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化线路的京杭大运河水路遗产体系研究﹡王建波 阮仪三摘 要:根据《文化线路宪章》对交通线路的内容解释,结合各类历史志书的记载与图绘,以及京杭大运河本身的工程特征,京杭大运河作为文化线路的三个主要内容之一——水路遗产体系,仅是只指这一水利工程本身及其附着构筑,和兴建管理这一工程体系的行政组织,由水道工程、蓄泄工程、工程管理设施、交通运输 工程、行政管理设施四大类组成。
关键词:文化线路;交通线路; 京杭大运河;水路遗产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ommunication route part’s content of Cultural Route in THE ICOMOS CHARTER ON CULTURAL ROUTES, and the analysis of ancient books and maps of the Grand Canal, and the engineering characters of it, the waterway heritage system of the Grand Canal as a Cultural Route refers only to be the hydraulic work system itself with its adjunctive structure, and the buildingand management system of it. It includes channel works, store and sluice works, engineering running works, communication works and management buildings.Key words:cultural route ; communication route ; the Grand Canal ; waterway heritage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0)09-42(5)作者简介:王建波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生 阮仪三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1 作为遗产运河和文化线路的京杭大运河遗产大运河作为一项潜在的“遗产运河”类型世界文化遗产,在《国际运河文物名录(International Canal Monument List)》一书中多次提到,总体上内容较为清晰。
书中将遗产运河的内容分为三大类:与运河运输密切关联的综合工业区、历史城区(所举例子均为canal town,如威尼斯)、历史的线形运河和承担运输功能的运河廊道,并对运河的单体结构进行了分类列举,计有20小类,归结起来主要为运河水利工程设施、与运河上人员货物运输往来相关的航运设施两大类。
* 基金项目: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编号BS2007036),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科研基金(编号KY-2007-E-03)城市与运河 /CITY AND CANAL大运河同时也具备了一项遗产线路(文化线路)所必需的三个基本要素:是一条交通线路,有着具体的特定用途—漕运,并且促进了运河沿线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往来,毫无疑问也是一条文化线路。
《文化线路宪章(THE ICOMOS CHARTER ON CULTURAL ROUTES)》第三部分“文化线路的定义要素”中“内容”一小节,将文化线路的内容分为“交通线路本身”和“基本衍生要素”两类,基本衍生要素又分为“与其作为一条历史线路的功能相关的有形遗产资源”和“见证了在线路附近生活的相关人群间的交流和对话过程的无形遗产要素(是附着在有形要素中的无形要素)”两类。
与功能相关的有形遗产主要分为与基本交通运输功能相关的有形遗产和与线路特定功能用途相关的有形遗产两类。
《文化线路宪章》前言中对文化线路的交通线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交通线路本身,是迁徙与交流发生的通道,是“决定一条文化线路存在与否的不可缺少的实体要素”,这一交通线路“可以是为了某一特定的目的而开凿的,也可以是全部或部分利用了既有的因不同目的而开凿的交通线路。
” 前者,通常是“一项有预定计划的工程项目,是拥有足够能力来推进某一特定目的的人类意志的反映”,因而这一工程项目也必然具备与人类意志相关的行政组织内容。
大运河是为了漕运而由历代中国中央政府修筑的一个大型工程项目,大运河文化线路的交通线路并不是一条简单的水路,而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体系,这一复杂的体系作为特定帝国政府行政组织的产物,也必然包括相应工程行政管理设施。
同时,根据线路的内容分类可知,那些处在这个工程体系之外的与货物和人员运输相关的工程构筑,不能算作是交通线路本身,而是与功能相关的遗产,这一点与遗产运河的内容并不相同。
考虑到文化线路对交通线路的强调,京杭大运河文化线路的交通线路主体是指元明清时期由北京至杭州的大运河水路,故而将京杭大运河文化线路的交通线路遗产称之为京杭大运河水路遗产体系。
