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资料人物、作品及言论和著作一:中国1.老子:《道德经》,“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虚境”,“玄鉴”,“自然”。
2.庄子:《逍遥游》,一种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
3.柳宗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4.王国维:境界说。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5.宗白华:立足点是中国哲学,从中国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学出发,也提出了美在“意象”的观点。
他说:“艺术家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了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
他指明了一个道理:“中国学者在学术文化领域(包括美学领域)应该有自己的立足点。
《中国艺术境界之诞生》6.朱光潜:影响最大的美学著作为《文艺心理学》,《谈美》。
《诗论》是他写的一本关于诗歌意象的理论著作。
进行审美活动最常用的话是“物我两忘”“物我同一”以及“情景契合”“情景相生”。
朱光潜受西方近代哲学和美学影响,主要采取心理学的方法和角度研究美学,翻译了大量西方美学经典著作,并创作了不少美学著作,对我国美学研究有较大影响。
7.蔡元培:蔡元培注重西方美学思想与中国儒家美学思想的融通会合。
他的美学思想都是以美育实践为轴心而展开和发挥的。
提出《美育代宗教》说,影响深远。
8.丰子恺:画家,音乐教育家,文学家。
丰子恺的创作在美育方面对青少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9.傅雷:《傅雷家书》。
翻译家,艺术教育家,20世纪中国出版的最好的美育读物。
二:外国1.柏拉图: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
柏拉图是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问题的哲学家。
首次提出美的本质问题,认为“审美就是对美的理念的彻悟,是灵魂在狂迷状态中对美的理念的回忆”。
2.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被称为欧洲美学的奠基,《诗学》是西方美学的法典3.毕达哥拉斯:认为美学史和谐4.鲍姆加通:确立标志:1750年鲍姆加通《Aesthetik》第一卷出版,鲍姆加通首次提出美学学科名称。
5.康德《判断力的批判》6.黑格尔:《美学》7.尼采:《悲剧的起源》8.胡塞尔::《算术哲学》(1891)、《逻辑研究》(1900~1901)、《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1910)、《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1913)、《形式的和先验的逻辑》 (1929)、《笛卡尔沉思》(1950)、《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1954)、《第一哲学》(1959)等。
提出现象学。
9.休谟:《审美趣味的标准》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
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
10.海德格尔:最早提出天人合一。
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人融身于世界万物之中,沉浸在万物之中,世界由于人“在此”而展示自己。
一、绪论:1.①鲍姆加通首次提出美学学科名称。
②西方美学历史从柏拉图开始③康德的美学巨著名为《判断力的批判》④黑格尔的美学巨著为《美学》⑤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方向是老子、孔子、《易传》和庄子的美学奠定的⑥柳宗元提出“美不自美,因人而彰”⑦王国维提出“境界说”,著作《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⑧蔡元培发表《以美育代宗教说》⑨朱光潜著作《谈美》、《文艺心理学》《诗论》⑩宗白华《美学散步》2.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
3.学习美学应当注意的问题:1.注重美学与人生的联系2.立足于中国文化3.注重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4.要有丰富的艺术欣赏的直接经验和系统的艺术史的知识5.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6.要有开放的心态,注意吸收国内外学术界的新的研究成果。
二、审美活动:1、狭义的美和广义的美:狭义的美指审美范畴中的优美,即一种单纯、完整、和谐的美,也就是古希腊式的美。
广义的美包括一切审美对象,不仅包括优美,也包括崇高、悲剧、喜剧、荒诞、丑、沉郁、飘逸、空灵等各种审美形态。
①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讨论美是什么,认为美是理念。
②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是和谐③海德格尔提出“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人是万物借以显示自己的手段。
④蔡仪:美是客观的⑤吕荧、高尔太:美是主观的⑥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⑦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美在意象。
⑧柳宗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有三层含义⑨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⑩马祖道一: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意象: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色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
●西方传统哲学的“真正的世界”有三种形态:1.柏拉图的“理念世界”,2.基督教的彼岸世界,3.康德的“物自体”世界。
三者都是永恒世界。
●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经人阐释为:现实具体的世界,万物一体的历史的世界,充满意义价值需要人去体验的世界,被习惯遮蔽需要用意象世界来揭示的世界。
●宗白华: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
