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中国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的分析

关于中国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的分析

关于中国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的分析姓名:***学院:**学院年级专业:10级行政管理2班摘要:当代中国大学生长期以来在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参与行为方面表现出一种消极的状态,远离和逃避政治生活。

究其原因,是我国长期的社会现实制度广大青年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中始终处于一种无条件的服从状态,并最终导致了大学生的政治冷漠。

而大学生本身经济及政治地位等特殊原因也是导致其产生政治冷漠现象的重要因素。

在政治发育还没完全的中国,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政治冷漠必须引起我们的警惕。

因为它不仅不利于中国社会的政治稳定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而且对大学生自身也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因此,必须努力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积极性,注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导向;强化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健全大学生政治参与机制。

为提升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实现进一步的推进。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冷漠;民主政治;政治参与;政治制度;理论教学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深入,公民对国家和社会政治生活的参与意识也在逐步增强,如何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己成为密切政府与群众联系,增进相互理解与沟通,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渠道。

政治参与是公民通过合法的方式和渠道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试图影响政治过程的行为。

它是政治关系中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着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选择范围,体现着政治关系的本质。

另外,它也是现代民主政治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

大学生政治参与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政治上的成熟是大学生社会化成功的标志之一。

大学生是我国政治参与的重要力量。

自“五四”运动以来的各个重要历史时期,大学生都站在政治参与的前列,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大学生的参与和奋斗。

当前,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政治体制的改革,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出现在当今社会中。

可以说,大学生的政治参与问题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值得深入研究。

一、什么是大学生政治冷漠及其表现?大学生政治冷漠,是指长期以来部分大学生在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参与行为方面表现出来的一种消极状态,在这种消极状态下,大学生要么选择远离和逃避政治生活,要么是消极的参与政治生活。

这种政治冷漠在当代中国大学生身上的表现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部分大学生政治兴趣缺乏,政治情感冷漠部分大学生表现出对政治冷漠的倾向,政治兴趣缺乏,政治情感冷漠。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承担着建设、变革和创新的重任,也是中国政治改革的实践者和源动力,其思想观念特别是参与政治的意识尤其重要。

如果长期一味任其政治冷漠或只对密切关系自身利益的政治现实感兴趣的状况持续下去,势必导致其社会责任感、政治责任感愈加缺失,难以唤醒其对政治乃至对社会的必要热情,形成政治人才的匾乏。

(二)政治参与意识与行为存在偏差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较强,但实际参与行为的投入较少。

他们既对社会丑恶现象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又缩手缩脚,摆出旁观者的立场,消极的参与或者随众做出违规的行为;他们渴望民族振兴,期待中国富强,但对改革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行为表现上往往急于求成;他们渴望早日成才,乐于学习各种知识,但读书成才的动力往往来自于对个人前途和自我价值的关注,行为表现上具有极大的功利和实用的色彩。

这种价值取向的两重性和价值判断的矛盾性,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群体政治参与的实际水平和成效。

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价值两重性只能表明某些主导政治价值观念还未在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真正内化,这也正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时有发生非制度化参与,主要是指不符合制度和程序的政治参与,包括违反法律的非法参与行为。

大学生历来是对国家前途命运最积极、最热情关注的社会群体之一。

我国的基本社会制度和现有的民主政治条件为大学生提供了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渠道,如:政治选举、政治集会、政治表达等。

从总体上看,制度化、程序性的参与是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中经常的普遍的状态,但由于大学生政治经验不足,思想行为非理性成份较高,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也比较易于寻找制度外的政治参与方式,如非程序化的结社、集会、游行等参与形式。

虽然这种发泄性、非制度化、非程序化的参与比例不高,但是其产生的模仿效应和负面影响却是不可低估的,不仅影响现实的政治稳定,对未来的政治发展也将是一个障碍。

因此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防患于未然。

二、对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冷漠的原因分析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封建历史很长的国家。

由于长期受封建家长制的影响,广大青年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中始终处于一种无条件的服从状态,并最终导致了大学生的政治冷漠。

(一)、从社会原因来说,在当代中国,政治冷漠不仅仅是大学生特有的现象,而是整个中国都存在的一种现象,造成当代中国社会普遍性政治冷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政治体制不完善是产生政治冷漠现象的制度根源。

建国以来,我国政治体制虽然处在不断发展中,目前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公民参与政治的制度。

但是,由于受经济发展程度不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目前所实行的供公民参与政治的渠道还存在一些缺陷,相关制度还不健全,尤其是在政治参与过程中,政府政治的透明度和公民的参与权利无法得到切实保障,这些因素都打击了公民对政治参与的热情。

另外,我国政治参与体制制度化程度低、配套性不够好。

我国目前存在的各种政治参与体制,除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达到较高制度化外,还很少有其他的能够方便广大人民参与的渠道,而且这两种体制由于在运行过程中存在透明度等问题也减少了其对公民的吸引力。

