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摘自《墨子》
请大家指出墨子的思想核心 。
问题4、分析墨子思想形成的社 会根源,并作简要评价。
(1)封建经济的形成发展,小生产者队伍的壮大。
(2)统治阶级穷奢极欲,残酷剥削人民。 (3)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人民渴望 一个安定的生产环境。 (4)小生产者地位低下,希望提高政治地位
评价:
符合人民利益的。 有利于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 顺应历史潮流 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值得
春秋战国时 期的文化
春秋战国 时期的历 史发展有 何特征?
请同学们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基本状 况 ,用简洁的语言对本阶段的时代特征进行概括。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可用三个“大”字来形容。
其一,为“大动荡”:本阶段诸侯争霸,战争连年,政 治发展经历了从统一走向分裂,又从分裂兼并归于统 一的过程。 其二,为“大变革”: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生产关 系逐步确立,最终在战国时代,经过各国的变法,我 国在世界上率先进入封建时代。 其三,为“大发展”:这首先指社会经济的大发展, 同时也指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大发展。
战国:百家争鸣
学派 代表 墨家 思想观点
物理学
医学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思想 (一)春秋时期的老子和孔子
1、老子 (1)生平 (2)思想
①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 动,并且都有对立双方,还可以互相转化 哲学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思想 ②“道‛是世界万物之 (唯心论) 源 政治思想: ③主张‚无为‛
老子生平
春秋晚期的楚国 贵族。姓李名耳, 字伯阳,又称老聃。 做过周朝的‚守藏 室之吏‛(管理藏 书的官吏),道家学 派创始人。《道德 经》一书相传为其 所作,在道教被尊 奉为教主,被称为 太上老君。
哪些因素造就了该时期文化的异常繁荣?
1、生产力提高,经济的发展
2、社会大变革,阶级关系的巨变
3、列国纷争,社会动荡与变革
4、统治者重视人才,优待知识分子
5、私学的兴起
6、民族融合的加强
文化繁荣的表现
思想 文艺 科学
春秋时期的老子和孔子 战国百家争鸣
文学:诗歌散文
艺术:美术音乐 天文历法
孟子
儒家
荀子 自然有自己的规律 “制天命而用之” 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 鄙视富贵利禄, 痛恨不公平的现象
道家 庄子
法家 韩非 子
历史向前发展、 政治改革 主张法治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材料一: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 “ 兼爱‛ 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材料二:(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 “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 非攻‛ 废民获敛…… 数。 材料三: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 “尚贤‛ 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我们该如何对待孔子的思想?
孔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内容,应加以批判的继承,特别是对 当今社会的有效成分,应予以借鉴。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问题1、什么叫‚百家争鸣? 政治主张
1.含义: 各学派
不同
哲学思想
“百家争鸣‛
2.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学派
学派 道家 儒家 代表人物 老子 孔子 墨翟 孟轲 荀况 庄周 李悝 商鞅 韩非 惠施 公孙龙 邹衍 张仪 苏秦 孙膑 吴起 许行 吕不韦
主张“无为”“无为‛的含义?
“无为‛的含义:
反对严刑峻法,统治者不要干预人民生活, 少一点欲望与作为,少过问政事,薄赋敛, 轻刑罚,尚节俭.任其自然,天下就会安 定,政权就会巩固。
如何看待老子的‚无为‛主张?
1、同情人民疾苦:合理,进步性 2、 ‚小国寡民‛:是消极、倒退 3、在阶级社会中是无法实现的。
“东方圣城”是指 中国的那一座城市?
