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题西林壁》《游山西村》ppt课件
《题西林壁》《游山西村》ppt课件
表露了重来作客的主观心境和 愿望。
感激之情—喜爱 之情—赞美之情
—羡慕之情
小结
陆游在人生的低潮期寄情乡间,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所包含的人生哲理更是我们每个人值得 借鉴和学习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 面对困难,挫折、困惑,要锲而不舍, 坚持前行,不懈努力,黑暗和迷茫之后 会是一个光明和前所未见的崭新天地。
题西林壁 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早年中进士,以文章知名。他 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 高造诣,作品大都挥洒自如, 明快豪放。他以诗为词,扩展 了词的领域和表现手法,对词 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 坡全集》。
三苏:苏轼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 苏洵、其第苏辙合称为“三苏”。
完
不识庐山 真面目
只缘身在
此山中
测一测: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
句诗启示人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论也不同 ,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
题,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
诗中蕴含的道理:
对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 客观地、 冷静地、多角度的进行 调查分析,就容易局部的事物迷 惑,不能全面、正确地、客观的 对这个事物作出合理的判断。
注释:
不识:看不清、认不清 只缘:只因为
面目:面貌 ,这里指庐山的风景。
身 :自己
此 :这
接下来请同学们看看,这首 诗中写到的方向词:
横侧远近高低
横看 成 岭
侧看
侧看 成 峰
远看
近看
抬 头 仰 望
低 头 俯 视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者 陆游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 山阴人。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 ,有“小李白”之称。陆游出 生的第二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 汴京,他于襁褓中随家人颠沛 流离,因受社会及家庭环境的 影响,自幼立志杀金兵报国在 仕途上不断受当权派打击,爱 国主义精神仍始终贯穿于他的 诗词文中。
游山西村 游:游玩
山西村:山西面的村庄
译文:从今日起,如果允许乘着月光闲游,我这 白发老翁也要随夜乘兴,拄着拐杖,敲开柴门。
1、分析诗句,从中我们感受到怎样的意境美?
第一句:农家以自己特有的饭菜招待客人表现出的 是特有的热情和淳朴。
第二句:对村子美丽景物的描写。它是千古传诵的 名句,后面我们要专门分析。
第三句:咚咚腊鼓之声,萧笙悠悠之韵,从村庄里 传送出来,一年一度的春社近了,村民循俗准备,以 传统的衣着、礼数忙于迎接这个欢乐的节日,多么古 朴可爱的民风啊!
<游山西村>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 移展开记叙,层次清晰,语言生动.
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
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小路上,“山重水复疑 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疑无而实有,景 似绝而复出,终于来到山西村.这里山环水绕 ,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这两句诗 蕴涵着生活的哲理,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涵着 希望.
写作背景:
作者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赞同张 浚北伐被迫罢官还乡,对照伪诈的官 场作者对家乡淳朴自然的生活产生了 欣慰之情。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 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莫:否定副词,译为“不,不要”
腊酒:腊本指年终的祭祀,也指夏历的十二 月份,腊酒就是十二月前后酿的酒。
柳暗花明又一村
明暗::百指花柳明树艳繁的茂样的子样子
译文:杨柳深处百花丛中 一个村庄赫然出现在眼前
关于颔联作者单纯是写景这么简单吗?
作者并不是单纯写景,他是通过所看到 的景色展开想象,把自己那种苦闷复杂的 心情寄予山水,鼓励自己不要对未来丧失 信心,表达自己心里深深的爱国之情。
(颈联)
习
箫鼓追随春社近,
俗
衣冠简朴古风存。
美
箫 鼓: 吹箫打鼓。
春 社: 古代把立春后祭祀土地神 的日子叫做春社日。
古风存: 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译文: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 社祭日已临近,布衣素冠,简朴的古风依旧 保存。
(尾联)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若 许: 如果允许。
闲乘月: 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无 时: 随时。 叩 门: 敲门。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47岁时所作,元丰七年(1084 )四月,苏轼离任黄州、就职汝州时,途径 江西游庐山,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总结庐 山之游的绝唱。
庐山位于江西北部,北临长江,东临鄱阳湖, 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山,相传在周朝时有匡氏七 兄弟上山修道,结庐为舍,因此而得名。自古享 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声誉。
诗的意思
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 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向远处、 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的景色 却各不相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 是因为自己身在这岑峦叠翠的深山 之中。
小组讨论:
1、怎样才能够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你从这首 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人情美——山水美——习俗美
2、细读每一句,句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写农家做客,流露出对主人热情 好客的感激。 ◇写景色,精彩的描绘,表达的是 诗人对山村美丽山水 的赞美与羡慕。
◇ 写 习 俗 , 对 农 村 田 园 生 活 的 喜爱,依恋和陶醉。
◇ 结 尾 的 总 结 , 诗 人 沉 醉 在 农 家作客的愉悦气氛之中,
1、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客观全面的 看待问题,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论 也不同。 2、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放想象:
横看,庐山 侧看,庐山 远望,庐山 近看,庐山 俯视,庐山 仰望,庐山
绵延不绝 高耸入云 云遮雾涌 悬崖峭壁 深沟幽壑(hè) 重峦叠嶂
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
背一背:
横看 成岭 侧成峰 远近 高低各不同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独立识字学词。 3、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文中所
蕴含的道理。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自学提示:
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 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 反复读古诗,看谁能把它读成一幅画。
丰年:丰收的年景
足:动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丰足(充 足)
大意:不要讥笑农家人酿的腊酒浑浊。丰收 的年景使鸡猪等荤菜充足来留客人吃饭。
1、农家人是拿什么来招待陆游的呢? 腊酒 鸡和猪
2、表现农家人怎样的特点? 热情好客 质朴
山重水复疑无路 山重水复: 群山重叠水山环绕 大意:群山重叠水山环绕让人怀疑没有去路
游山西村
陆游
学习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背诵全 诗。
2、了解陆游诗歌的艺术特色。
3、着重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 意境美、语言美。
自学指导
1 了解作者 2 了解写作背景 3 了解诗中蕴含的感情
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庐山南北长约25公里,东西宽约20公里,以 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 、喷雪鸣雷的银泉飞瀑、瞬息万变的云海奇观、 俊奇巧秀的园林建筑,一展庐山的无穷魅力。历 代诗人墨客相继慕名而来,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名 篇佳作。
题西林壁 题:写 壁:石壁
西林:西林寺
学习生字: 莫 ( ) 腊( ) 浑( ) 疑( ) 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