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生实验指导手册

学生实验指导手册

用平均差误法测定长度差别阈限1引言平均差误法又称均等法或调整法,是测量差别阈限的一种方法。

其最典型的形式是:让被试去调整一个变异刺激直到他感觉到与所给的标准刺激相等,如此反复实验。

这个方法的主要特点有:(1)测量差别阈限所呈现的变异刺激是连续变化的,不象极限法那样是以等距离,间断变化的,也不象恒定刺激法那样是几个固定刺激按随机顺序呈现的。

(2)平均差误法的变异刺激大都是由被试操作或调整而产生的连续的量的变化。

由于被试参与操作,因而容易产生动作误差。

(3)被试调整得到在感觉上相等的两个刺激值,其物理强度之差的绝对值的平均数(即平均误差,AE),就是所求的阈限值。

其计算公式如下:AE=∑|X-S i|/N。

式中,X——每次测定所得数据;S i——标准刺激;N——测定总次数。

平均差误法就是因此而得名的。

由于平均差误法获得数据的标准和计算方法与其他方法不同,它所测得的结果可以说只是阈限的一个接近值。

因此,用此法测得的阈限不能直接与其他方法测得的阈限进行比较。

长度估计测量器是一种能调整白背景上的黑色水平线长度的仪器。

它分左右两半,各有一条水平线,并各有一个可以活动的套子套在表面上。

套子来回移动可以调整露出黑线的长度,通过背面的刻度可读出露出的长度是多少毫米,实验时可固定任何一边黑线的长度作标准刺激,以另一边的长度作变异刺激,被试可移动这边的套子,改变该黑线的长度,以便把它调整得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

本实验通过长度差别阈限的测定,学习如何用平均差误法测量差别阈限。

2方法2.1被试------被试2人,年龄,性别,视力2.2仪器长度估计测量器2.3程序用长度估计测量器呈现白背景上的黑色线条,线条分左右两半,分别用活动的套子盖住。

背面是以毫米为单位的刻度。

主试移动一个套子使该边的直线露出10厘米作为标准刺激。

用同法使另一边的直线露出明显短于或长于标准刺激的长度作变异刺激,被试移动套子,调整变异刺激,直到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为止。

主试记下被试调好的长度。

为了消除动作误差,在全部实验中应有一半的次数呈现的变异刺激长于标准刺激(套子向内移动,简称“内”),另一半次数呈现的变异刺激短于标准刺激(套子向外移动,简称“外”)。

为了消除空间误差,在全部实验中应有一半的次数在中线的左边呈现变异刺激(简称“左”),另一半的次数在中线的右边呈现变异刺激(简称“右”)。

这样呈现变异刺激的方法组合为“左外”、“左内”、“右外”、“右内”。

为了消除系列顺序的影响,实验如下进行:右外→右内→左内→左外→左外→左内→右内→右外,共8组,每组做5次,共做两个循环,共计80次。

每做完20 次,休息两分钟。

让被试坐在仪器前面,使仪器上的水平线与被试的双眼等高。

然后给被试的指导语如下:“这个仪器的左边(或右边)有一条黑色的水平线,现在请你向外(或向内)移动右边(或左边)的套子,让右边(或左边)露出来的黑线看起来和左边(或右边)的黑线一样长。

请你慢慢的移动套子,到你刚刚感觉到左右两边的水平线一样长时为止,并且说一声‘一样长了’。

请你记住,一定要调到觉得和标准线一样长就停止,不要调过了头,也不要找任何其他的标记。

”在实验过程中,不要告诉被试其调整的结果是否符合标准刺激,也不要做任何有关的暗示。

换被试,再按上述程序进行实验。

3结果用前述公式计算两被试长度的平均误差(AE)。

他们的长度差别阈限分别为:对两个被试平均误差(差别阈限)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差异不显著,t=1.85,p>0.05。

