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影响电影票房收入的主要因素票房原意是指公开出售电影或剧院门票的地方,现特指电影或戏剧的商业销售情况。
票房可以用观众人数或门票收入来计算。
在现今的电影业中,票房已经成为衡量一部电影是否成功的一项重要指标。
关于票房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总结以下几点可寻:1.影片自身质量的影响因素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去不去花钱看一场电影不在乎电影的来源和专家们一个专业名词接着一个专业术语的炮轰,什么叙事方式,音乐舞美,布置手段都算不上吸引力。
真正的观念在于好看不好看,能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
上座率的爆满就是好看,票房成绩必然会火,否则,再特别、再费尽心思制作出来的电影也只能被评为烂片。
那怎样的一部电影才能称为好看的电影呢,首要的关键点就是电影自身的质量的过硬。
一部好看电影的制作之初考虑最多的应该是观众的心理,观众的口味和欣赏角度。
电影只有短短几个小时,呈现在观众面前的荧幕影像集合了制作团队的所有智慧与汗水,由此可见团队的实力和制作水平决定了电影的水准和票房收入。
团队的素质高低,人员的配合程度,导演和主演的票房号召力大小是电影吸引力主要原因,在电影的开拍前期,剧组人员的责任心,技术含量甚至于体能都是关系到电影拍摄的进度和影片制作精美度,在拍摄的中期,选择拍摄地的选择,制作团队和演员的互相配合非常重要,在电影制作的后期中,更凸显了高技术、高创意的优势。
将每个环节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才能把我好影片的制作和做到票房成功的基础。
1.1剧组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自身素质主要是指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涉及到事业心和责任感。
剧组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从根本上影响着影片拍摄的进程,剧组内的任何一个曾经为影片付出过努力的员工都是影片所蕴含的表现因素之一,员工为影片所作出的服务优劣完全可以从影片上表现出来。
比如,一些剧务、场务不负责任就会导致镜头穿帮,记错通告时间玩忽职守会耽误影片的正常拍摄进程。
一个人的失误或许不算什么,但是这个失误所带来的连锁反应是难以预料的,同时也并不是这一个人能承受得起的。
所以提高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是从最基础的点出发,做好每一点才能有面的进展。
1.2实地拍摄与后期制作中国地大物博,有着无限的自然风光和文物古迹,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正在向全世界展示着她源远流长的优秀历史传统和彰显着她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风俗魅力。
在实地拍摄中这些都给我国导演提供了许许多多的自然资源,但经济飞速的时代背景下再美好的天然景观也难以抵抗后期的完美制作。
一部好的影片,效果的制作与强大的后期剪辑也是其票房高低的根基所在。
中国电影在做好传统胶片电影的同时,正在逐步向数字电影转变。
在影片的技术质量方面,采用SRD数字立体声的影片约占总数的50%,大幅超过以往任何一年。
采用SR模拟立体声的影片约占总数的36%,采用单声道的影片数量继续减少,这表明制片单位对技术的重视和认同有了进一步提高。
广大电影科技人员抓住数字化发展的历史机遇,积极承担与行业发展结合紧密的科技项目研发。
2008年,电影科研所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和国家广电总局下达的《数字电影远程管理系统研究》、《电影数字技术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数字水印技术与数字签名技术在数字电影中的应用研究》和《数字立体电影关键技术研究》等一系列科技项目的研发。
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成立几个年头年下来,国家广电总局调动系统内外力量,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国家数字电影服务监管平台的建立和电影节目资源的整合,初步完成了中国数字电影节目存储制作、传输、放映、节目交易、信息交流、监管等集成服务体系。
2.影片排映档期:例如2009年贺岁档在目前的内地市场已经形成了规模,中国的贺岁档在全球来说都比较特殊,因为这个市场潜力大,并且档期足够长,从11月底一直可以延伸到翌年的1、2月份,即农历新年过完之后,这其中也得益于中国人过农历新年的风俗习惯。
按西历,1月份就是新年了但是按农历,新年可能要到1月中旬或者2月份,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个贺岁档期就要长达3个月近100天,而且还是横跨两个年头,确实是一年中的最黄金档期。
从11月13日《2012》的全球同步上映开始,内地的贺岁档也就算掀开帷幕了,紧随其后上映了《熊猫大侠》(11月19日)、《花木兰》(赵薇版动画版)(11月27日),之前《花木兰》曾有过12月上映的传闻,不过最终发行方给出了11月27日全国公映的准确时间。
说起来,《花木兰》上映的档期是09~10年贺岁档中最好,何解?首先就是海外大片《2012》已经放映了半个月,按常理来说应该是票房进入收尾时期;其次是同期没有任何国产大片与《花木兰》竞争,一直到12月9日才会上映《风云2》和《刺陵》。
这就是说,《花木兰》占据了一个几乎是空白的14天档期。
3.投资规模:产业化背景对电影票房的影响方面,一方面由于国产电影市场化起步晚、底子薄,它的上升空间巨大。
