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出血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脑出血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脑出血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及定义:脑出血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所引起的一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呙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症,又名卒中。

西医脑出血指非外伤性脑实质性出血,多于高血压、脑动脉瘤破裂等有关。

二、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标准1、疾病诊断(1)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偏身麻木为主症(2)发病急骤,病前多有头昏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常因恼怒、劳累、酗酒、受凉等因素诱发。

(3)头部 CT:可见出血灶2、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3、证候诊断(1)中经络①肝阳暴亢证:半身不遂,肢体强痉,口舌喎斜,言语不利。

眩晕,头胀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

舌质红或绛,苔黄或黄燥。

弦或弦数。

②风痰阻络证:半身不遂,肢体拘急,口舌喎斜,言语不利,肢体半身不遂,肢体强痉,言语不利,口舌喎斜。

③痰热腑实证:半身不遂,口舌喎斜,言语不利。

腹胀,头晕目眩,口黏痰多,午后面红烦热,便秘。

舌红,苔黄腻或黄燥,弦滑大。

④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肢体瘫软,言语不利,口舌喎斜。

手足心热,肢体麻木,五心烦热,失眠,眩晕耳鸣。

舌红或暗红,苔少或光剥无苔,弦细或弦细数。

⑤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肢体松懈,口舌喎斜。

面色胱白,气短乏力,偏身麻木,心悸自汗。

舌暗淡或瘀斑,苔薄白或白腻。

(2)中脏腑闭证:分为阳闭、阴闭。

阳闭:①风火闭窍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肢体强痉,口舌喎斜。

两目斜视或直视,面红目赤,口噤项强,两手握固拘急,甚则抽搐。

舌红或绛,苔黄燥或焦黑,弦数。

②痰火闭窍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肢体强痉拘急,口舌喎斜。

鼻鼾痰鸣,面红目赤,或见抽搐,两目直视,项背身热,躁扰不宁,大便秘结。

舌红或红绛,苔黄腻或黄厚干,滑数有力。

阴闭:痰湿蒙窍证:痰涎涌盛,面白唇暗,四肢不温,甚则逆冷。

舌暗淡,苔白腻,沉滑或缓。

脱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汗出如珠,目合口张,肢体瘫软,手撤肢厥。

气息微弱,面色苍白,瞳神散大,二便失禁。

舌淡紫,或舌体卷缩,苔白腻,脉微欲绝。

(二)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头痛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并伴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

(2)头颅 CT 证实脑内出血改变。

三、围手术期诊疗方案(一)手术适应症:1.经内科治疗无效,颅内压持续升高,病情继续加重,在无手术禁忌症的情况下,应争取在脑组织未遭受不可逆损害前清除血肿。

2.幕上血肿量>30ml,中线结构移位>1cm者。

幕下血肿量>10ml,有脑干或第四脑室受压者。

3.GCS评分≤13分,病人呈浅昏迷或中度昏迷、不完全或完全性偏瘫、脑疝早期。

4.年龄≤50岁者,其颅腔容积代偿能力比有脑萎缩的高龄病人差,而手术耐受能力较强,多主张手术治疗。

5.血肿位于壳核或经壳核向苍白球及丘脑扩展6.手术后病情一度好转,但经过一段时间后症状逐渐加重,CT 扫描确定有血肿形成应再次手术。

(二)术前术前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中经络(1)肝阳暴亢证治法:平肝熄风潜阳。

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钩藤、龙骨、牡蛎、杜仲、丹参、菊花、茯苓、牛膝、地龙、全蝎、远志、夏枯草、夜交藤、石决明、山桅子等。

中成药:天麻钩藤颗粒口服;天麻素注射液静滴。

(2)风痰阻络证治法:清热化痰,熄风通络。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全蝎、地龙、胆星、半夏、鸡血藤、钩藤、白术、茯苓、陈皮、石决明、天麻、牛膝、丹参、当归、忍冬藤等。

中成药:通脉胶囊、血塞通片等口服。

(3)痰热腑实证治法:通腑泄热化痰。

推荐方药:星蒌承气汤或大承气汤加减。

大黄、芒硝、瓜蒌、胆星、玄克、麦冬、丹参、地龙等。

中成药:牛黄清心丸、麻仁丸等口服或鼻饲,番泻叶代茶饮;清开灵注射液静滴、醒脑静注射液静滴。

(4)阴虚风动证治法:滋阴潜阳,镇肝熄风。

推荐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

龙骨、牡蛎、赭石、怀牛膝、白芍、玄参、麦冬、龟板、山药、地龙、黄精、山萸肉、知母、天花粉、五味子等。

中成药:大补阴丸、知柏地黄丸等口服。

(5)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活血通络。

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地龙、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党参、牛膝、水蛭、全虫。

中成药:生脉注射液静滴。

2、中脏腑(1)闭证阳闭:①风火闭窍证治法:清热熄风,醒神开窍。

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钩藤、生石决明、黄芩、栀子、杜仲、牛膝、丹参、川芎、菖蒲、远志、郁金等。