2 作为文化线路的京杭大运河水路遗产体系作为一项文化线路,京杭大运河运河水路总体上是为了某一特定目的—漕运—而开凿的一项有预定计划的由政府负责实施的工程体系,除了工程本身由于跨越广阔而不同的自然区域十分庞杂外,运河工程的日常维护管理和行政管理有专门负责的国家政府部门,也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系统,加上历代变迁,其遗产内容十分复杂。
明代《漕运通志》、《漕河图志》等志书、清代《九省运河源泉水利形势图》等运河古地图以及地方志如《淮安府志》等对运河河道本身、及维持系统和管理体系均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和图绘,再根据相关的水利史和运河史研究,依据《文化线路宪章》,可以对大运河水路遗产体系进行较为详细的分类和解释。
2.1 京杭大运河水利工程遗产《漕河图志》卷一之“漕河建置”中视“运河”即为自通州而至瓜洲、仪真(今仪征)的“漕河”,并在“漕河”中将自运河源头神山泉至仪真的各管理机构县府、卫所下属的水利工程如浅铺、支河湖塘等运河水源、河中闸坝等进行了详细说明,还包括《漕运通志》中未列举的内容如河堤上的减水闸、引水之坝、河堤防护堰坝、水柜-蓄水之湖、滚水坝与减水涵洞、减水砖桥、减水石等。
卷三之“漕河经用”中提及到闸坝浅铺等的具体设置,河道中之过船闸坝多设有“官厅库房”、浅铺有正房、夫房、井亭等。
《九省运河源泉水利形势图》绘制于清乾隆五十五年前后,绘制详备,全面反映了清代运河沿线水利工程设施的风貌和内容。
除了《漕运通志》和《漕河图志》中提到和画出来的水利工程设施外,在淮安运口至窑湾之间的运河,其大堤两侧还常建有一道外堤,两堤之间筑有起加固作用的垂直于河堤的格堤,某些重要堤岸还筑有月堤作为紧急备用堤;众多河闸均有正闸和月闸如清江闸,济宁城南的运河还有一条备用河道—“月河”。
清乾隆《淮安府志》卷六“河防”中还提及类似格堤的撑堤,外堤名有缕堤、遥堤等,河中有木龙、柴坝等非永久性之束水装置,另有护堤之埽工、桩工,石工个别地段还有铁犀等镇水兽,以及皇帝视察水工的龙亭和御碑(据光绪丙子《清河县志》卷三《建置》,淮安一共有八座,据现场调查,淮安运河堤堰上现存有惠济祠乾隆御碑、乾隆阅河诗碑、高家堰清世宗御制高堰石工告竣碑);还提到运河堤岸上大量的工程日常管理用房-堡房。
淮安堤防上镇水神兽向有“九牛二虎一只鸡”之说,卷一“舆图”之清河县图中即绘有两只铁犀,且清河县图、桃源县图各汛均绘有“竿灯”类建筑,即昼悬旗夜挂灯之旗竿,作为河情预警装置。
另外,运河沿线很早就有水位观测的构筑物,如苏州吴江垂虹桥上垂虹亭北侧设立的“水则碑”,即刻有宋代以及明代正德、万历年间的水位标记,清乾隆年间重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苏州海关在觅渡桥附近设立水文观测站苏州站,以观测江南运河水位 ,至今保存完好。
通过《九省运河源泉水利形势图》还可看出,运河的众多相关水源和引河、减河等相关河道,哪些属于大运河遗产体系。
减河,除天津杨村和河西务附近的两处减河外,大多并没有绘出堤坝,只是与运河堤岸交接处的泄水水口、单闸、减闸、涵洞和滚水坝有所描绘,应是利用了既有的河道,如“四女寺滚水坝泄卫河异涨之水由钩盐河达老黄河入海”、哨马营减河也大部分利用了古黄河河道泄水入海。
运河两侧河堤上有众多引河和蓄水湖泊,但图中,只有戴村坝-大汶河的引水河道两侧均砌有堤坝,也只有济宁和南旺之间的马场湖、马踏湖、蜀山湖、南旺湖四个水柜,绘有围堤。
至于运河沿线的各泉、湖、塘、沟和支河等作为自然水源,如无运河截流,本身也会汇入江河湖海,只是由于漕运的需要,而对这些水源进行了一定的管理和引导,如里运河地区运河东岸的众多泄水沟渠实际上是西岸高邮、宝应湖的泄水河道和农田灌溉水系的一部分,只是在经过运河堤岸时进行了相应的引水、泄水涵洞和滚水坝等工程的修建,沟渠本身并未绘有人工堤堰。
运河作为文化线路的交通线路,是一项由政府组织修筑的水利工程,这一内涵决定了那些基本处于自然状态的泉、湖、塘、沟等水源并不能算作运河交通线路遗产的一部分,只有那些与运河管理相关的人工修筑的湖堤、泉池等构筑,或者标有相应管理利用禁例的碑刻等,才能构成运河遗产的一部分,如微山县两城乡大运河东岸凤凰山南麓伏羲庙庙后的六眼清泉“羲凤泉”、“圣母泉”、“西龙泉”等,泉边立有八块明清石碑,其中一块碑额题有‘圣母池泉’四字,其碑文表明了其运河水路遗产的属性:“西龙泉前五十步,平地出水面,南流二十里,至桥头新河至南阳闸,出水入运。
凡阻绝泉源者,照例问发充军;军人犯者,调谴卫。
隆庆五年仲夏吉日,钦差提督河道兼理泉闸工部都水清吏司郎中刘半立” 。
除此外,作为交通运输河道,通过实际调查可知,大运河两岸还有众多辅助交通运输的码头、渡口、桥梁、纤路、航运标识、货物装卸等装置等,由于其与运河河道在物质空间上紧密相连,亦可作为大运河遗产交通线路的一部分。
聊城七级镇即以运河岸边的七级码头而得名,现存码头以江南运河支线塘的震泽镇慈云寺码头最为完整;各渡口主要位于较少架设桥梁的北方运河沿线,德州的渡口驿镇即以此得名,江都邵伯北会馆有清乾隆年间的官渡一处 ;运河上的桥梁是保存最多的运河遗产内容,主要位于江南运河沿线的城镇之中,其中最著名的有杭州拱宸桥、塘栖广济桥、王江泾长虹桥等;吴江松陵镇至八坼的古纤路仍然留存约1150米;古代运河专门的航运标识装置,多以高大的人工建筑物如塔等或高大的树木作为航标,高邮镇国寺塔、嘉兴三塔等皆有此功能,松江府漕粮城市与运河 /CITY AND CANAL运输至苏州的水路-泖河岸边的泖塔,初建时即“标灯为往来之望” 的历史记载,表明了运河岸边高塔确有航标的功能;另在一些庙宇也常在河湖交汇口立一高竿,夜悬油灯,指标船舶船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