未来几年内,中国的电影票房可能将突破100亿元,而成为继电视剧之后又一个获得市场成功的娱乐产业。
1994年8月1日,国家电影局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通知》,开始把电影推向市场化;另外一方面在2003年《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的出台,又打破了过去只有国家指定的16家电影制片厂才有资格拍电影的行规,任何国有、民营企业都可以投资制作、发行和放映电影,这样,将电影完全市场化。
市场经济针对投资规模影响给电影票房带来的落差,绝对的数据往往会掩盖真实情况。
国产电影真正繁荣了吗?具体分析,真还很难下这个结论。
每年的电影票房都是由少数几部大片支撑的,2005年票房过千万元的电影只有10部,2006年有13部,2007年有21部,占整个国产电影年产量的几十分之一。
更多的国产电影到目前也仅仅是收回了投资成本或略有盈余,还有部分电影连成本都没有收回来。
而从目前的院线规模看,每周同时上映的电影一般在3部左右,一年约150部左右,大部分电影根本进不到院线,只能通过其他方式收回成本,“二八定律”在国产电影票房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市场营销投资对票房的影响再一次证明了电影是短暂性文化商品,只要具备商品的属性就尤其必然的商业经营方式。
这里的市场营销投资是是指制片人对于电影的这种认识:目前未满足的需要和欲望,估量和确定需求量大小,选择和决定影片的制作能最好地为其服务的目标市场,并决定适当的首映时间、影片质量和后期方案等,以便为目标市场服务。
4.影片宣传策划:任何事物的出名都离不开炒作的巨大推动能力,新鲜的事物尤其如此。
在电影行业的繁荣和每年不断新增的电影人的背景下,影片的推陈出新率很高,如何使自己的影片不被沉底成为电影票房能否得到保障的主因。
引起人们的注意,激发人们的好奇心理从而达到观众买票的目的。
电影作为一门面对的群众基础很广泛的特殊的艺术,在宣传策划上要针对不同的类型的电影采取不同的宣传手段。
电影的宣传策划系统的完善和宣传机制的健全是与电影成效紧密相连,极力的发挥社会媒体的导向作用,激发观众的猎奇心理,集合目前最前沿,最尖端的元素,做足影片的噱头是吸引时尚人士的关键;做足影片的文化宣传强度影片的特殊意义承载,利用媒体对其内涵和技术的深入剖析,营造出有利的背景能吸引很多心态较为平和的观众。
电影的策划宣传要紧紧抓住观众的心理特点与市场需求,才能使得宣传有成果,增加了影片的上座率,良好的口碑也培养了很多未来的观众。
电影票在售出时是看不见电影的具体内容的,对影片制作的信任和期望是购买的原动力。
4.1影片制作初期面向受众群体的曝光度在影视界,曝光度意味着身价与当红。
一部影片的形成是默默运作还是大肆炒作都是制片人为该片首映前的筹备,曝光度的高度多数情况下取决于媒体的炒作,对于影片本身的意义仍在于其根本质量。
炒作已经是一个娱乐圈的高频词语了。
虽然作为观众的我们已经久经考验、眼睛雪亮,哪些是炒作基本一眼可以看穿。
但是怎样去炒作还是一门学问。
随着娱乐圈“炒作”范围全面铺开,专业炒作网站日渐增多,由此带动内需,“炒作”型人才十分抢手。
但是很多新手想炒作一把又不得其法。
电影《风声》转战多个地方宣传,单就电影实在没什么话题。
不过,周迅又有新男友的事情让这部电影最后的几站宣传再度吸引了媒体的追逐。
而新片《花木兰》实在没什么话题,于是,大龄女青年赵薇同学的婚姻问题就成了唯一可以做文章的地方。
赵薇嫁了,在新加坡注册,老公为低调富商……话题一个一个铺展开来,媒体还要回问赵薇,一来一往,《花木兰》就跟着高频曝光了。
这种炒作首先需要掌握时机,如果电影刚开始宣传就放出这个话题来后面几站宣传一样乏味。
需要刚开始让媒体问完关于电影的所有问题,在最后几站添柴加火。
同时,这种炒作需要计划周详,不能一个问题抛出来马上就被媒体拍死了。
得预先铺排好一个系列的问题,一次一个,抛出来,才能让你的炒作对象变得受人关注。
4.2以民间传播的形式为电影做宣传更易赢得口碑中国幅员辽阔,历史久长,拥有56个民族。
中国文化源头并不单一,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更形成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
中国自秦代以还,两千多年来基本上是大一统的帝国,文化上较少关注地域文化特色。
新中国建立后,从政治上强化这种文化的大一统性。
从中国电影发展看,解放前中国大陆的制片中心长期集中于上海一隅,电影题材在地域上也侧重于上海。
后来电影制片厂虽遍布东西南北,却很少自觉地致力于地方文化资源的发掘。
这是中国电影贫乏单调的原因之一。
在艺术上,如果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那么越富于地域文化特色的越能丰富和突现民族风格。
民间的传播形式能够为一部影视作品带来的影响也就可想而知,这样的口碑在受众群体中的传播胜过任何一种媒介。
5.演员配置:电影的创作以技术制作团队,导演和演员组成最重要的三大部分,演员是影响影片最终质量和品位的关键。
“票房毒药”的产生不是没有根据的,一个电影受追捧的程度是与电影演员个走红程度是成正比的。
默默无闻的小演员与红遍大江南北的巨星的票房号召力是不可比拟的,一方面这是这部电影制作能力,经济实力的证明,另一方面更是电影质量与精彩程度的保证。
没有真正看到电影之前,谁都无法预料到电影真正面目和好看与否。
观众购票是一种对未来的预计,是一种赌博心理——押上“赌注”是种信任和肯定,演员就是电影最强大的,最直接的证明。
这当中有实力派演员的演技保证,有实力的演员总是能将空洞的剧本演绎的活灵活现,成为人们啧啧称赞的焦点,提升电影的品味和档次,加深了电影的内涵和制作技术。
偶像派的演员无疑是粉丝追随的对象,为了追星和对明星的了解,甘愿一场一场的欣赏所喜爱明星的表演,明星在拍摄过程中的花絮绯闻是吸引媒体关注焦点,也为电影打下了良好的宣传基础。
5.1以大牌明星为核心如果说“安女郎”的说法还没得到广泛认可。
而“谋女郎”的提法早已为人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