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环境风险分析
7.1 废水事故排放风险
根据本项目的特点,确定可能发生的最大环境风险为废水事故渗漏对地下水环境造成的严重的影响,另外还有废水事故排放对地表水环境造成的影响。
7.1.1 废水事故渗漏分析
项目经处理的废水在非农灌季节将储存在田间池内,因事故渗漏进入周围土壤,从而对地下水水质造成影响,因此必须杜绝废水事故渗漏。
7.1.2 废水事故排放分析
本项目污水处理站发生故障,未经处理的废水事故外排,顺农灌沟渠进入地表水——高洞河,势必对高洞河的水质造成影响,因此必须杜绝废水事故排放。
7.1.3 事故防范对策和建议
为杜绝废水的事故排放,应采取以下措施:
(1)坚强废水处理设施的日常维护,及时发现处理设备的隐患,确保处理系统正常运行;开、停、检修要有预案,有严密周全的计划。
(2)应设有备用电源和易损易耗部件、零件的备件,以备停电或设备出现故障时保障及时更换使废水能及时处理。
(3)厌氧池、田间池等必须做地面硬化防渗处理。
(3)对员工进行岗位培训,持证上岗。
经常性监测并做好值班记录,实行岗位责任制。
(4) 设置不小于300m2的废水事故应急池。
(5) 废水贮存池必须与项目主体工程同步建设。
7.2 暴雨影响及对策建议
由于经处理后的废水在非灌溉季节需在田间池储存近90天,此时如突降暴雨,会造成田间池污水外溢,从而对地表水系产生影响,因此,田间池池必须设置顶棚,在池边设置围堰和排水沟,避免暴雨时雨水大量进入池内而造成污水的外溢。
7.3 疾病事故风险
7.3.1 常发病危害
场如管理不善,会诱发常见疾病,如口蹄疫、炭疽等,而且传播很快,甚至感染到人群。
猪的常发病除了猪瘟、猪流感、仔猪副伤寒、嗜血杆菌病、腹泻以外,近几年来还流行链球菌病、附红细胞体病和弓形体病等。
其中猪瘟、猪水泡病、猪链球菌病等为人畜共患病,应加以特别区别及注意。
1.猪附红细胞体病。
不同品种和年龄的猪均易感,仔猪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
本病多发生在夏季,传播与吸血昆虫有关,特别是猪虱。
另外,注射针头、手术器械、交配等也可传播。
应激因素如饲管不良,气候恶劣或其它疾病,可使隐性感染猪发病。
主要呈现出急性黄疸性贫血和发热。
母猪生产性能下降,仔猪体质变差,贫血,肠道及呼吸道感染增加。
育肥猪病初精神委顿,体温升高到39.5℃-42℃,颤抖转圈或不愿站立,离群卧地,出现便秘或拉稀。
病猪耳、颈下、胸前、腹下、四肢内侧等部位皮肤红紫,指压不褪色,成为“红皮猪”。
治疗本病的药物虽有多种,但真正有效的药物却不多。
可选用血虫净、咪唑苯脲、新胂凡钠明配合四环素、土霉素等治疗。
2.猪链球菌病。
多发于春、夏两季,呈散发性传染。
主要通过创伤或咬伤感染,被病猪污染的物器是传染媒介。
主要发生于体重10kg-30kg仔猪,以败血症和脑膜炎型多见,中猪感染多见于化脓性淋巴结炎型。
突然发病,少食或不食,精神不好,常在猪患感冒发烧后继发。
急性病猪体温升高到41℃以上,减食或停食,结膜潮红,流鼻涕。
部分病猪发生关节炎,跛行,爬行或不能站立;有的表现出共济失调、空口磨牙等神经症状;有的颈背等处皮肤广泛充血或有出血斑。
8周龄内仔猪常于两天内死亡,慢性病猪常在头、胸、腹和股内侧皮肤等处出现圆形浅玫瑰色硬币大丘疹,后覆盖褐色痂皮。
混合感染猪瘟时,患猪流浆液性鼻液,耳尖、腹下、四肢末端、股内侧有紫红色或蓝紫色出血点、出血斑。
病公猪可见包皮内积尿,挤压流出白色、混浊、恶臭的液体。
病猪先便秘后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出现,后期呼吸困难,常于1天-3天死亡。
近年来,该病病原体对多种抗生素已产生耐药性,给临床治疗增加了难度。
但肌注强效阿莫西林15mg/kg体重,2.5%恩诺沙星注射液2.5mg/kg体重,每天1次,连用3天,病情会得到有效控制。
混合感染猪瘟时,还要全群紧急接种猪瘟疫苗。
3.猪弓形体病。
多见于3月龄仔猪,6月龄以上猪发病较少。
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可通过胎盘、消化道、呼吸道及吸血昆虫传播。
突然发病,常表现为流感症状,体温升高到40.5℃-42℃,稽留热,表现为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咳嗽,流鼻涕,四肢和全身肌肉疼痛,僵直,四肢内侧、腹部皮下大面积呈红紫色。
体表淋巴结肿大,有的下痢或便秘,并带有粘液或血液,怀孕猪感染可引起流产或死亡。
以磺胺-6-甲氧嘧啶、磺胺嘧啶加甲氧苄胺嘧啶等磺胺类药物治疗有效。
4.湿疹。
猪湿疹又称猪湿毒症,主要是由于长期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所造成的。
以高温季节发病较多。
急性者大多发病突然,病初时猪的颌下、腹部和会阴两侧皮肤发红,出现如蚕豆大的结节,瘙痒不安,以后则随着病情的加重出现水泡、丘疹、破裂后常伴有黄色渗出液,结痂及鳞屑等。
