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吴语简介

吴语简介


(一)何谓吴语?
吴 语是汉语历史最为悠久的方言,其祖语可以追 溯到2600年前的春秋时期的吴越两国上层人士习 用的汉语方言。现代的吴语,仍然保存着一些在 多数现代汉语方言 中已经消失的古汉语特点,其 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保持了浊音和清音声母的分 别,的所谓“浊音”,现在吴语中的“浊音”包 括“清音浊流”(分布在北部吴语区) 和“真” 浊音(分布在浙南)。浊音的发音需要振动声带, 比如英语中的b、d、g、z都是和吴语一样的浊音, 普通话的b、d、g、z则是清音。
3.保留古词
至今,苏州话中还保留着很多古汉语用词,例如一些吴语语 常用词,古辞书字书皆已著录:
(1)宰鸡说“煺”,音推。《广韵》他回切。《集韵》: “以汤除毛。”
汏,略洗。字早见《说文》。又《玉篇》:“徒盖切,洗 也。”
(2)囥,藏。《集韵》口浪切:“藏也。”《周礼》作 “抗”,《夏官·服不氏》:“宾客之事则抗皮”,郑玄注引 郑众说:“主举藏之。” (3)念,二十《说文》作“廿”。 顾炎武《金石文字记》卷三:“[开业寺碑]碑阴多宋人题名, 有曰:“……元佑辛未阳月念五日题’。以廿为念,始见于 此。”
3.声调大体保留平上去入四声,并依声母的清 浊各分阴阳,声调种类一般有7个(阴平、阳平、 阴上、阳上、去声、阴入、阳入)。
4.有复杂的连读变调现象。 分析连读变调现象,首先要区分纯语流音变型 和构词型两大类。纯语流音变型连读变调指阳 平、阳上、去声三个曲折调型在语流中因语速 加快而丢失前半段或后半段。这种连读变调只 发生在前字位置,后者则保持本调不变。比如: “是铁”“是我”中的“是”,由原先阳上调 值231变为23;“过关”“过桥”中的“过”, 由原先的去声调值523变为52。连读变调的主 要类型是构词型连调,其连调格式称为连调式。
(3)用比喻的方式构词
例如称“彗星”为“扫帚星”,是因为其
形似“扫帚”而得名。把“肚脐”称为 “肚脐眼”“肚皮眼’,“眼”在此并非 实指,而是因其形似而得名。很多地方把 蚕称为“蚕宝宝”,“宝宝”同样也是形 似的比喻。因为蚕形状娇小,吐丝时通体 晶莹,似婴儿皮肤般光滑,加之做茧时似 躺在襁褓中,极像“宝宝”。“粗糙”有 些地方称为“毛糙”,也是很典型的比喻 用法,“粗”和“糙”本是两个同义语素, 但用“毛”,取其“像毛一样”的意思就 更具体了。
苏州话是吴方言的代表之一,以苏州话为例 进行吴方言使用情况的抽样调查结果如下:
“每个人都有说母语的权利。文化的多样性 是人类的宝贵遗产,应当受到维持和保 护。”这些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结论 和决议。一个能够容纳和交融不同文化的 民族,才是一个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民 族,才是一个有着博大胸怀和魅力的民族, 才是一个有着宽容和独立精神的民族。保 护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基本责任 ,
2.单元音韵母发达而复元音缺少,单元音有 [i]、[e]、[o]等13个之多,其中只有[a]、[o]、 [u]三个是发音部位靠后的元音。元音发音 部位靠前是苏州话的标志,正因为单元音 发音部位靠前、复元音少,比起其它地方 和周边其他吴语区的发音来,说话时嘴型 变动小,所以苏州话听起来才那么轻、软、 糯。
2.动补结构后面的宾语常常提前。比如说 “做我不着”“打你不过”“对渠不住”等。
以上是吴方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最 突出的特征,它们成就了吴方言这一最富 有魅力的千年瑰宝。近年来,随着经济的 加速发展以及与外界文化的交流与同化, 吴语日益失去其古老、优美的本色,甚至 有部分人主张用普通话取代吴语。因此, 如何保护这一属于全人类的宝贵文化财富, 已经成为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在汉语七大方言中,吴语的使用人口占汉 族总人口的的8.4%。无论是从分布的范围 来考察还是从使用的人口来统计,吴语都 是我国第二大汉语方言。吴语也蕴含了丰 富的文化遗产。下面将从两个方面对吴语 进行介绍。
一.从四个问题看吴语概况 二.吴语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特点
一.从四个问题看吴语概况
(一)何谓吴语? (二)吴语为什么叫吴语? (三)吴语分布在那些地方? (四)吴语是不是只能说不能写的土话?
(三)吴语分布在那些地方?
吴语在使用人数上是汉语第二大方言,不过分布 地域并不是很广阔,江苏长江以南除南京、镇江 地区(丹阳、高淳仍是吴语)、江北靖江海门启 东通州、上海市、江 西上饶市、福建浦城北部和 浙江除淳安、建德、苍南、平阳外基本都讲吴语。 皖南北部的铜陵、太平地区讲吴语宣州话,但是 当地人一般对外使用江淮官话,吴语只 在家庭内 部使用,而且宣州吴语受到官话的严重渗透。吴 语分布的总面积约13.75万平方公里。
二.吴语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特点
(一)吴语的语音特点
重点主要集中在吴方言的全浊声母、连续变调以 及小称音变等方面。
1.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古浊塞音、浊塞擦音和浊擦 音声母。比如,“夺”和“得”在汉语绝大多数 方言里声母是相同的,而吴方言的苏州话里,两 者仍然可以清晰区分为一个送气(清音),一个 不送气(浊音)。吴语中的全浊声母早就引起了 国内外的关注,赵元任(1956)以及之后学者的 研究认为,吴语中古浊塞擦声母在单念或作为连 读上字时读清音,在连读下字时读成浊音。
根据连调自组首字调类将苏州方言构词型 连调的连调式分为舒声式(首字调类为阴 平、阳平、阴上、阳上、去声)和促声式 (首字调类为阴入、阳入)两类。舒声连 调式由前字确定,大体上前字的调值就是 相应的单字调调值,后字的调位全部中和, 七个单字调的调值趋于同一。比如:新生、 新人、新手,后字的调值是不同的,但连 读变调之后,全部变为21调值。促声连调 式必须由前字和后字共同确定,其后字的 调位虽尚未全部中和,但已开始丧失单字 调的辨义功能,正在步舒声式连调的后尘, 二者的发展虽不同步,但方向是一致的。
(二)吴语为什么叫吴语?
吴语,因为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行 政区划上基本属于江浙(包括上海)两省, 因而又称“江南话”、“江浙话”,而习 惯上称为“吴语”,则是因为吴语是从 “三吴”(现苏州、湖州、绍兴)地区为 中心的太湖流域、宁绍平原发展起来的。 需要注意的是,吴语不是指“吴国”的语 言,因为春秋时期的吴国除了上层人士, 百姓讲的是侗台语而不是汉语,三国的吴 国则包括了东南各大方言区。
(二)吴语的词汇特点
1.语助特点
(1)吴语名词词头“阿”比较发达,多用于亲属、 排行及人品、人名上,如“阿哥、阿侄、阿伯、 阿囡”等。词头“老”的使用范围也很广,如 “老虫/老鼠、老虎、老板、老师(温州兼表老 师傅)、老鸨、老兄、老公、老婆”等。 (2).吴语词尾除“子”及小称“儿”尾外,最发 达的是“头”尾,各片都有很多“头”尾词,如 “鼻头、日头、行头、姘头、名头、门口头、甜 头、块头、单斤头”等。又有“佬(老)”尾用 于人品,如上海“小赤佬、大好佬”,温州“鼓 板佬、哑佬”,宣州“坪巴佬、本地佬、江北佬” 等。
(3)状词词尾不用“地”,而用“叫”或“能”, 如“慢慢叫走”“好好能吃”。
2.具象化特点
(1).通过词汇中的具象语素表现一些书面词汇, 包括专有名词,一些名词的名称都用可视的描写 方法表达。例如把“蜈蚣”说成“八脚”,是用 动物可视的形体特征来代替学名。在词汇中添加 具象化的语家。例如“鳝鱼”在语义上采取了 “种+类语言应用研究属”的构词法,绝大部分地 区又称之为“黄鳝”,这种具有颜色语家的偏正 式词语显然比前者更直观。更典型的是“眼珠” 的说法中有“乌”这一表色彩的语系,如“眼乌 珠”“眼睛乌珠”“眼睛乌子”等。
(2)通过相对具象的语素表现
“东西”一词被称为“物事”,用“物’ 和“事”两个语素合成来表达“东西”一 词的意义,无疑采用了具象化更强的语素。 又如“做饭”一词,绝大部分地区采用 “烧饭”的说法,有的地方用“煮饭”的 说法,同是动宾结构,但不管是“煮’还 是“烧”都比笼统的“做”更具体。因为, “煮”和“烧”后面的语素只能是“食品” 语义场的下义词,比“做”要明确得多。
1.宾语前置的主谓谓语句占优势,如“我看 过了电影”常说成“我电影看过了” (“看”“了”各方言说法或有不同,但句 式不变)。双宾语句如“我给你一本书”, 除说成“我拨本书你”外,也常说成“我书 拨本你”。很多在普通话中倾向于用“把” 字句表达的意思,在吴语中也都是用受事话 题句表达的。其中的祈使句往往在宾语位置 还有一个“伊”(他)复指话题,如北京话 的“你把地板拖一下”“你先把酒喝了”, 上海话通常说“侬地板拖拖伊”“侬老酒先 吃脱伊”。
夹吴 长
在方 江
淮言 三
方大 角
言致 与位 徽于 方图 言中
洲 方 言 分
之中 布
间央 示
一意
片图

