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陶艺-校本课程指导意见(试行)

陶艺-校本课程指导意见(试行)

平阴县少岱小学学校课程《陶艺课程》
实施指导意见
第一部分前言
校本课程是以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为指导,以学生现实的环境和条件为背景,以学生现实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体构建的课程。

校本课程追求的是要有适宜于自己的课程,适宜性是校本课程的最根本的特性。

“陶艺”是“陶瓷艺术”的简称,是陶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陶艺素养是陶瓷人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

宜兴有着古老的制陶历史,蕴涵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优秀的技艺在陶瓷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被誉为“陶都”。

其中的紫砂陶始于北宋,盛于明清,现代更是紫砂史上绝无仅有的繁盛高峰时期,名人辈出,工艺及造型的多样化,更使紫砂添上了神秘的色彩。

在过去的时间里,我们依托得天独厚的陶文化,紧贴地方经济建设的现实背景,凭借各方优势,在领导和专家的关心和本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以兴趣小组活动的形式,发展到学校的校本课程,深受学生的喜爱和家长的关注。

我校全体师生也从中受到鼓舞,更坚定了我们积极开展陶艺教学的信心,并期望以新课改为契机,把“陶艺”作为校本课程来开发。

使我校的“陶艺”教学从实践活动的层面上升到以科研为先导的校本课程建设的高度。

一、课程性质
“陶艺”校本课程是以培养陶艺素养为宗旨的实践性课程。

其作为我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成为我校实施素质教育有文化的载体之一,将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培养他们对陶艺的兴趣和鉴赏能力,引领他们了解和领略陶文化的伟大成就和学习陶艺的基本知识,帮助他们体验陶艺创作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认识到陶艺在人类社会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作用,为以后的艺术创作、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开
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二、基本理念
1、陶艺校本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陶艺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

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年龄、性别、兴趣、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2、陶艺校本课程应具有整体性,应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文化的内在整合。

陶艺课程具有实践性,应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感受,发展实践能力。

陶艺课程具有开放性,开放的内容和展现的形式以及多元的评价标准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展示的平台。

陶艺课程具有生成性,陶艺艺术本身是一种生生不息,永远都在创新、变革发展的艺术,活动中随着学生对作品的不断改进,新的构思不断生成,方法和效果不断被发现,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也不断加深。

3、“陶艺”校本课程的内容要体现陶艺特有的魅力,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并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有利于他们综合素养形成及适应未来社会最必需的内容。

要根据陶瓷艺术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特点,让学生密切联系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文化资源等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使学生的陶艺学习成为一个快乐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4、陶艺教育要为学生营造各学科沟通与交融、相互支持与补充的学习环境,构建跨学科的相互渗透,扩展学生的认知空间,触发他们的联想形成新的认识,进而达到认识上的飞跃,建立平等师生关系。

注重整体的多元的过程性评价,采用“自我参照标准”,突出学习过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综合能力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走向自强。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陶艺校本课程的学习,了解陶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历史责任感,培养学生爱陶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学生通过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活动过程,尝试各种材料、工具与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陶艺活动的乐趣,陶治身心,个性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掌握陶艺制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空间的想象力、形象的创造力以及审美能力,从而使学生对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能力、表现与创作能力得到综合培养,促进其基本的文化艺术素养和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的生成,为适应未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分年级目标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㈠把陶艺校本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为了把陶艺校本课程落到实处,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上,努力体现全面性、层次性、拓展性和灵活性。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注意: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把“用教材教”的意识贯穿于陶艺课目标设计和达成的全过程。

2、尽可能用表现性目标表达需长期积累才可能实现的目标。

不可能指望一节课内就能学会某一种技能或态度。

因此,最好把“热爱陶艺热爱陶都、弘扬陶文化”这样的目标,分解为“名家名品欣赏”或“朗读有关优秀陶艺作品的美文”。

㈡让实践性学习方式成为陶艺学习的主要方式。

陶艺具有独特的魅力,陶艺课程具有实践性特点。

陶艺教育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情感和认知特点,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参观、访问、考察探究、合作交流、体验感受,在有意义的活动中感受紫砂泥性,领悟紫砂文化的独特价值,认识陶艺表现的多样性以及对社会生活的独特价值。

㈢注重信息技术与陶艺课程的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针对学生的差异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提高学习效率;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陶艺信息,能为教师提供更多样、更先进的教学手段。

现代信息技术为陶艺教育开拓了广阔的天地。

教师在教育中应努力运用各种音像资源、计算机软件和网络等教育技术手段,致力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以及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

二、评价建议
陶艺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提高学生的陶艺素养。

因此,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特别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发现自我,学会反思,自我改进。

评价的内容应该是全面的。

要涵盖陶艺素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学生在身心陶冶、审美能力、创造意识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

评价方法应该是多样的。

尤其强调的是陶艺课程评价应是“自我参照”,而并非与其他同学相比,要以学生已有的发展基础为评价标准,杜绝用“象”与“不象”,“好”与“不好”这些单一的标准答案的方式,评价的时机应该是全程的,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因此评价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再进行,而必须伴随于学习过程之中。

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或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

三、教材编写建议
本《纲要》是编写陶艺教材的依据,教材编写者需充分领会和掌握《纲
要》的基本思想和各部分内容,并整体反映在教材之中。

教材编写者要在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重点考虑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呈现方式等问题。

㈠关于内容的选择
1、要选择有利于学生亲历陶艺学习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对陶艺的兴趣与探究欲望,有利于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2、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选择学生便于体验、便于动手操作,能够理解和最必要的陶艺知识与技能等内容。

3、选择最必要的陶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学生陶艺的后续学习和终身学习,为他们成为有陶艺素养的合格陶都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4、选择具有综合性、时代感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实现多领域学习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陶艺素养。

㈡关于教材的呈现方式
陶艺教材的呈现方式应当学生的身心和认知等特点,力求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学生动手实践,大胆探索,努力创造。

采取何种方式由教材编写者选择确定。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为了使学生的陶艺学习具有广阔的智力背景,陶艺教育不能局限于教材,必须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

1、学校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学校课程资源可以分为教室内和教室外两类。

主要包括综合陶艺教室、陶艺制作工场、图书室、阅览室(含电子阅览室)、学生作品陈列室以及配备资料,学校走廊的环境布置、花盆、学习生活用具,景点等等。

2、家庭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陶都人的家庭里也存在着特别丰富的陶艺教育资源,主要包括家长的阅
历与职业背景、家庭陶艺制作坊、生活、工作、学习用具,家庭环境装饰用的陶艺品、家庭藏书等。

3、社区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社区课程资源主要包括陶艺制作者、工厂、高新企业、紫砂村、陶瓷商城、陶艺名人馆、陶瓷博物馆、古龙窑遗址、陶研院所以及陶都景点等。

综上所述,陶艺教育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需要大家根据特定的尤其是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共同促进学生陶艺素养的提高和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