如急性患猪治疗不及时,常转慢性,猪的皮肤粗厚、瘙痒,猪常揩墙擦树止痒,导致全身被毛脱落。
常出现局部感染、糜烂或化脓,久之猪体消瘦,虚弱而死。
高温季节不要在猪舍内积肥,而应该常清扫猪圈,保持舍内清洁干燥,防止圈内漏雨,并勤把垫草置于太阳下暴晒。
墙壁湿度大的还可撒一些石灰除潮。
对急性者可静脉注射氯化钙或葡萄糖酸钙10ml-20ml,同时内服VA5000I 鄄U,VC片和复合VB片各0.5g-2g;必要时可注射肾上腺素0.5ml-1.5ml;对于患部出现潮红、丘疹,可用鱼石脂1g,水杨酸1g,氧化锌软膏30g,混合后涂擦,每天一次;患部渗出液较多时,可涂擦3%-5%龙胆紫酒精溶液或撒上等份的硼酸和鞣酸混合粉剂。
慢性湿毒症的治疗:红花9g、当归15g、党参14g、苍术9g、桃仁9g、生芪15g、茯苓9g、赤芍12g、丹参15g,煎水去除药渣后掺入少量精料给患猪喂服;外洗治疗时先用肥皂水洗净患部,再涂擦10%硫磺煤焦油软膏;如果病猪患部化脓感染,可先用0.1%高猛酸钾液或0.3%呋喃西林溶液清洗,再涂擦磺酊或撒上消炎粉。
如患部结痂、鳞屑积聚,可先用3%双氧水冲洗干净,再涂上鱼石脂软膏。
7.3.2 疾病防疫和对策建议
在猪场生产中应坚持“防病重于治病”的方针,防止和消灭疾病,特别是传染病、代谢病,使更好地发挥生产性能,延长使用年限,提高养猪的经济效益。
(1)日常的预防措施
①养猪场应将生产区与生活区分开。
生产区门口应设置消毒池和消毒室(内设紫外线灯等消毒设施),消毒池内应常年保持2%-4%氢氧化钠溶液等消毒药。
②严格控制非生产人员进入生产区,必须进入时应更换工作服及鞋帽,经消毒室消毒后才能进入。
③饲养人员每年应至少进行一次体格检查,如发现患有危害人、猪的传染病者,应及时调离,以防传染。
④经常保持猪舍、猪床、猪体的清洁,猪舍、猪床应保持平整、干燥、无污物(如砖块、石头、炉渣、废弃塑料袋等)。
⑤定期检测各类饲料成分,经常检查、调整、平衡日粮的营养,特别是蹄病发生率达15%以上时。
(2)发生疫情时的紧急防制措施
①应立即组成防疫小组,尽快做出确切诊断,迅速向有关上级部门报告疫情。
②迅速隔离病猪,对危害较重的传染病应及时划区封锁,建立封锁带,出人人员和车辆要严格消毒,同时严格消毒污染环境。
解除封锁的条件是在最后一头病猪痊愈或屠宰后两个潜伏期内再无新病例出现,经过全面大消毒,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方可解除封锁。
③对病猪及封锁区内的猪只实行合理的综合防制措施,包括疫苗的紧急接种、抗生素疗法、高免血清的特异性疗法、化学疗法、增强体质和生理机能的辅助疗法等。
④病死猪尸体要严格按照防疫条例进行处置。
⑤出现重大疫情时必须严格执行《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以及《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处置技术规范》中相关规定。
非传染病故的猪,在当地畜牧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在养殖场隔离区内深井填埋。
7.4 沼气利用风险防范措施
(1)沼气的危险特性
沼气是一种无色、有味、有毒、有臭的气体,它的主要成分甲烷在常温下是
,甲烷对一种无色、无味、无臭、无毒、易燃易爆的气体。
甲烷分子式是CH
4
空气的重量比是0.54,比空气约轻一半。
甲烷溶解度很少,在20℃、0.1千帕时,100单位体积的水,只能溶解3个单位体积的甲烷。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气体,其爆炸极限为4.9%~16%(体积百分比)。
厌氧池是严格密封的,里面充满沼气,氧气含量很少。
就是盖子打开后,沼气也不易自然排除干净。
沼气的主要成分甲烷是一种无色气体,当空气中浓度达到30%左右时,可使人麻醉;浓度达到70%以上时,会使人窒息死亡。
沼气中的另一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碳,也是一种易使人窒息性气体。
同时,加入沼气池中的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下也能产生一些有毒气体。
因此下池检修或清除沉渣时,有窒息和中毒事故的发生。
(2)事故防范措施
①输送沼气导管上的阀门要灵活、严密,不能漏气。
②导气管应经常检查,确保不漏气。
③导气管上应装上压力表。
压力过高应排出气体;压力不足时应停止使用,重新进料充气,以防止回火。
④使用沼气必须与可燃物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以保证安全。
⑤使用沼气时发现漏气,应立即打开门窗,熄灭室内各种火源,以防止沼气爆炸。
⑥下池检修或清除沉渣时,必须提高警惕,事先采取安全措施,防止窒息和中毒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