如果被试较多,要统计所有被试的长度差别阈限,计算其平均数,并说明它的范围。

4讨论从结果看,误差分布基本上以100毫米为中心,得出的平均差误也符合以往此方面的研究。

在误差控制方面,ABBA法有效控制了动作误差和空间误差,但同时也发现一些可能产生干扰的因素,如活动套子不够灵活-------。

此外,两被试间的平均误差不显著是正常的,因为两人来自同一群体,视力正常。

(4.1.比较被试的长度差别阈限的差别4.2.平均差误法的特有误差是什么?本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克服的?4.3.实验中还有哪些变量没有得到很好控制而影响了实验结果?)5结论平均差误这个指标可以用来估计差别阈限。

6参考文献7附录实验原始记录。

被试调出的与标准刺激等长的线段长度(毫米)深度知觉1引言深度知觉是指人对物体远近距离及深度的知觉。

作为深度知觉的线索多种多样。

主要有以下三种:①单眼视觉线索。

包括:遮挡、线条透视、空气透视、明暗和阴影、运动级差、结构级差等。

②双眼线索。

包括:水晶体的调节和双眼视轴的复合两种。

③双眼视觉线索的双眼视差是深度知觉的主要线索。

当人看远近不同的平面物体时,由于两眼相距约65mm,两眼视像便不完全落到对应部位,这时左眼看物体的左边多些,右眼看物体的右边多些,它都偏向鼻侧,这样,不在同一平面上的物体在两眼视网膜上的成像就有了差异,这一差异便称为双眼视差。

因为双眼比单眼有更多的深度线索可以参照,所以根据以往资料和生活实际,均可得到单眼的深度知觉准确性差于双眼。

深度知觉的准确性是对于深度线索的敏感程度的综合测定。

以往对于深度知觉准确性的测定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①三针实验。

此实验是由黑姆霍兹设计的。

以两针为标准,被试在一定距离外,调节第三根针,使之与前两针在同一平面为止。

黑姆霍兹的实验证明像差阈限小于60角度秒。

②霍瓦——多尔曼深度实验。

1919年由霍瓦设计的深度知觉测量仪,代替三针实验。

本实验正是采用这种方法。

本实验所使用的EP503深度知觉测试仪是由霍瓦—多尔曼知觉仪(Haward—Dolman perception apparatus)发展而来的。

这种仪器内有三根直棒。

左右两侧固定的直棒是标准刺激,中间一根可以前后移的直棒是比较刺激。

被试在2m距离外通过一个长方形的观察孔观察这两根直棒,并遥控来调节可移动的直棒,使三者看起来在同一距离上。

在这种条件下,除了双眼视差起作用外,排除了其他深度知觉的线索。

2方法2.1被试被试2人2.2材料EP503深度知觉测试仪、电源、接线板。

2.3程序2.3.1.学习使用深度知觉测试仪,被试坐在仪器面前,通过观察孔进行观察,以仪器内部三根立柱中两侧的立柱为标准刺激,距离被试两米,位置固定。

以中间一根立柱为变异刺激,先由主试调到某一定的位置,然后由被试根据观察自由调节到他认为三根立柱在同一平面上为止,主试记录误差。

2.3.2.在双眼视觉的情况下,进行20次试验,其中有10次是变异刺激在前,由近向远调整;有10次是变异刺激在后,由远向近调整,顺序及距离随机安排,求出20次的平均结果。

2.3.3.按照上述程序,再做单眼视觉实验20次,并求出平均结果。

2.3.4.主试严格记录实验结果。

3结果3.1.计算在双眼观察情况下,表示深度阈限的视差角。

利用公式:视差角=206265×b△D/[D×(D+△D)] (单位:弧秒)b:目间距65mmD:观察距离。

本实验为2000mm△D:视差距离3.2.根据全班被试的平均结果,比较双眼和单眼深度视觉阈限的差异,并考察差异的显著性。

4讨论4.1.说明双眼视差在深度知觉中的作用;4.2.单眼和双眼在辨别远近中有无差异,原因何在?4.3.深度知觉测试仪有没有缺点?应如何改进?4.4.深度知觉研究的应用价值?5附录实验记录用纸实验一、简单反应时间1引言反应时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明显的反应开始时所需要的时间,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