再者,有些制度的设计,并不是为了方便公民参与政治,而是有其设定的特殊政治目的,这就进一步降低了公民参与政治的意愿。

这一点正是造成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动员性强、主观性弱,从而诱发政治冷漠的一个重要原因。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状是产生政治冷漠现象的经济根源。

当前我国的国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有待完善,社会生产力不够发达,物质财富不够丰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当前我国的国策仍然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下降到一个相对较低的高度。

就连各级政府机关,在很长的时间里,有些甚至直到今天仍然把GDP的增长作为自己的核心工作,社会其他各方面,要么为经济发展服务,要么为经济发展让路。

一方面,我国社会物质基础不发达,还不足以为公民参与政治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也为公民实现个人价值提供了除政治以外的别的途径,即出现了新的替代物,公民可选择范围变宽,参与政治的热情也就相对降低。

俗话说,“温饱思淫欲”,很多人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何来心思去参加政治。

此外,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大量腐败现象也加重了大学生对政治的反感和厌倦情绪。

3.我们可以从中国历史和现实中寻找原因。

在历史上,中国是一个有着浓厚精英政治传统的国家,精英主政,民众参与的臣属型政治文化在中国根深蒂固。

在现实中,由于我国进入现代政治文明的时间比较晚,无论是政治体制还是政治参与渠道都不完善、不健全。

中国长期以来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集中的体制必定会排斥普通民众的参与,因为普通民众的参与必然导致权力适度分散。

在参与渠道上,中国除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达到相对较高的制度化外,许多基层参与渠道和方式制度化很低,甚至没有参与渠道。

(二)从大学生个体本身来说,产生这种政治冷漠的现象有其自身的特殊原因。

1.大学生经济上的弱势地位导致了政治参与不足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指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政治参与只是实现其他目的的手段,如果个人能够通过移居城市、获得地位较高的职业或者改善他们的经济福利等方式实现这些目标,那么这些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他们参与政治的替代物。

从法理上讲,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群体,无论是在入学前还是在其入学后所在学校,都享有广泛的政治参与权,没有人能够被排除在政治参与所带来的政治期望满足之外,但是许多大学生却很少投入到学校的活动中去。

其原因之一,在于大学生经济上的弱势地位。

普通大学生所拥有的经济资源严重不足,许多大学生要忙于生计,家教、兼职已使得他们主动放弃了本属于他们对政治关心的机会,偶尔碰到一次学校统一组织的选票活动,他们又往往投给了不认识的人,这种被动的参与使他们更加淡漠政治活动。

2.大学生政治参与能力不足罗伯特·达尔认为:政治资源是一个人可用于他人行为的手段,因而政治资源包括金钱、信息、食物、武力威胁、职业、友谊、社会地位、投票以及形形色色的其他东西。

对于普通大学生来说,唯一使得自己能够投入到学生权利角逐中去的只有班级干部这一身份,然而在名额有限的班级干部中,办事能力强或有特长的同学自然被优先考虑,普通大学生能够当上班干部的机会是很少的。

许多大学生只有事实上的选举权而无事实上的被选举权,加之青年大学生特有的心里不平衡,使得他们对选举自然产生了一种心理上的抵触,不愿或不屑去参加选举等政治活动,对班级事务越来越不关心,随之降低政治参与积极性。

3.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我们不能忽略近年来强大的就业压力对大学生们产生的巨大影响,近年来大学大量扩招,教育质量和社会需求却没有相应跟上,导致大学生感到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这些是他们的前辈所没有遇到过的,以2008年开始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为例,残酷的现实让许多大学生连生存都成了问题,当然也就无暇顾及政治参与了。

4.有一个不能忽略的重要原因是,近年来迅猛发展的互联网给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体公民参与政治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渠道。

在互联网上,大学生可以通过BBS等平台较为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政治观点,这种匿名参与的方式为其发表自己的观点、发泄自己的情绪提供了一种既便捷又安全的参与方法,因而颇受大学生欢迎;加上大学生本身没有太强的政治效能感,因而对现实政治的参与就表现出来一定的冷漠。

三、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的影响在政治发育还没完全的中国,大学生作为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出现政治冷漠这种现象绝对不能值得庆祝,相反我们应该警惕,对其负面影响绝对不能视而不见,对此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一)大学生政治冷漠对社会的影响1.大学生政治冷漠不利于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建设,从而不利于政治稳定。

所谓政治参与制度化,是指“人们参与政治的组织和程序等,通过政治主体行为的反复重现或‘模拟’而不断获得价值和能量的一种过程”。

可见,政治参与制度化需要以大量的政治参与行为作基础的,只有有序的、理性的政治参与,才能促进政治参与制度化建设,两者的良性互动,才能保持动态的政治稳定。

政治冷漠不利于实现对权利的监督,如果大家都不参与政治,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谁来监督权力的运用?谁来监督政府过程?2.大学生政治冷漠不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