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社会及其基本结构

第五章 社会及其基本结构

结构及其核心 1、社会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 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 方式。 2、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国家政权。国家政权 是最主要、最强有力的阶级斗争工具,一切 政治斗争都是围绕国家政权问题而展开的。
2、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1、起源: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出现的,是阶级 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2、本质: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个阶级压迫 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 3、职能(对内和对外) 对内职能:政治职能,即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 对本阶级实行民主,对统治阶级和犯罪分子实行专 政;运用政权力量巩固和发展自己的经济基础,组 织、调节和干预经济生活,维护统治阶级的经济利 益;调整社会关系,调节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秩序。
2、联系(理解) 表现在: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 物,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人类社会 与自然界一样,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着的、合 乎规律的发展过程;人类社会的历史活动是 与一定的自然条件相结合的活动,也要遵循 客观规律。
二、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人类是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种创造也 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包括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掌握) (1)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要素的各类要素之 中。 (2)科学对生产的发展具有主导和超前作用。 (3)科技进步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2、生产关系------社会经济结构 1、生产关系的构成及其关系 (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客观的、 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2)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的所有 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 (3)三者关系: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基础, 决定着其他两个方面;其他两个方面影响和 制约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3)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 的更替,不是社会革命的原因,相反,人口 因素还要受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制度 的制约。
试用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对人类社会存在 和发展的作用,说明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 重要性。 答(1)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都是社会物质生活 条件,都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 和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地理环境的优劣、人口数量、素质和构成的 状况,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为此,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必须和谐相处,人 类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与物质资料的生产和 再生产必须协调。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掌握)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社会 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法律思想、哲学、艺术、 科学、道德、宗教等。 1、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这表现在:社会存在 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社会意 识的发展变化;在阶级社会中,某些社会意识具有 阶级性。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这表现在:社会意识 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 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各种社会意识形 式之间的相互影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 反作用。
对外职能:组织国防,防御外来侵略和颠覆, 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保护本国利益不受 侵犯;剥削阶级国家在可能的时候还对外实 行侵略。无产阶级国家则本着国际主义精神, 保卫世界和平,支援各国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四节 社会的观念结构
一、社会的观念结构及其构成 1、社会的观念结构是各种社会意识组成的有机 整体,是社会精神生活的总和,是由各种意 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照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 的有机系统。 2、社会意识构成表现在三个方面: (1)从社会意识的主体看,社会意识是由个 体意识和群体意识所构成。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理解)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改造自然以获取物质 资料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 基础,是整个社会生活的首要前提或条件。 (2)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3)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发展,决定着社会 形态的更迭。
2、社会经济结构的类型及功能 (1)社会经济结构有五种类型:原始公社的经 济形态;奴隶主占有制的经济形态;封建主 占有制的经济形态;资本家占有制的经济形 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形态。 (2)两大功能:以一定形式把人和物结合起 来;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 构成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的现实基础。
第五章 社会及其基本结构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社会的本质 社会的经济结构 社会的政治结构 社会的观念结构
第一节 社会的本质
一、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理解) (1)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自发的 力量起作用的,而社会规律是通过有理性和 有意识的人们的自觉活动才能表现出来。 (2)自然界是物质运动的较低级形态,自 然规律是低级运动规律,而人类社会是物质 世界中最高级、最复杂的运动形式,社会规 律是高级运动规律。
(3)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也不 能影响社会形态的更替。地理环境对社会发 展的影响和作用,往往要受到生产力发展水 平和社会制度的制约。
2、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人口因素是指从事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 的总和。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以及 人口的发展和分布等。 (2)人口因素对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有重要作用。 (了解) 表现在: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 要条件;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上,人口 的数量、密度和增长速度,对社会发展可以 起到促进或延缓作用;人口的构成和质量对 社会发展有不同的影响作用。
(3)从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基础的关系看,社 会意识形式又可分为属于上层建筑和不属于 上层建筑两种类型。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 识形式即社会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具有 鲜明的阶级性,它们直接地反映并服务于经 济基础。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是社会意识形式中的非意识形态部分。自然 科学及一部分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如语言 学、逻辑学等,它们反映的是自然现象和某 些特定的社会现象,它们不直接属于某一社 会的上层建筑。
(2)环境和人口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 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我 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 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解) (3)根据我国国情,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必须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 系。我们要自觉地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地综 合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 理,改善生态环境。我们要控制人口数量, 调整好人口的分布,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1、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 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特指那些 已经进入到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那部分自然界, 而不是整个自然界) (2)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了 解) 表现在: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 展的必要前提,地理环境的优劣,通过对生 产的不同影响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四、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它揭示了社会的起源(理解) 社会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人类最基本的实践 活动是生产劳动。劳动创造了人,同时创造 了人类社会。 2、它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理解) 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都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 进行能动改造的实践过程。社会生活在本质 上是实践的,包含着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三、人的自觉活动与社会历史规律客观性之间的关系 (掌握) 1、社会历史发展离不开人的自觉活动 社会历史规律是在人类自觉活动的过程中形成、 并通过人类的自觉活动实现的。社会的主体是人, 是能动的自觉活动的人。 2、人的自觉活动受社会历史规律的制约 (1)人的思想和动机是由社会物质条件决定的。 (2)人的目的的能否实现取决于是否体现社会发展 的客观要求。 (3)人的自觉活动只能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的历史 进程,但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从社会意识的发展看,社会意识可分为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是人们 不系统的、处于自发状态的社会意识,表现 为情感、习俗、信仰等。社会意识形式是系 统的、自觉的、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包括政 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不 同的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式以社会心 理为基础,并对其起着指导和规范作用。
3、它揭示了社会规律的特点(掌握) 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都是客观规律,但各 有特点。自然规律的实现无须人的参与。而 社会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领域,其规律是存 在与人类实践活动之中,表现为一种最终决 定人类活动结果的力量。
第二节 社会的经济结构
一、生产力 1、生产力及其构成 (1)生产力是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 (2)生产力的三个最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 资料、劳动对象。 (3)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导要素。劳动者是 “活要素”,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死劳 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