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
• (1)私人讲学兴起
•
春秋战国 “百家争鸣”,私学兴起。文 化作为一种可交换的资源,得到社会承认。
鬼谷子 孔子 老子 韩非子
•
• (2)文化产品生产社会化
• 以造纸术和印刷术为代表的文化生产新 工艺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使文化 产品的生产和规模得到很大发展。 • 木版年画,民间雕塑,民间、宫延歌舞, 体育竞技、艺术创作、民间说唱等。
。
三坊七巷优势
• 1 历史悠久 • 自唐宋以来,历经千年是中国十大历史 文化名街之一,约有40公顷 ; • 2 文物价值高 • 体现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艺和特色,被 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 物馆” 。
• • • • •
文化积淀厚重,名人辈出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 ; 位置优越,地处沿海 开发与保护现状? 目前看。缺乏开发与保护的统一思路。
• (3)文化产品买卖的出现 汉画像石,唐、宋时期一些民间艺术门 类交易兴盛。
《后汉书 王充传》:王充“家贫无书,常游 洛阳市肆,阅所图书,一见辄能诵记忆, 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瓦棺寺摩诘像”: “俄而得百万钱”。 北宋时出现了“构栏瓦肆”、“四大木版年 画”产地、卖画艺人; 宋、元、明、清艺术书画品的交换。
2 晚清、民国时期的文化行 业
• 面对西文文化的冲击,近代仁人志士分 别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 西文化来平衡论”、“中西文化互为体 用论”等。
• 在探索中华文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近 代文化产业也发展起来。
• (1) 中国近代报纸业:
• 鸦片战争后,西方人为了推销自己的货物, 就需要借用媒介宣传。他们吸取了英文报 刊的经验,开始创办中文报纸。 • 中国近代的中文报纸主要包括宗教性报刊, 政论性报刊,商业性报刊,专业性报刊, 娱乐性报刊等。 • 《上海新报》,《申报》,《新闻报》。
(4) 文物古玩业
• 1860年,八国联军火烧园明园,掠 我文物。同时,中华文明造就的奇珍异 宝以此种屈辱的形式大规模走出国门, 在国际上大放光彩。 • 国外的一些商家也看到商机,在北京设 立洋行,进行文物古玩交易。北京琉璃 厂。
(5) 书画业
• 明中期以降,书画交易兴盛。书画业兴 起。 • “元四家”、“吴门四家”、“扬州八 怪”、“清初四僧”、“金陵八家”、 “民初海派”等。
• 3 发展影视旅游业: • 将影视基地和著名电影的场境保存,以此 吸引旅游者。 • 2006年,接待游突破400万人,预计2010 年将突破1000万人。 • 4 拥有自上而下的完整产业链。 • 横店影视城成为第一个国家级影视产业实 验基地,具有电影、电视的制作权。
创意和文化产业
• 创意支撑文化产业的发展
• 三坊七巷定义: • 是老福州文化的浓缩,与锦里不同,需 要消化,理解。 应该作为福州和闽文化的核心部分,众 星捧月,体面结合,统一整个福州旅游 资源,烘托出其历史、文化和文物价值 的独特性。
• 定义为: • 福州文化独一无二的展示窗口
• 饮食文化;民俗文化;茶文化;士绅文 化;工艺审美文化等。
五、战略调整中的中国文 化产业(2001年以后)
• “文化产业”概念在“十五”规划中明确 提出,标志着文化产业被列入国民经济 发展规划。 • 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我国 文化产业全面开始融入世界市场。 • 外国影视、演艺、报刊、卫视等在中国 落地开花。
• 十六大以后中国文化产业进行战略性调整 • 2002年,十六大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社会主 义文化,确立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深化文 化体制改革。 • 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实力增强。 • 2005年博鳌亚洲论坛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谈到,文化产业在我国17个城市已经成为支 柱产业。 • 动漫、游戏、网络等文化产业也随着经济 发展崛起。
曲江模式
• 曲江—— • 皇家林苑成就的文化之城
• 城市建设与城市经营最终找到了一个平 衡点。 • 这个平衡点便是文化• • • 1 “锦里模式”的解读: 集中 350米的街道上,集中川蜀名产; 优点: 让游客体验最大化
• • • • •
2 竞争: 良性竞争——竞争商家服务意识 措施:末位淘汰 优势: 以服务赢取顾客,长远发展
• • • •
• 地处风口,魔鬼城四季狂风不断,最大风力可达 10―12级。强劲的西北风给了魔鬼城“名”,更让它 有了魔鬼的“形”,变得奇形怪状。远眺风城,就像 中世纪欧洲的一座大城堡。大大小小的城堡林立,高 高低低参差错落。千百万年来,由于风雨剥蚀,地面 形成深浅不一的沟壑,裸露的石层被狂风雕琢得奇形 怪状:有的呲牙咧嘴,状如怪兽;有的危台高耸,垛 蝶分明,形似古堡;这里似亭台楼阁,檐顶宛然;那 里象宏伟宫殿,傲然挺立。真是千姿百态,令人浮想 联翩。在起伏的山坡地上,布满着血红、湛蓝、洁白、 橙黄的各色石子,宛如魔女遗珠,更增添了几许神秘 色彩。风城地处风口,每当风起,飞沙走石,天昏地 暗,怪影迷离。如箭的气流在怪石山匠间穿梭回旋, 发出尖厉的声音,如狼嗥虎啸,鬼哭神号,若在月光 惨淡的夜晚,四周肃索,情形更为恐怖
• 美术画册大量刊行。《荣宝斋画册》、 月份牌、画报等。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至改 革开放以前的文化事业 (49-78)