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名学者、专家参加学术活动。
2、孔子
(1)生平 (2)思想
孔子生平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生活在春秋晚期,我国 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今天山东省 曲阜县人,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 丘,字仲尼。先世是宋国贵族..孔子幼年丧父 , 家境清贫。成年后 ,曾任委吏 (会计) 和鲁司寇 (掌管刑狱、纠察等)职位 , 30多岁到齐国,但 未得重用,又回到鲁国,聚徒讲学。其后周游列 国 ,提倡德治 。68岁时返回鲁国 , 致力于教 育 ,并整理《诗》、《尚书》、《春秋》等古代 文献,现存《论语》是记述孔子谈话与思想的主 要资料。
儒家、法家的治国方略有何不同?对我们进 行社会主义有什么现实意义? 方略:儒家主张以德治民,实施‚仁政‛, 法家强调‚法治‛,主张‚以法为本‛‚法 不阿贵‛ 现实意义:德治和法治思想为当今建设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借鉴;实施德治和法 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促进民主政 治的建设。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儒家推崇‚人治‛,即治国时偏重人 的作用,实行仁政。 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 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 的中央集权国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 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 心。
第四,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的需要和政治要 求,礼贤下士,纷纷网罗人才,优待知识分子, 让其为争霸战争和社会变革出谋划策。这种宽松 的环境和优越的地位,有利于文化繁荣。 第五,私学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 批有知识、有才干和敢于表达自己政治观点的思 想家。
第六,民族融合的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扩大, 丰富了华夏文化,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问题6、战国时期法家思想为什么最受到统 治阶级推崇?该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原因:
1、顺应了历史潮流 2、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夺 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需要
3、符合诸侯国君增强国力, 兼并天下的愿望。
影响:
反映时代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国家
统一和政治稳定。 为秦始皇巩固统一,建立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过于严厉,导致秦暴政,秦王朝短 命而亡。
材料二: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 “制天命而用之” 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摘自《荀子》
问题5、分析荀子思想产生的根源。
(1)生产和科技的发展,人们认 识、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 (2)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 和利益。
韩非子
他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 然胜过古代,人们应按照现实需要进行 改革而不必拘泥于成法。这反映了法家 ‚厚今薄古‛的历史观。 他主张‚法治‛,利用人趋利避害的 本性,以严刑峻法统治臣民。 他还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 建国家:‚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 执要,四方来效。‛
根据材料提炼老子的思想主张:
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并且都有 材料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 对立双方,还可以互相转化 极(最后的结果)? 材料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 世界万物的本源为“道” 物。‛‚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天下万物生于 有,有生于无。‛ 材料三: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难治, 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 之厚,是以轻死。 材料四:‚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 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小国寡 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 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高峰,第 一次思想大解放,出现了文化繁荣的局面。其原 因如下: 第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 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二,阶级关系的变革、奴隶制的崩溃、封建制 度的建立等一系列社会变革,为思想文化的繁荣 提供了政治前提。 第三,激烈动荡、变革的社会环境,使得思想异 常活跃,迫使人们去思索,众多思想家从不同角 度发表见解,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C,大文学家: 编订整理出“五经”
晚年编订和整理了《诗经》 《尚书》《礼》《易》《春 秋》,即后来的儒家“五经”。
孔庙
“两千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尊奉他, 其中包括历代封建统治者。孔子死时只 有三间小屋,经历朝历代的扩建,成了 拥有466间房的浩大的孔庙,孔庙的主殿 或者说正殿称大成殿,规模、气势真可 以与皇帝的金銮殿相媲美。但是,历史 上也有不少孔子的反对者,激烈到要 ‘打倒孔家店’。‛
二、‚百 家争鸣‛
墨家 儒家 道家 法家 名家 阴阳家 纵横家 兵家 农家 杂家
问题2:‚百家争鸣‛局面出 现的社会根源?
社会生产的发 社会大变革
诸侯割据纷争,政治斗争激烈,
社会矛盾错中复杂 礼贤下士的社会风尚 私学的兴起
问题3、完成下表格
学派 代表 墨家 墨翟 主要思想 “兼爱” “非攻” “尚贤” “仁政” “民贵君轻” “重民”
(3)孔子的影响 A、思想:后来成为 我国封建社会的正 统思想。 B、儒家文化成为我 国传统文化的最主 要部分。
孔子思想在春秋末年产生的社会根源 是什么?为什么在当时不受重视?为什么 后来又成为汉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正统思 想?
(1)社会根源:春秋晚期,大国争战,生产力发展, 分封制、井田制瓦解。在奴隶制度逐步瓦解过程中, 阶级矛盾也日益尖锐。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主 张挽救奴隶制,缓和阶级矛盾。 (2)不受重视原因:孔子所处的时代是奴隶制瓦解、 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形成的时代,要求以暴力打破旧的 社会秩序,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的政权。 孔子主张维护奴隶制,不符合当时的社会要求,所以 不被重视。 (3)后来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孔子的主张中包含坚 决维护统治秩序,缓和阶级矛盾,使社会安定,保证生 产发展等有利于统治者的成分;后来的儒家思想家又加 以改造和发挥。
(3)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
问题2、孔子所谓‚礼‛‚序‛是指什么? 他为什么要维护‚礼‛和 ‚序‛?
是指:奴隶制度和奴隶制的统治秩序。
因为:春秋晚期,分封制瓦解,‚礼 崩乐坏‛局面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 利益,危及到奴隶制的统治。
B,大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