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洋务运动与中国现代化之路

论洋务运动与中国现代化之路

论洋务运动与中国现代化之路
【摘要】:。

洋务运动的兴起,为中国迎来了现代化的曙光。

洋务派的基本指导思想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它是贯穿于洋务运动始终的一个指导思想,是中国近代化的最早启动。

这里的“中学”是指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孔孟之道和君主专制制度,这是“体”,是不能改变的;“西学”是指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工艺技术和坚船利炮,这是“用”,是可以学习、效法的。

洋务运动客观上对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导致了洋务运动现代化尝试的失败,最终并未把中国引向现代化之路。

【关键词】:现代化;洋务运动;影响
现代化是时下学术界的热门话题,这与经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有关。

著名史学家罗荣渠先生认为:“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具体地说,就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与社会行为深刻变革的过程。

”可见,现代化就是指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

19世界下半叶,工业化和现代化在欧洲核心地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逐步向周围地区扩散,并越出欧洲向异质文化地区传播。

在这一时期,洋务运动的兴起,为中国迎来了现代化的曙光。

它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和工业化、教育科技、军事国防、外交等多个方面取得了许多显著的进步,使中国从不同领域都开始朝现代化的方向迈进。

洋务运动客观上对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但由于以下的种种原因,最终导致了洋务运动现代化尝试的失败,最终并未把中国引向现代化之路。

(1)国内环境方面:农民起义的冲击,迫使清朝最高统治者允许洋务派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于是洋务运动就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兴起。

但是,洋务运动需要的是和平环境和统治集团的一致努力,而国际资本的不断侵略,又使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们将精力和财力集中于军事,无力兴办更多的其他事业,从而限制了它的发展,使中国最终在甲午战争中失败。

就国内环境来讲,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
然经济,使洋务运动缺乏内在的新生活力。

政治上,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重重:一是顽固派的反对和最高统治者的限制;二是满汉矛盾给洋务运动以很大牵制。

洋务运动搞了30年,清王朝一直没有设立相应的专门机构,如农业部、商业部、交通部等,也没有制定出长期、稳定的政策。

此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由于中国资本主义没有发展到具有独立性格的程度;农民阶级又不代表新的生产力或生产关系,不能建立新的社会,昏聩腐朽的清王朝封建顽固势力因循守旧,不图振作,幻想回到闭关自守的时代,反对向西方学习。

因此,实现中国近代化的任务最初不能不依靠地主阶级开明派――洋务派来承担。

而由于洋务派具有浓厚的封建性,他们用“官督商办”的封建主义的方式经营和管理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使这些工业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封建性。

洋务派没有而且也不可能为中国近代化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洋务派虽然在某些地区、某些企业的建设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从全国来讲,它不可能全面推进中国的近代化。

(2)国际环境方面:在洋务运动前的20年里,英法两国对中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趁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26个不同种类的不平等条约。

通过这些不平等的条约,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把中国开拓为自己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3)从政治方面看:中国的洋务运动没有触动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土地所有制。

相反,其出发点正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制度,这与建立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实现政治现代化正好背道而驰。

中国的现代化运动是由清朝封建统治集团中的一群“有识之士”领导的,他们都是朝廷重臣或者军政要员,如恭亲王奕、军机大臣文祥、两江总督曾国藩、北洋大臣李鸿章、闽浙总督左宗棠、湖广总督张之洞等等。

这些人或者是满清贵族,或者是汉族地主,自幼受到严格的封建传统教育,成为了纲常名教的信徒。

他们为了维护其既得利益,他们需要美化和巩固现存的社会制度。

但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实践,他们又深感洋枪洋炮的威力。

为了挽救现实的危机,就必须引进西方的坚船利炮,必须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即要用西方的先进科技来维护和巩固封建的政治制度。

由此可见,中国发动洋务运动根本不是想把封建的中国改造为资本主义的中国。

其最终目的,是想用西方资本主义的皮毛来维护已经腐朽的封建主义的躯体,这是洋务运动的实质,也是导致洋务运动没有
把中国引入现代化道路的根本原因。

(4)从经济方面看:洋务运动企图通过政府主导的工业化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所以,中国由政府出资从西方购买先进设备,引进先进技术,创办一批新式军事和民用工业。

据统计,自1861年至1895年的35年里,政府工出资创办了19个军事工业,29个民用工业,以及一批交通运输企业,建成铁路364公里。

但是,洋务派把西方先进的工业制度植根于封建的土壤之中,他们创办的军事工业全部实行官办,民用工业则采用官督商办的形式。

由于机构臃肿,管理混乱,效率低下,加上官员贪污腐化、中饱私囊,外国资本主义的挤压,这些企业发展缓慢。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政府主办的工业大部分宣告停业或破产。

与此同时,在洋务运动的带动下,中国还出现了一批民办工业,主要是由一些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资兴办。

据统计,在1869―1894年间,民办工业约有50多家,资本总额为500余万元。

这些民办工业主要是轻工业,规模较小,资金较少,设备简陋,技术落后,无论在产品销售还是在原料采购方面,都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巨大压力。

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经济现代化步履维艰,封建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绝不能支撑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5)从军事方面看:中国的洋务运动也进行了军事改革,主要是引进西方的枪炮和舰船,但是并没有对军事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洋务运动中所建新式海陆军主要用于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斗争,在对外战争中却连连败北。

结果,福建水师在中法战争中全军覆没,北洋水师也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灭,中国的军队现代化之梦也随之破灭。

(6)文化教育方面:中国没有对封建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封建的思想文化依然占据着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洋务运动提出了“兴西学”的口号。

洋务运动设立了中国近代最早的一批学习外国语言的学校和专业技术学校,这些学校对封建教育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另外,洋务运动中翻译介绍了一些西学知识,并派遣学生赴欧美留学,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这些行动对解放人们的思想,革新社会风气,培养科技人才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这种改革规模不大,程度不深,封建的文化教育制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科举也照常举行,中国的教育现代化还处于起步阶段。

现代化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的社会变革,是世界历史一种连续的
演进,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多层面的渐进的过程。

而国人对于现代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艰难的探索历程。

洋务运动只停留在器物技能的层面,到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才提高到政治制度的层面,一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才真正深入到思想文化的层面。

到这时,国人对于现代化才有了比较全面和完整的认识。

也是在经历了近百年的屈辱和斗争之后,中国才把被延误的现代化引上正常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罗荣渠K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S/UK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史学会K洋务运动S/UK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吉尔伯特・罗兹曼K中国的现代化S/UK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