刺激进入有机体时并不会立即有反应,而有一个发动过程,这个过程在有机体内潜伏着,直至冲动到达运动反应器,才能看到一个明显的反应。

整个过程包括刺激作用于感官引起感官的兴奋,将兴奋传到大脑,并对其进行加工,在通过传出通路传到运动器官,运动反应器接受神经冲动,产生一定反应,这个过程可用时间作为标志来测量,这就是反应时间,有时又叫反应的潜伏期。

简单反应时(又称a应时)是指给被试呈现单一的刺激,只要求做单一的反应,并且两者是固定不变的,这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距就叫简单反应时。

简单反应时的实验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最早始于天文学家对“人差方程”的研究,希腊(A.Hirsh)在1861-----1865年间利用新发明得悉普计时器测量视听与触觉的“生理时间”得到简单反应时的时值,光为180ms.声为140ms,触觉为140ms,这些数据到今天还算是相当标准的。

简单反应是测定仪是呈现单一刺激,要求被试作单一反应的仪器,主要用于测试人的视听道的反应速度。

通过测定,可比较在声光不同条件下,反应速度快慢。

本实验所用的EP203型反应时测定一件简单反应时测定时,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按“4”键再按“1”键,选“L”→发光。

按“4”键再按“1”键,选“S”→发声。

2.按“1”键→选实验次数(20次)3.被试一手指按住反应键任一孔上,主试按启动键。

4.从声或光刺激呈现到手离开反应键,这段时间为反应时,有机器自动记下。

5.鸣响1秒结束。

6.按显示键“1”→平均反应时间。

按显示键“2”→平均反应时间。

2方法2.1被试被试4人2.2材料EP203型反应时测定装置2.3程序2.3.1.预备实验:(1)接通仪器电源,注视拨动信号发生开关,看仪器是否正常工作。

(2)连词造作,刺激呈现器放在被试1米处,被试以右手食指按在反应键任一孔上,主试按“启动”键。

(3)被试按声或光刺激的出现,手离开反应键,主试记录下反应时。

(4)鸣响1秒钟表示结束。

(5)练习实验可做4——5次。

2.3.2.正式实验:(1)刺激呈现按视—听—视方式安排,每轮各做20次,总数为80次。

(2)同预备实验。

(3)做完20次,休息5——10 分钟。

一被试测完80次后换另一被试进行实验。

2.3.3.注意事项:本实验中对声,光信号各做40次。

为了检查被试有否形成对时间的反应或“抢步”,可以在每20 次中插入一次“侦察实验”,即主试喊“预备”口令后不给刺激,如果被试有反应,主试要向被试说明并宣布之一单元结果无效,重做20 次。

2.3.4.指导语:这个实验是要试试你看到或听到刺激后按键有多快。

实验时,我喊“预备”,你就注意看仪器上的灯光或发出的声音。

你先用一手指按住一个孔,当你看到刺激出现时就尽快离开孔。

然后稍作休息,等候做第二个实验。

每一轮有20次实验。

实验时,你一定要看准确实有刺激后在按键,否则整个一轮都无效,要重新再做一轮,在此基础上你要尽可能快的反应。

3结果3.1.计算个人视觉与听觉反应时的平均数及标准差。

3.2.考验视、听反应时之间的差别,求出有无统计学上的意义,并指出在什么水平上有显著差异。

3.3.搜集多名被试的实验数据,检验全体被试两种简单反应时是否有明显差别。

4讨论4.1.影响反映时快慢的因素。

4.2.从本实验结果出发,说明不同感觉器官的反应时的区别,并说明其原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