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教桉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教桉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教案主讲人:谢明仁教授(文学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材:《中国文学史》第一卷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教学总时数:70—75节注:打有“*”号的是每节教学重点中的重点及难点。

下同总绪论一、教学要求:从方法论上了解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方法,了解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目的和要求,了解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现代意义和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2、中国古代文学的演进过程;3、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三、参考书目和资料:1.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2.余冠英等主编:《中国文学史》3.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4.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5.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发展简史》6.六省市十一院校:《中国文学简史》7.林传甲:《中国文学史》8.章培恒:《中国文学史》9.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10.胡适:《白话文学史》1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1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13.胡国瑞:《魏晋南北朝文史》14.郭预衡:《中国文学史长编》15.范文澜:《中国通史》四、教学总时数:3 学时第一节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一、教学要求:了解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内容和方法。

二、教学重点:1、什么是“文学史”这概念。

我们认为:文学史是人类文化成果之一的文学的历史。

*2、“文学史”和“文学史学”这两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3.粗略了解代表中国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年代文学史著作的代表作。

1、林传甲《中国文学史》清光绪三十年(1904)滥觞之作2、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上海中华书局1918年初版3、胡适《白话文学史》上卷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初版4、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北平朴社出版部1932年初版5、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出版6、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以上教材分别代表了20、30、40、50、60年代文学史著作所能达到的水平。

7、章培恒、袁行霈等主编的新文学史著作。

*4、了解什么是“文学的本位”这概念的“三个层面”及“两翼”。

文学史研究的三个层面:1、社会政治、经济背景。

2、文学创作的主体3、作品文学创作是文学史的主体,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是文学史的一翼,文学传媒是文学史的另一翼。

所谓文学本位就是强调文学创作这个主体及其两翼。

*5、注重“史学思维”和“文化学视角”的两个方面的切入。

描述和评价不仅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习惯,而且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补充介绍:(二)、历史的二重性理论简介1、历史存在于过去的时空之中,这是历史的第一重存在。

2、历史存在于人们的理解之中,这是历史的第二重存在。

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绛洞花主〉小引》人们在声称以“实在的”历史为依据时,实际上是在运用某种“解释”。

【法】马克·加博里约《结构人类学和历史》6、初步了解文学史著作的当代性和文学史“史料学”这一学科分支。

三、教学时数:1学时第二节中国文学的演进一、教学要求: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和变化过程的各种因素及具体内容。

二、教学重点:1.文学演进的外部因素;*2.文学演进的内部因素:①具体表现的三个方向。

文体发展的不平衡。

朝代的不平衡。

地域的不平衡。

②俗与雅的问题。

③各种文体的渗透和交融。

④复古和革新的渗透和交融。

⑤文与道的离合。

三、教学时点:1学时第三节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一、教学要求: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分期及其概况。

二、教学重点:1、本教材有关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三古七段”。

(一)、三古、七段之分:1、上古期:先秦两汉文学(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文学第二段:秦汉文学2、中古期:魏晋—明中叶文学(公元3世纪—16世纪)第三段;魏晋—唐中叶文学(天宝末年)第四段:唐中叶—南宋末文学第五段:元初—明中叶文学(正徳末年)3、近古期:明中叶—五四运动文学(公元16世纪—20世纪初)第六段:明嘉靖初—鸦片战争文学(1840年)第七段:鸦片战争—五四运动文学(1919年)2、中国古代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可以分解为九个方面。

3、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文学概况。

先秦文学:1、要注意四个问题。

2、特点:巫史不分。

文史哲不分。

秦汉文学:1、创作主体的变化。

2、作品的变化。

3、统治思想的变化。

三、教学时数:1学时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一、教学要求:了解先秦文学发展变化的社会背景和文学的基本面貌。

一、教学重点:1、中国文学的源头。

2、先秦文学的形态。

3、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4、先秦文学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三、教学总时数:4学时四、参考书目和资料:1.郭沫若:《青铜时代》,《奴隶制时代》,《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2.司马迁:《史记》3.班固:《汉书》4.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5.徐北文:《先秦文学史》第一节中国文学的源头一、教学要求:了解中国文学的源头和产生的简况及其“三位一体”的特点。

四、教学重点:1、传说时期的文学。

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补充材料:一、上古歌谣的产生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淮南子·道应训》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

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待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

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

《吕氏春秋·音初》《葛天氏之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

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吕氏春秋·古乐篇》伊耆(qi 其)氏的《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礼记·郊特性》《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肉字,指禽兽)。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二、上古歌谣的特点《南风歌》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孔子家语·辩乐解》《涂山歌》禹三十未娶,行涂山,恐时暮失嗣,辞曰:“吾之娶必有应也”。

