祥祥”从高处坠落摔死。

之后该项目一度搁浅,2010年7月,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正式启动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项目,为大熊猫放归探索新的出路。

而四川大熊猫放归野外计划将于2012年10月11日启动。

穿着“熊猫服”的工作人员抱着大熊猫的幼仔送到24万平方米的野化培训场。

大熊猫“淘淘”在卧龙核桃坪野化培训基地出生两年多后,将被正式放归大自然。

继“淘淘”之后,目前还有6只大熊猫正在进行野化培训,合格后也将沿着“淘淘”的足迹回归自然家园。

“不论结局如何,圈养大熊猫的最高目标就是放归自然,扩大野外种群,只有野外的大熊猫种群数量稳定增长,大熊猫才能真正摆脱濒危境地。

”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主任张和民表示,这次的放归,也是全球首只野化训练大熊猫的第一次放归。

最后是否成功,还有5年才能知道。

“淘淘”能否在食物不能确保、恶劣气候、天敌情况下生存并成功找到另一半生仔,还是未知数。

动物园,相关的政府野生动物保护部门和基地等等也是一种迁地保护的措施,是珍稀物种保护和公众教育的重要策略。

相信不久后,这些迁地保护措施一定会更加的完善、成功。

但是,最重要的是要从根本问题下手,减少人为对环境破坏,避免更多的物种包括珍贵的野生大熊猫在人为破坏下消失灭绝。

如果我们不马上行动起来,挽救这一人为造成物种灭绝的趋势,那么世界上大量的物种将会永远从地球上消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