2、审美态度(审美心胸)及相关各家说法●审美态度就是抛弃实用的态度和科学的态度,从主客二分的关系中跳出来。
人在一般情况下往往都缺少诗意和美感。
为了得到诗意和美感就必须超越主客关系的模式,为进入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准备条件。
这种条件,在西方美学史上,叫做审美态度。
在中国美学史上,叫做审美心胸。
●外国:布洛:心理的距离,审美主体必须与实用功利拉开一定的距离。
“距离”含有消极的和积极的两方面。
就消极的一面来说:它抛开实际的目的和需要,就积极的方面来说,它看重形象的观赏。
它把我和物的关系由实用的变为欣赏的。
●中国:老子“涤除玄鉴”。
画家:宗炳“澄怀观道”。
庄子“心斋”“坐忘”,可以看作是超功利和超逻辑的审美心胸的真正发现。
●中国美学中的审美心胸理论:发源:老子:“涤除玄鉴”(→宗炳:“澄怀观道”)发展:庄子:“心斋”和“坐忘”的理论:从内心彻底排除利害观念,保持空明的心境。
后世的其他说法:1.“平常心”(禅宗) 2. “童心”(李贽和袁宏道) 3. “闲”(程颢)●移情说的贡献移情就是把自己心中的情感投射到对象上,使对象也有和主体一样的情感。
移情之一给无生命的静止客体灌注生命。
如卫夫人《笔阵图》讲书法:使不动的线条有了云的动感;静止的一点就有了巨大的力量。
这种运动感和生命感都是主体移情于对象后的感受。
移情之二在对动物、植物和非生物的观照中,通过移情将之拟人化。
如秦观的《春日》:“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
”移情之三:心情外射,把自己心中的情感认为是客体具有的情感。
如苏轼的《水龙吟》:细看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移情作用的核心乃是意象的生成,移情作用之所以使人感到审美愉悦,也是由于意象的生成。
马斯洛高峰体验“高峰体验一词是对人的最美好的时刻,生活中最幸福的时刻,是对心醉神迷、销魂、狂喜以及极乐的体验的概括。
”它不是瞬间即逝的感觉,而是一种持久引导人们朝向积极、健康、博爱的精神动力。
在高峰体验中:1、人有一种比任何其他任何时候都更加整合(统一、完整、浑然一体)的自我感觉。
2、体验或对象倾向于被看成是一个整体,一个完整的单位,超然独立于任何关系、任何实用性、任何目的之外。
3、存在认知不断重复,感知会越来越丰富。
普通认知的情况下,反复地看就会使对象显得越来越空虚,看的时间越长,看到的东西越少。
4、人们往往会失去时空的感觉,时间如风驰电掣般飞逝而过。
5、表达和交流常常富有诗意,带有一种神秘与狂喜的色彩。
6、是一种终极体验,而不再是手段体验。
7、高峰体验的欢悦:“有一种凯旋的特性,有时也许具有解脱的性质。
它既是成熟的又是童真的。
”8、人有一种源承神恩、三生有幸的特殊感怀。
高峰体验的意义:“经历高峰体验后的普遍后果是一种感恩之情油然而生,这种尤如信徒对于上帝,以及普通人对于命运、对于自然、对于人类、对于过去、对于父母、对于世界、对于曾有助他获得奇迹的所有一切的感激之情。
这种感激之情可以成为一种敬仰、报答、崇拜、颂扬、奉献等等反应。
”“这种感恩之情常常表现为一种拥抱一切的对于每个人和万事万物的爱,它促使人产生一种‘世界何等美好’的感悟,导致一种为这个世界行善的冲动,一种回报的渴望,甚至一种责任感。
”“他更真实地成为他自己,更完全地实现了他的潜能,更接近于他的存在的核心,更完全地具有人性”。
★美感的五方面特性美感是一种超理性、超越个体生命有限存在的精神活动。
1、无功利性康德:“对一对象的存在是淡漠的”。
席勒:“欲望是直接攫取它的对象,而观赏则是把它的对象推向远方,并帮助它的对象逃开激情的干扰,从而使它的对象成为它的真正的、不可丧失的所有物。
”2、直觉性铃木大拙:“悟,只是把日常事物中的逻辑分析的看法,掉过头来重新采用直观的方法,去彻底透视事物的真相。
”张世英:“原始的直觉是直接性的东西,思是间接性的东西,思是对原始直觉的超越,而审美意识是更高一级的直接性,是对思的超越。
”3、创造性朱光潜:“观赏者的性格和情趣随人随时随地不同,直觉所得的形象也因而千变万化。
”陆机:“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
”4、超越性(超越“自我”的有限性)张彦远:“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
”黑格尔:“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
”5、愉悦性季羡林:“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
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
流光如逝,时不再来。
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审美愉悦审美愉悦是一种非常微妙的复合的情感体验。
审美愉悦是由于超越自我,回到万物一体的人生家园而在心灵深处产生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是人在物我交融的境域中和整个宇宙的共鸣、颤动。
3、审美活动受到的影响1,自然地理环境2.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产生决定性影响社会文化环境中对审美活动产生影响的因素中最根本的、长远起作用的是经济因素东汉《乙瑛碑》-北方审美米芾《虹县诗帖》-南方审美李思训金碧山水画-北方审美、王维破墨山水画-南方审美审美趣味:审美趣味是个人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审美理想的总和,是一个人审美观的集中体现。
审美趣味是个人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是在个体身上体现出来的,因而带有个人色彩。
它不仅决定着一个人的审美指向,而且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人每一次审美体验中意象世界的生成。
一个人的审美趣味是在审美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它要受到这个人的家庭出身、阶级地位、文化教养、社会职业、生活方式、人生经历等多方面的影响。
审美趣味是个人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
审美趣味是在个体身上体现出来的,因而带有个人的色彩。
刘勰说:“慷慨者逆声而击节,蕴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
”审美格调:审美格调,又称审美品位,是一个人审美趣味的整体表现,在其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
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在审美价值的意义上可以有种种区别:高雅与低俗、健康与病态、畸形(扭曲、阴暗);纯正与恶劣;广阔与偏狭等审美风尚: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中流行的审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