乃有白狐九尾而造于禹,禹曰:“白者,吾服也,九尾者,其证也”。

于是涂山人歌曰:“绥绥(sui 随)白狐,九尾庞庞,成于家室,我都攸昌”。

于是娶涂山女。

《吕氏春秋》2、早期文字与书面文学的产生。

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周易》卦辞、爻辞,《尚书》,《春秋》。

3、“三位一体”的特点:诗乐舞紧密结合。

《葛天氏之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

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吕氏春秋·古乐篇》第二节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教学要求:了解先秦文学的形态及其性质。

二、教学重点:*1、对先秦文学形态“文史哲不分”的理解及确定其性质。

巫史不分。

文史哲不分。

2、成熟的文学作品的出现。

祷祝诗——政治叙事诗——言志抒情诗。

3、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的历史局限。

三、教学时数:1学时第三节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一、教学要求:了解先秦文学作者的变化简况。

二、教学重点:1、先秦文学作者的开初状态:由“巫”到“史”的变化。

2、贵族文学的兴起。

3、士阶层的出现及其文学活动简况。

三、教学时数:1学时第四节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一、教学要求:了解先秦文化与文学发展的简况及特点。

二、教学重点:1、夏商时期:原始文化和夏商文学。

2、西周春秋时期:礼乐文化和西周春秋文学。

*3、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和战国文学。

4、附带简介:楚地文化与楚辞。

三、教学时数:1学时第一章上古神话第一节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一、教学要求:明确什么是神话及神话反映生活的特点;了解古代神话产生的原因及流传和保存。

二、教学重点:*1、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

*2、神话的流传和保存:出土资料和文献资料。

3、《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

*补充介绍:(一)、神话的起源(二)、神话的性质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女娲补天》《后羿射日》《鲧禹治水》《黄帝禽蚩尤》(三)、神话的意义一、我国古代神话的流传和保存《山海经》《庄子》《楚辞》《淮南子》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

《太平御览》引《风俗通》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声。

尧曰:‘夔一足矣,使为乐正。

’故君子曰:‘夔有一,足。

’非一足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宰我问孔子曰:“昔者予闻诸荣伊令:黄帝三百年。

请问:黄帝者,人耶?抑非人耶?以至于三百年乎?”……孔子曰:“……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

”《大戴礼记·五帝德》子贡曰:“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计而耦,不约而成,此之谓四面。

”《太平御览》引《尸子》二、神话与宗教迷信的区别及对后代文学的影响(一)、神话与宗教迷信本质的区别。

(二)、神话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1、浪漫主义2、文学题材和艺术形象3、其它三、思考题:1、我国古代神话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2、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3、什么是神话?古代神话是怎样产生的?4、我国古代神话主要保存在哪些古籍中?为什么残缺不全?三、教学时数:3学时△第二节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一、教学要求:了解中国古代神话的内容及分类;了解中国古代神话中所包含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1、中国古代神话的分类(共五类)。

*2、中国古代神话所体现的民族精神。

三、教学时数:1学时。

△第三节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一、教学要求:了解中国古代神话所体现出来的思维特征。

二、教学重点:*1、以已观物和感物的思维特征。

*2、具体、形象的思维特征。

3、神话思维中的情感体验。

4、隐喻和象征的思维特征。

三、教学时数:2学时。

第四节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进一.教学要求:了解中国古代神话在留存和保存中的情况及其散失的原因:了解中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中国古代神话散失的原因:神话的历史化。

(与上第一节相互参看。

)2、中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题材、精神、表现手法等。

三、教学时数:1学时。

四、参考书目及资料:1、《庄子》(通行本)2、《楚辞》(通行本)3、《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通行本)4、《山海经校注》(通行本)5、高亨、董治安《上古神话》(通行本)6、田兆元《神话与中国社会》7、《理性主义》陈宣良四川人民出版社《走向未来》丛书8、《探索非理性的世界》叶舒宪四川人民出版社《走向未来》丛书9、《空寂的神殿》谢选骏四川人民出版社《走向未来》丛书10、《原始思维》【法】列维·布留尔商务印书馆11、《心理学与文学》【瑞士】荣格三联书店12、《中国古代神话》袁珂中华书局13、《古神话选释》袁珂人民文学出版社14、《神话与诗》闻一多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5、《神话与中国社会》田兆元上海人民出版社16、《高唐神女与维纳斯》叶舒宪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7、《后神话解读》曲金良文化艺术出版社18、《现代西方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夏军辽宁人民出版社《面向世界》丛书第二章《诗经》△第一节《诗经》的编定和体制一、教学要求:了解《诗经》的创作年代、编定、应用和流传等情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