中成药: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鼻饲;脑静注射液静滴。

②痰火闭窍证治法:清热涤痰,醒神开窍。

推荐方药:羚羊角汤加减。

羚羊角粉、钩藤、石决明、夏枯草、生地、天竺黄、半夏、黄连、石菖蒲、郁金、远志等。

中成药: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鼻饲;清开灵注射液静滴。

阴闭:痰湿蒙窍证治法:燥湿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涤痰汤。

半夏、陈皮、茯苓、胆南星、竹茹、石菖蒲等。

中成药:苏合香丸鼻饲。

(2)脱证治法:益气回阳,扶正固脱。

方药:急予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

人参、制附子、生甘草、五味子等。

汗出不止加山萸肉、黄芪、煅龙骨、煅牡蛎以敛汗固脱;若见冷汗肢厥者,合用四逆汤以回阳救逆。

中成药:参附注射液静滴。

(三)术中无中医治疗。

(四)术后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中经络(1)肝阳暴亢证治法:平肝熄风潜阳。

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钩藤、龙骨、牡蛎、杜仲、丹参、菊花、茯苓、牛膝、地龙、全蝎、远志、夏枯草、夜交藤、石决明、山桅子等。

中成药:天麻钩藤颗粒口服;天麻素注射液静滴。

(2)风痰阻络证治法:清热化痰,熄风通络。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全蝎、地龙、胆星、半夏、鸡血藤、钩藤、白术、茯苓、陈皮、石决明、天麻、牛膝、丹参、当归、忍冬藤等。

中成药:通脉胶囊、血塞通片等口服。

(3)痰热腑实证治法:通腑泄热化痰。

推荐方药:星蒌承气汤或大承气汤加减。

大黄、芒硝、瓜蒌、胆星、玄克、麦冬、丹参、地龙等。

中成药:牛黄清心丸、麻仁丸等口服或鼻饲,番泻叶代茶饮;清开灵注射液静滴、醒脑静注射液静滴。

(4)阴虚风动证治法:滋阴潜阳,镇肝熄风。

推荐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

龙骨、牡蛎、赭石、怀牛膝、白芍、玄参、麦冬、龟板、山药、地龙、黄精、山萸肉、知母、天花粉、五味子等。

中成药:大补阴丸、知柏地黄丸等口服。

(5)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活血通络。

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地龙、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党参、牛膝、水蛭、全虫。

中成药:生脉注射液静滴。

2、中脏腑(1)闭证阳闭:①风火闭窍证治法:清热熄风,醒神开窍。

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钩藤、生石决明、黄芩、栀子、杜仲、牛膝、丹参、川芎、菖蒲、远志、郁金等。

中成药: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鼻饲;脑静注射液静滴。

②痰火闭窍证治法:清热涤痰,醒神开窍。

推荐方药:羚羊角汤加减。

羚羊角粉、钩藤、石决明、夏枯草、生地、天竺黄、半夏、黄连、石菖蒲、郁金、远志等。

中成药: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鼻饲;清开灵注射液静滴。

阴闭:痰湿蒙窍证治法:燥湿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涤痰汤。

半夏、陈皮、茯苓、胆南星、竹茹、石菖蒲等。

中成药:苏合香丸鼻饲。

(2)脱证治法:益气回阳,扶正固脱。

方药:急予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

人参、制附子、生甘草、五味子等。

汗出不止加山萸肉、黄芪、煅龙骨、煅牡蛎以敛汗固脱;若见冷汗肢厥者,合用四逆汤以回阳救逆。

中成药:参附注射液静滴。

(五)术后配合针灸治疗中风病人,只要病情稳定,应尽早实施针刺治疗。

急性期:针对患者神昏、偏瘫、失语、吞咽困难为主症。

施以醒脑开窍针刺法。

醒脑开窍针刺法主穴:内关、人中、三阴交、极泉、委中、尺泽。

(六)术后内科基础治疗1、安静卧床,床头抬高,尽量减少搬动。

一般卧床 3-4 周左右。

2、保证呼吸道通畅。

3、合理应用镇静药药。

4、调整血压,对血压较高的脑出血,可予静脉或口服降压药物。

5、对烦躁不安者或癫痫者,应用镇静、止痉和止痛。

(七)护理调摄1、体位:急性期患者头部抬高 15°-30°,不宜无枕仰卧;有意识障碍的病人采用侧卧位,使呼吸道通畅和避免呕吐时造成窒息;有肢体瘫痪的,注意其良肢位的保持,病情稳定后即可辅助病人被动活动,而后逐渐增加活动量。

2、饮食:意识障碍的患者,禁食 1-2 天,通过静脉输液维持所需营养和热量,如有呕吐或消化道出血的给予胃肠减压,3日后如仍有意思障碍,给予鼻饲流食。

发病后有明确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的给予鼻饲,既保证营养摄入又避免误吸致吸入性肺炎。

拔除胃管后注意喂食方法,体位应为45°半卧位,以糊状食物为好,逐渐增加食物品种和性状。

如无进食障碍,指导其低盐、低脂肪饮食,有糖尿病的指导其低盐、低脂、低糖饮食。

3、口腔护理:对有意思障碍或带有胃管的病人行口腔护理,用镊子夹棉球蘸生理盐水为病人清洗口腔,还可用小纱布蘸湿水后敷盖口腔。

有假牙的病人,睡前和饭后将假牙取下清洗,如有意思障碍则取下假牙。

4、会阴护理:对带有导尿管或卧床时间长的病人给予会阴护理,用镊子夹棉球蘸生理盐水为病人清洗会阴,每天两次。

5、呼吸道护理:对卧床的患者给予勤翻身多扣背,咳嗽困难或痰多的应用雾化吸入,及时清理呕吐物和咽部分泌物。

6、皮肤护理:为避免出现褥疮,卧床的患者,每 2-3 小时翻身一次,翻身后对受压皮肤进行按摩。

可用气垫床。

发现有皮肤发红现象,应翻身更频繁,增加按摩次数,并使受压区悬空。

定期擦洗身体,及时更换床单。

相关主题