• 文化艺术方面,毛泽东提出“双百方 针”。 • 各级文化部门都为党的政策服务,为全 民事业性质。 • 在新闻方面,成立“新闻出版总署”, “广播事业局”等。 • 政府成为国家办文化的唯一主体,没有 获得市场身份。
• 文化娱乐业被公认为是文化磁业发展的 起点。 • 1979年,广州东方宾馆开设了国内 第一家音乐茶座,成为新中国文化市场 兴起的标志。 • 广告经营恢复后,成不一个独立的文化 服务行业,并且日趋成熟。
新中国文化市场兴起的标志性事 件
• 恢复国外文艺节目(音乐、广播、电视、 电影) • 70年代末,国外盒式录音机涌入中国。 • 80年代初,海外录像机也涌入中国。 我国成立音像出版公司。 • 通俗文艺80年代崛起。 • 电视剧兴起。《西游记》《渴望》《三 国演义》等。
• 2004年,被称为动漫游戏年。国家广电总 局批准设立北京、上海、湖南三个卫星动 画频道。 • 2000年,网络游戏年产值为0.3亿,2004 年,36亿。 • 2004年,国家文化部在上海成立“国家动 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
浙江横店影视城
• 90年代初,横店影视城开始建设。但是由 于地埋位置偏,并没有获得影视界的认 同,这一阶段处于“自娱自乐”发展境 地。 • 96年,为谢晋的《鸦片战争》兴建“广 州”街。也完成了由自娱自乐向承接影 视定单的转变。 • 97年,为陈凯歌 的《荆珂刺秦王》开建 “秦王宫”。
三、中国文化产业的兴起 阶段(1978-199 1)
•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把文化视为单纯的 意识形态。 •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体制的改革也推动 了文化领域和思想领域的改革。面对民 众对文化多方面的需求,以民营为主的 娱乐业、广告业迅猛发展。 • 1978-1991年,文化产业在我 国逐渐兴起。
1文化娱乐业和广告业蓬勃兴起
2 社会办文化产业迅猛发展
• 对文化事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使其摆脱 了行政约束,能够及时反映市场变化,促 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使文化产业得到 迅猛发展。 • 98年,社会办文化产业是国家办文化产 业的2。7倍。
3 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规模不断 扩大
• 90年代以后,文化产业在中国迅猛发展, 行业与日俱增。 • 演出、音像、书刊、美术、影视、文物、 业余艺术培训、中外文化交流、跨文化 传播等。 • 出现了文化企业集团化的趋势。南方报 业集团、湖南广电集团等。
四、中国文化产业快速发 展阶段(92-2000)
• 92年,我国政府主管部门第一次使用 “文化产业”概念。 • 同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大力发展文化 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文化事业开始 向文化产业发展转变。 提出相应政策的社会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民众的生活 水平大幅提高,文化需求日益增长。
• • • • •
规划开发: 将开辟8个博物馆和3个展示区 (1)三坊七巷历史人物博物馆 ; (2)福州当代艺术中心 ; (3)当代漆艺博物馆 ;
• • • • •
(4)戏剧戏曲演艺中心 ; (5)茶文化世术馆和国宾级接待中心 ; (6)明清家具民俗博物馆 ; (7)楹联博物馆 (8)福州民俗展示与演艺中心
1 文化体制改革
• 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在此背景下,文化领域也进行 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 (1)对重点文化事业单位进行重点扶持; • (2)对多数单位实行责任承包; • (3)对多数剧团实行聘用制。
上海大剧院成功案例
• 2005年,根据上海市深化文艺院团改革 的要求,上海大剧院从上海广电集团分 离。 • 上海大剧院积极转变角色,强化艺术中 心的经营意识,改变发展模式,面向观 众,面向市场,负担城市演艺文化核心 功能。 • 2006年,上海大剧院总收入2.59亿。
• 1979年,被称为中国广告“元年”。 • 1979年1月4日,《天津日报》登天 津牙膏广告。 • 1月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我国第一条 电视广告-“参桂补酒”。 • 3月15日,上海电视台播出我国第一条 外商电视广告-“瑞士雷达表”。 • 80年1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 建台来第一条商业广告。
• (2) 图书出版业 • 中国近代出版史上,中华书局、商务印书 馆并称中华两大出版机构。 • 商务印书馆于1897(光绪23年)创 办;中华书局于1912年元旦成立。 • 此外,规模较的还有“文明书局”、“中 国图书有限公司”等。
• (3) 戏剧演出业 • 中国戏剧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 • 戏曲源自汉时的“参军戏”,宋时定型, 元代发展成熟。 • 《西厢记》、《窦娥冤》、《汉宫秋》。
2、文化事业单位的企业化转型
• 80年代中期,国家对新闻单位全面实行“事 业单位,企业化管理”。 • 1985年,国务院将文化艺术作为第三产业 计入国民生产统计中。 • 87年,文化产业从文化事业中分离出来,通 俗艺术媒体大发展. • 85年,《今古传奇》期发行量达到270多万册。 • 《故事会》期发行量达到700多万册。 • 89年,国家财政部指出国家文化事业单位向企 业化管理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