嘉南按 吴
杭区 大 小。 区

片各分 内
、区 类 杭下 可

州又分 分
小分 为 片小 浙

等片江 示
等, 区 。如 ,

太上 图
湖海
片区
,、
苏苏
(四)吴语是不是只能说不能写的 土话?
由于国家通行的书面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导致人们产生 方言是只能说不能写的土话,不能用于文学创造的误解, 一些大北方话主义者更是猖狂叫嚣“浙江话不能入 文” 之类胡言。事实上吴语不仅可以写作,而且更是一种优美 的文学语言。吴语将“藏”称作“囥”、将“东西”称作 “物事”、把“都”称作“侪”等只是几个常 用的例子 罢了。至于文学,从冯梦龙的《山歌》,到韩邦庆的《海 上花列传》,吴语的文化价值尽显无疑,甚至现在普通话 中的常用词如“尴尬”,成语如“煞有介 事”,佳句如 “月亮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都来自江浙一带的 吴语。
5.有文白异读现象。如“生”在成语“生龙 活虎”中读原音,而在口语中读“商”音。 生吃叫“商吃”,生病叫“商病”。又如 “别”,在“别开生面”中读原音,在口 语中读“勃”,别人叫“勃人”,别的事 叫“勃桩事体”。再如“挨”为顺着次序 或接近某事物之意,在“挨家挨户”中读 原音,而在口语中读“啊”。挨次排队, 叫“啊一啊二排队”,挨到我叫“啊到 我”,接近某时刻叫“啊模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