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弘扬中华民族传承精神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大力弘扬传统优秀文化。
“文化遗产日”的设立、文化遗产名录的编制、加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公约》、颁布《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等等措施,都充分表现了党中央保护文化遗产的决心和信心。
然而,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目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文物过度开发、不合理利用、走私盗窃现象猖獗、安全监管不到位等现象,都极大地阻碍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
究其原因,主要是几个方面。
第一,缺乏一套系统完整的文物保护体系,各地方各部门对文物保护不规范;第二,对盗窃走私文物等违法行为打击力度不够,致使大量珍贵文物流失;第三,文物安全监管与执法机构不到位,人员短缺,防范设备老化、质量不过硬;第四,人们保护文化遗产意识不强,许多政府、企业及个人存在意识偏差。
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体现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好文化遗产是传承民族文化、连续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
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多策并举,逐步建立和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共建和谐社会。
首先,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
规范重大建设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制度,制定专门资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办法,建立一整套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继续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
规范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制度,加强规划,避免出现由于
利益的驱动,致使文化遗产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而被破坏。
其次,完善文物保护相关法律的制定。
加强警力,严厉打击盗窃、盗掘、走私文物等违法行为。
现在犯罪的集团化、专业化,对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我们要加强破获能力、加大惩罚力度,从源头上切断文物外流,在思想上震慑犯罪分子。
再次,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和人员投入,加强对文物的安全监管。
政府要充分发挥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增大资金投入更新安全防范设施配置,保证设备的质量,并在国家文物行政部门加编人员,统一管理,提高文物的安全监管能力。
最后,加强对社会每一位成员保护文化遗产意识的宣传教育。
通过派发宣传册、开展公益讲座、播放电视宣传片等各种形式,让人们领会到文化遗产的真正精神所在,通过宣传教育,让人们摆脱利益的枷锁,从内心发扬、热爱我们的文化遗产,并增强传承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做到“全民保遗”。
文化遗产是整个民族的精髓,是民族的灵魂,也是不可再生资源。
我们要站在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共同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共同弘扬中华民族传承精神,让中华民族在文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共111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